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与反对专家运动
2022年,“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数次冲上热搜,从此前专家建议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司马南饶毅等大V集体炮轰张文宏,以及陶斯亮以《大疫当前,请嘴下留情》一文参与混战后,有网友指出,现任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席陶斯亮与辉瑞此前有关联,再次引起舆论关注。
有网友不完全统计了2022年的奇葩专家建议。
【关于买房的专家建议】
有专家说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买房,又有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还有专家称2022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早买房是孝敬父母,不要怕掏空了4个钱包、6个钱包,因为父母的钱包终究是你的;更有专家说,农民可以县城买房,开车回农村种地。
【关于就业的专家建议】
某视频中,专家建议,“灵活就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比如有私家车可以拉活、比如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另一位专家则认为,年轻人将时间花在通勤上是一种浪费,建议在公司附近租房,这样做既缓解了交通的压力,又能早点休息。
还有专家建议,要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也有专家建议,不能提高劳动者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把工资降到合理的水平,外资就不会走了;更有有专家建议要征收失业税。
【关于结婚生子的专家建议】
有专家建议,应该考虑允许一妻多夫;有专家建议,要惩罚那些不生孩子的年轻人,以此在倒逼他们去生孩子;还有专家建议,年轻人没有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
以上出自网友盘点,目前没有全部核实是否有断章取义的成分,但是,这些奇葩专家建议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最突出的比如经济学。
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凯恩斯的段子,说的是丘吉尔曾经挖苦凯恩斯说,如果有两个经济学家,一定会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因为其中一个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他会中途改变自己的想法。凯恩斯反唇相讥:“当事实改变之后,我就会改变观点,那么,您呢,先生?”
现实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两个经济学家同时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但他们的观点却是截然相反的。比如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希勒同时获得诺奖,尤金·法玛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金融理论,叫“有效市场假说”,而罗伯特·希勒代表的行为金融学派却直接否定了有效市场假说。这种情况在自然科学领域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当然,2022年这些“专家建议”也确实让专家这个词“通货膨胀”了,似乎谁都可以是专家,更不必看他们背后代表的是哪一方的利益了。
2015年曾发生过一个悲剧性的案例,一个英国青少女被医生误诊,而这名病人坚称自己罹患一种罕见的癌症,但可能性被医生否定了。医生还告诉她说:“不要再去谷歌你的症状了。”结果,她是对的,医生错了,而她,死了。
这名英国少女的故事轰动一时,这一个罕见的错误,让许许多多人相信,自己可以给自己看病。当然,有人用搜索引擎把自己的心脏病误诊为消化不良死了,但这样的故事永远成不了头条新闻。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尼科尔斯认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
互联网的检索技术,让很多人一夜之间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人们相信自己花一个早上的时间去搜索,就能掌握别人花10年学到的知识。
托马斯·尼科尔斯在书中介绍,人们排斥专业知识,还带着一腔愤怒。由于互联网无处不在,社交媒体上的聊天不受约束,或是24小时滚动新闻播报的需求,对专业知识的攻击就更为明显了。但是,这股排斥专业知识的新兴风潮里透着一股自以为是和狂热,这不仅仅是怀疑或质疑,而是一种自恋,伴随着对专业知识的蔑视,还美其名曰自我实现。
虽然网络上的很多故事都是假的或不准确的,但10亿个故事里,总有一次搜索引擎是对的,而专家是错的,这样的故事就会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
在互联网世界走马观花——被普通人误解成“调研”——让民众和专家、专业人士之间的互动变得很艰巨。
自从疫情以来,“批斗医学专家”似乎成了新常态。
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科学当中, 自然科学独立发展和取得合法地位的历史最久,投入的人财物力最多,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水平也最高。自然科学在人类全部科学系统中,处于基础和前提性的地位,其许多定量分析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摆脱单纯的经验描述、模糊定性、主观思辩状态所必须借鉴和运用的方法。
自然科学是通过同行评审和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机制,被用来确保科学进步的有效性。
医学就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生命科学分支。但是,世界在发展,自然科学也在发展,而自然科学的软肋是:这门学科实际属于经验科学。历史上著名的“休谟之叉”也反过来说明,简单地对经验的坚持,最终必然导致怀疑主义。
当下的情况就是,很多人对专家不是抱着一种善意的怀疑,而是积极的憎恨,很多人认为专家是错的,仅仅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对这些“书呆子”嗤之以鼻,他们告诉医生该开什么药,或是争辩中,就算被事实证实是错的,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之争,哪怕有再多的证据摆在面前,也坚持说自己是对的、自己的记忆没错。他们不仅认为谁都不比别人更聪明,还都认为他们是最聪明的一代人。
此时,一切的公开辩论,都会沦为壕沟战,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证实别人是错的。理性的意见分歧演变成拙劣的高中辩论,目的就是要赢。
古今中外都一样,怀疑主义的蛊被种下后,就会出现当下的结局: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加上还有那么多“通货膨胀”出的所谓”专家”,人们基本用批斗的模式在打倒所有的自然科学专家!
不是不可以怀疑医学专家的学术观点,也不是不可以质疑专家的人品,更不是不可以质疑专家是否在为利益集团代言,但是,在这场大V们为了流量而掀起的质疑专家运动中,既可以着眼于学术观点之争,也可以着眼于社会科学层面的争论,可是,大V们却通过质疑人品、为利益集团代言来实现“批斗”和“打倒”的目的,靠搞臭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质疑是对的,这样虽然能带来流量,却无法证实质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比如,在这些大V或其家人病危时,如果遇到一个学术能力强、经验正确的医生,却同时这个医生人品不好、还是某个利息集团的代言人,那用不用这个医生抢救?
而网民们,如今正不断地寻找专家在知识上的漏洞,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无视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专家意见。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所谓专家,就是知道在自己的学科中可能犯下的、最严重的一些错误,并且知道如何避免这些错误。这是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就能简单完成的。
其实,当下就是人类面对死亡的一种下意识反应——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锚定一个出来说话的专家,抓住某个细节,就开始攻击、指责了。
当然,明知道自己和亲人随时可能死去这个现实,谁又能不恐惧焦虑?
这种情况下,人类只有找回原始动物繁衍后代的本能冲动,才能稍微缓缴一下焦虑。
预计今年,走出疫情阴影的标志是,能刺激荷尔蒙的实体娱乐场所将大火,当然,能否抓住这商机,还要看人们的信心恢复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