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位企业家,80位导师,1年的努力,今天和大家见面啦!

  在2022年的尾声,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

  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的第一本实践集和大家见面啦!

  自2021年2月长江商学院EMBA第36期“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启动以来,通过教授、同学和导师们的不懈努力,EMBA36期同学为期一年的实践项目积累下了534个珍贵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案例。

  经过同学们和导师共同推选优秀项目、班级路演、评审团评估等,最后从500多个案例中,我们甄选出22个代表案例集结成册于近日出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和你分享这本《实践集》集结成册背后的故事,以及从这些案例案主的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到的经验。欢迎加入“我们”,成为“我们”,一起推动中国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

  01

  做一本商业向善领域的「米其林指南」

  嗨,我们有可能做成一个商业向善领域的米其林指南吗?

  2021年2月25日,长江商学院EMBA第36期“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正式启动,这也是第一次把这门课列为EMBA必修课,这在国内乃至全球商学院都是创举。

  在这门课程中,首期534位学员——他们平日是自己企业一把手或高管,不仅要花2天时间去上理论课,还要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用1年时间在自己企业去落地。

  既然是全新的课程,也就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一边上课,一边跟学员共创,那么我们做了这个“吃螃蟹”的事情,如何可以产生更多涟漪效应?如何可以后续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呢?

  于是,经过了团队的深度共创,有了为学员做一本“作品集”的想法。

  02

  未完成也是一种“学习”

  决定要做这样一本作品集后,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什么样的案例能够从这5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这本作品集?”

  “当然是特别成功的那些案例!”有人说。然而,一个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项目的“成功”又该如何定义呢?

  为了制定这个“成功”的标准,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是:

  “这个作品集到底可以为人们带来什么价值?”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总结出两点:

  第一,让企业家看到商业向善的魅力和力量,并因此愿意去践行!

  第二、和教育者分享如何能有效推进商业向善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型。

  我们的愿景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可能很“骨感”。让这些平时已经非常繁忙的企业负责人或者高管在百忙之中亲自在学中做,从0到1,进行需求调研,项目设计和落地执行,到底项目能做成什么样子?会不会跟大部分的“沙盘项目”一样最后只停留在概念阶段?

  同学们在项目讨论中

  一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于是在实践课程过半的时候,我们整个课程团队做了一件事——复盘。

  我们为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了两位导师,指导陪伴同学完成为期一年的实践课程。

  导师们在中期与学员一对一跟进、复盘和辅导之后,我们把对500多个项目的中期点评总结起来,发现每一个项目都面临着极其不一样的问题和挑战:

  有的项目进展顺利,甚至额外解决了新的问题;

  比如范勇同学,喜欢下棋的他希望做的“商业向善”方向是在象棋游戏中加入健康提醒功能,然后在用户调研中,他却有个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色弱用户几乎很难分辨出屏幕上对弈双方的棋子颜色。

  于是,范勇和开发的同事很快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和调研,以及听取专家的意见,在一个月内就上线了专门为色弱用户设计的辨识度方案。

  有的项目尚未完成,却在调研中有了新的发现;

  比如梅庆开同学的项目。原计划是聘请和培训视障人士做降噪耳机测音师,为这个特殊群体提供多一点工作机会,但联系了几十位视障人士后,他却发现自己的想法有点“想当然 ”——这些当地盲人目前都有不错的收入和职业,并没有很需要他公司的职业机会。

  尽管项目并没有 “完成 ”,庆开却反而觉得是一个好消息,也许未来在残障就业赋能上还可以细分探索一下,有什么可以做的其他事情。

  有的项目做着做着发现,当地没有完成的条件,甚至需要自己动手“开荒”,才能继续推进。

  谢明之同学为了给公司的茶叶生产线从燃煤替换成清洁的天然气能源,在几乎不具备条件的山区中要自己先“创造条件”,铺设管道和建天然气站。

  从零开始,他和团队不仅要与各路专家打交道、自己研究和动手改造厂区周边以满足建设条件;还要主动游说政府,帮当地理解政策和落地环保项目——每一步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体验。

  最后“条件”具备了,他们才真正能“进入正题”,开始改造内部的生产线。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意识到,比起分享“成功案例”,更有价值的可能是分享学员们在从0到1参与到商业向善的项目过程中的迷茫、挫败、挑战和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和机遇。

  于是,我们决定把“作品集”改名为“实践集”——把不管是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遇到挑战需要转型的,还是看似失败但带来宝贵经验的代表项目分享给大家。

  从EMBA36期学员开始,以后每一期课程都会去记录和总结,成为长江的传统项目;甚至有这样的可能:当期的实践项目继续做下去,一两年后,学员还能回来讲述它的新进展,再次入选未来的实践集。

  同学们在项目讨论中

  03

  从“534”到“22”

