【新题速递】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试题(纲要上第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

  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2.现藏于岳麓书院的岳麓秦简抄录于秦王政时期至秦始皇三十五年,其中不仅包含大量的令文,而且这些令大多是比较完整的,往往还带有令名。此外,岳麓秦简律令还有细节性规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习俗等情况。在岳麓秦简新出现的秦律篇名中,10种见于睡虎地秦简,4种则未见。下列有关岳麓秦简的理解说法合理的是

  A.远离政治核心区,史料价值有限

  B.大多为抄录,主观删减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可多角度研究秦朝

  D.可弥补原有秦令研究材料的不足

  3.下图分别为汉初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据此可知

  

  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

  B.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有效调整

  C.王国存在有利于朝廷解决边患

  D.王国控制的区域面积日益扩大

  4.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这一现象表明

  A.基层社会治理亟待变革

  B.统治秩序逐渐瓦解

  C.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加强

  D.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5.打马毬作为唐朝的“国球”,是一项流行甚广的体育活动。据记载,709年,吐蕃使团为迎接金城公主,与唐宫廷马毬队在长安举行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唐皇家马毬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外,唐玄宗也曾多次评价打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据此可知,唐代马毬运动

  A.助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B.是中外经济文化频繁交流的产物

  C.兼具军事性与娱乐性的双重特点

  D.成为与周边政权交往的重要形式

  6.唐代中期,枢密使多由宦官充任,“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诸多权阉以枢密使的身份执掌机密并参预军国大政的议决。这一变化说明

  A.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

  B.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C.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化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7.中唐以后,富民庄园方兴未艾。作为劳动力的“无田小民”,与庄园主之间经过协商与谈判,形成“明立要契”的租佃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门阀土族垄断权力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租佃关系日益普及

  8.宋朝,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颢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B.士大夫有效制约了皇权

  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

  D.尊师重道成为主流思想

  9.北宋徽宗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

  C.儒家伦理观受冲击

  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10.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与该思想主张最接近的是

  A.“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B.“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C.“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

  D.“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1.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斯藏,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表明驿道制度

  A.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

  B.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推动了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专制主义的高度集中

  12.明太祖朱元璋派国子监监生武淳到各地丈田绘制鱼鳞图。鱼鳞图以“随粮定区”为原则,载明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户主姓名等内容。编制鱼鳞图册旨在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行赋役征发

  C.实行社会救济

  D.维护社会治安

  13.据明代《晋录》记载:“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蒲州商人范世速“义而资益巨,占粮田数百亩,积络钱以万计。”这表明明代

  A.逐利观念成为主流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商业活动的规模逐步扩大

  14.清朝兴起的采茶戏是从劳动人民采集茶叶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总结而出的一种新型的戏剧曲目,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采茶戏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迎合了百姓的娱乐需要

  B.宋明理学成为主流思想

  C.吸收了昆曲的表演元素

  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5.康熙朝编纂的《清文鉴》经多次增订,期编纂成满、汉、蒙、藏、回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乾隆朝编纂的《西域同文志》,用满文、汉文、蒙古文、藏文、托忒文(新疆地区使用的蒙古文)、维吾尔文修成,是第一部五种民族文字对照的辞书。这些现象反映出清朝

  A.思想文化的专制

  B.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多民族的国家观

  D.华夷观念被打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官府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不仅将“疫灾”提升为“四大灾害”之首,而且建立了以各级官吏为主导、社会民众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了医疗统筹、民生安置、行政管控等措施加以应对。地方官吏是宋代防治瘟疫的基层力量,采取了赈济灾民、医疗救治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措施。受官府的重视和引导,宋代社会对瘟疫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同时宋代各级官府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赈济措施,另一方面将新医药学知识应用于疫病防治,采取了派医诊治、施散药品、建立医院、隔离病人、掩埋尸体等措施。

  ——摘编自韩毅《宋代瘟疫防治及其特点》

  材料二

  近代医史学者谢观认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医学者无过于宋。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期,各种疾病广泛流行。同时,两宋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的发生引起疫情的暴发。宋虽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但依然长期受到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战事不断,士兵死伤无数,军营急需医疗救治。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当时的医学提出了尖锐的要求。古方不能治今病,一部分医者开始努力探求新的治病方法以应付迫切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正好为医家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医疗理论水平。

  ——摘编自赵军斌《宋代的医学发展及其原因解析》

  材料三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瘟疫防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医学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10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

  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每年五六月间,他们乘坐中日贸易船队司令指挥的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启航。船上装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产,以及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辗转运来的白银货币。在抵达澳门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们把船上装载的白银和货物,都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货物。第二年初夏,他们乘着季风前往日本。在日本,他们把生丝、丝绸、黄金等中国货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带着大量日本白银与少量日本货,乘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抵达澳门后,他们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生丝、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品。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赚很多钱,整个过程可以赚取十多万块金币。就这样,中国卷入了全球化的远洋贸易之中,西方学者把它概括为“丝一银对流”。

  ——摘编自樊树志《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这里所讲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此处的社会转型启始系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因素。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丝一银对流”的主要内容,并简析葡萄牙以澳门为东方贸易活动中心的原因。(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两个“新因素”,并说明其如何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6分)

  

  。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解析】

  1.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具有贮藏功用的容器,反映出这一地区已经具备农业生产能力,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故A项错误;材料中出土的是工具和容器等,无法反映剩余产品,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2.岳麓秦简是研究秦朝历史重要的一手史料,出土的岳麓秦简中新发现的4篇秦律,可以作为研究秦朝法律制度的补充材料,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岳麓秦简内容是否有删减,故B项错误;岳麓秦简为一手史料,且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故A、C两项错误。