  一年的实践项目结项了,经过同学们和导师共同推选优秀项目、班级路演、评审团评估等,最后我们从500多个案例中,甄选出22个代表案例,完成了这第一本“实践集”。

  我们还给实践集取了个亲切的名字——“蓝盒子”!不单是因为它融合了长江的经典蓝色和品牌元素,还因为我们希望拿到它的伙伴可以将它放在显眼的位置,提醒自己、也不断去传播商业向善的理念。

  实践集的主角是22位学员带来的22个案例,用ESG维度分类展示,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ESG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 Governance(治理)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从三个维度的多项非财务指标来评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也被看作广义可持续投资的一种框架。

  从2006年由联合国成立的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致力推动各大投资机构在决策过程中纳入ESG原则,提升可持续投资水平。到今天,定期发布ESG 报告已是国际上知名大企业的通行做法。

  在中国,上市监管机构对ESG的披露也逐步提出新要求、新规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每年甚至更频繁地向公众报告ESG进展。

  除此之外,内页中每个案例也有对应的SDGs的标识。

  SDGs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缩写,提出了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及指明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前进方向。全球各国都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

  作为全球共识的SDGs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一直也被国际上各大企业用来对标选择自己的社会责任议题。企业结合自身的业务对标这些社会问题进行实践,既可与国际接轨,也能与国家政策紧密关联。

  然而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商业向善,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利用商业的优势去帮助向善的项目更可持续,重点是义利兼顾、甚至因义而利。

  每一个案例都会有总览、关键过程、学员以及同行者的思考与感悟。

  总览页讲述案例从一个社会痛点出发,构思商业向善的模式,以及它在至少一年的运营后,做到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实践集细节满满

  内页也会稍微展开,让读者看到项目是如何“被做成的”——

  学员经历了哪些阶段

  遇到了哪些关键挑战、攻克了什么难关(当然,还有太多的努力无法被简单书写了!)

  学员自己的心得和反思

  导师、班主任和朱睿教授从不同角度的点评

  每篇还附有学员心得与导师、班主任、教授点评

  第一期的实践集选用符合可持续标准(FSC认证)的纸张和环保印刷工艺(大豆油墨)制作而成。

  而我们甚至已经构思好了使用其他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进行“蓝盒子”实体制作的可行路径!希望往后的每一期,既能传承“蓝盒子”的初心,也能在内容、制作上去创新,以行动传递“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

  04

  商业向善的五点洞察

  最后遴选这本实践集的时间点上,在长江EMBA校友中已经累计有1261个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项目在持续实践中,我们也得以一窥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商业向善探索历程。

  这里想分享几点从这些案例案主的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到的经验。

  1.在成熟业务中寻找商业向善切入点,有几个鼓励“抄作业”的“套路”

  引入环境友好目标倒逼技术创新、拓宽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产品受众面、打造让多方伙伴可共赢共享的事业平台。

  2.企业寻找新赛道、新增长点时,借助商业向善的框架,重新设计因义而利的商业模式

  实践集中有几个案例正是在偶尔发现和解决社会痛点的过程中,把课程实践项目转变成了公司的新业务线,帮公司开拓了新市场或者延伸了产业价值链。

  3. “慢慢来,会更快”。用精益的创新流程做到高效率地试错、低代价地成功

  实践集中有几个案例都用了类似的流程:调研 - 项目设计 - 试点并优化 - 小范围复制 - 大范围推广。这正是做创新工作的典型流程,重点是理清楚真实问题和需求,通过小步、快速迭代来不断趋近成功。

  4. 尝试跨越组织边界的开放合作,撬动上下游的更大力量

  实践集中已有学员通过共享一个共益 IP,把自己及加盟商的门店、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长江校友同学都“卷进来”,撬动了更多跨界的力量加入到项目中。

  5.重视影响力评估,从社会或商业角度都更理性地分析和调整

  设计合理的关键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并分析复盘。“善的初心”正是通过商业部门中对理性的运用、对效率优化的追求而得以呈现多倍放大的效果。

  05

  源于长江,但不限于长江

  从一直以来“无公益不长江”的文化传承,到致力于为中国最出色的企业家种下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的种子,陪伴他们先迈出探索的第一步,我们很荣幸能够一路记录、同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埋下种子,长成大树,实践集是一棵小树,我们更希望未来能变成大树甚至森林。

  创作《实践集》本身是一个多方共创的过程,基于长江,源于长江,却不限于长江。

  希望今天有缘看到这本实践集的你,能有所触动,受到启发,并真正动手去设计你自己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项目!或许将来某一天,你的项目会被收入实践集中,去影响,激励更多人!相信你也会因此而倍感骄傲!我们更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邀请你到这个课程上分享你的案例,你的心得。

  感恩相遇,欢迎加入“我们”,成为“我们”,一起推动中国的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

  鸣谢

  感谢36期近600位学员、80名导师在这一年及之后更长时间内的付出。你们就是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的先行者!

  了解实践课程或《实践集》的更多信息,

  获取《实践集》电子版,

  欢迎联系jman@ckgsb.edu.cn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