  3.从汉初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加强,故B项正确;汉武帝晚期是西汉中期,故A项错误;王国的存在与朝廷解决边患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4.从北方豪族“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所以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可以看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了中央集权,急需通过变革地方管理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统治秩序瓦解,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中现象相违背,故错误。

  5.作为国球的打马毬运动在唐蕃和亲的过程中举办,增进了双方的交往;唐玄宗认为打马毬运动可以“震叠戎狄”,由此也可以看出马毬运动成为交往的重要形式,故D项正确;马毬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无法助推两种文明的融合,故A项错误;吐蕃与唐朝交往不属于中外交流,故B项错误;马毬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并无军事功能,故C项错误。

  6.由材料可知,唐代后期多为宦官担任枢密使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权力有所扩大,这是中枢权力的异变,故C项正确;枢密使无法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朋党之争,故B项错误;唐代后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7.中唐时期庄园中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庄园主可以谈判确立契约关系,反映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社会矛盾的激化,故A项错误;门阀士族垄断权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租佃关系日益普及,故D项错误。

  8.给皇帝讲学的经筵制度本质上反映了宋代文官政治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士大夫无法有效制约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9.商人罢市抵制政府官员破坏市场公正的行为,有助于说明北宋时期市民阶层形成一定规模,故B项正确;商人社会地位在北宋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商业观念对儒家伦理的冲击,故C项错误;工商业市镇兴盛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10.“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句话反映了格物致知的观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思想不符,故错误。

  11.根据材料,元朝修筑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使得来往的因公差遣人员有如在国内,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相符,故错误。

  12.明太祖命国子监监生丈量土地而编制鱼鳞图册的根本目的是有助于政府进行征税,故B项正确;这一措施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的目的是征税,而不是进行社会救济,故C项错误;登记户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征税,而不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故D项错误。

  13.两则材料共同反映出明代大商巨贾商业资本雄厚,反映出明朝商业活动规模扩大,故D项正确;逐利观念并非成为当时的主流,故A项错误;明朝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C项错误。

  14.根据材料可知,采茶戏接地气易推广,迎合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得到民众喜爱,A项正确;市民文化与宋明理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证明采茶戏受到昆曲的影响,故C项错误;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茶叶属于农产品,采茶属于农业劳作,贩卖茶叶才属于商业,故选D材料证据不充分,故D项错误。

  15.康熙朝用五种不同民族的文字编纂书籍,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文化建设不属于思想文化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用五种民族文字,并没有体现出“多元一体”,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华夷观念并未打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

  16.(26分)

  (1)(8分)

  特点:宋代官府发挥核心作用;官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应对疫情;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重视医学知识在瘟疫防治中的应用;重视防疫方法的创新与运用。(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8分)

  原因:皇帝对医学的推崇;长期战乱需要医疗支持;自然灾害频发对医学的要求;医药人才的涌现;儒学民本、仁政思想的要求。(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3)(10分)

  变化趋势:从临时性到固定性机构;规模由小变大,受惠面更广;从民间管理到政府主导。(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4分)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利于社会稳定;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维护统治秩序;推动宋代经济的恢复发展;超越前代,并开创了此后朝代医疗救济的基本格局。(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6分)

  17.(12分)

  示例:

  论点:人通过主动认识、利用和改造“地”以达到满足自我需求的目的。

  论证:秦朝开始,铁农工具的器形及质地均得到极大改善,牛耕也更加普遍。汉朝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也非常重视农田灌溉及水利系统建设,同期也开启了较大规模的垦荒开疆活动。这些表明人类改造“地”的能力在增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及人地关系演进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波荡不定,人地关系演进速度变缓。统治者采取多种形式将劳动力与农田捆绑发展,包括屯田制度、土地租佃制度、赋税减免制度等。因躲避北方战乱而不断南下的人口,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提升。

  隋唐是人地互动进一步加强的典型阶段。曲辕犁轻便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大运河的开通及漕仓的空前发展解决了部分地区粮食供给问题。中国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方人地互动进一步增强,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进一步释放了“地”的潜在价值。

  总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认识、利用和改造“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总体相称。

  注:也可以得出其他论点,如“空间上,总体和谐,局部冲突;时间上,长期协调,短期矛盾”。

  【评分说明】一等(10~12分):主题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阐释充分,表述清楚。

  二等(7~9分):主题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阐释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三等(4~6分):主题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阐释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四等(0~3分):能够写出来某一主题但不能表明主题,未能运用史实予以阐释,或阐释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18.(17分)

  (1)(11分)

  内容:(贸易结构角度)中国出口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其中丝绸贸易又占据主要。(1分)在这个过程中巨量白银从西方涌入中国。(1分)(贸易特点角度)中国贸易顺差。(1分)

  原因:澳门靠近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中国盛产丝绸等商品,并深受国外欢迎;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重视亚洲贸易;葡萄牙人利用中日商贸的差价获取巨利。(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8分)

  (2)(6分)示例:

  经济新因素:经济基础发生变异,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导致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性农业发展,冲击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民营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引起手工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社会新因素:社会价值观念为之转变,各阶层人士竞相推崇消费、追逐财富和金钱,这种社会新风形成了对贵贱尊卑封建等级制度的挑战。明后期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人们纷纷冲破封建礼法的等级限制,表现在衣、食、住、行、用以及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是社会转型起始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

  思想新因素:明后期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出现两次大的思想解放:一次是由程朱理学向阳明心学的转变,呈现着近代人文主义色彩。一次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对开明君主制的设计,这些新的理论和观念具有近代思想因素,属于近代早期启蒙思想。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派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武器。(任答2个因素并说明理由得6分)

  此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