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香为伴

  读书的好处自不必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开卷有益”“腹有诗书气自华”……名言警句林林总总,可以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与书香为伴当是天底下最惬意的人生。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有关勤奋读书的名人趣事不胜枚举。有匡衡的“凿壁偷光”,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还有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等。这些励志的读书故事都揭示了一个道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力量,磨炼人的意志,修炼人的心境,使人活在一种境界里。持续地读书,还能让人体会到,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一股韧劲,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种永不言弃的劲头。

  即便是近现代,读书的励志故事也有很多。

  1920年的一个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一个年轻人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儿子应声答道:“吃了吃了,甜极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了粽子!

  这位把墨汁当红糖吃掉的人叫陈望道,他“沉浸式”读书翻译的那个册子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不仅留下了一段“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书坛佳话,此后这本册子在中国不断传播,更是影响了一大批为寻找中国前路而奔走的中国共产党人。可以说,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而正是这一群人,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年轻的时候,更应该多读一些书。这个时期,我们精力充沛,有专门读书的时间,人生观乃至世界观正在形成,内心强烈渴望新知,很多新知不用灌输,自己就能主动撷取。最近看到一篇很火的网文《当年背诵全文吃过的苦,终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我特别有感触。上中学时,我也特别爱阅读,除了课本上的文章,自己还读些“大纲”之外的东西,像诸葛亮的《诫子书》、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散文诗《青春》等,很多隽永、励志的文字都是在那个时期“刻”到脑子里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那些年诵读下来的文字使我受益匪浅,小到主题征文时的“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大到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挑战时的自我激励,都要感谢年轻时阅读的积累。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常有人问。其实,无论是驱赶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一剂良药。在书中,你可以见识到不同的人,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活,还可以得到不同的生命感悟。这些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你找到前行的方向。你在书本上花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某个时刻回报你。你读过的书、增长的见识、内心的涵养,是谁都拿不走的。

  阅读,应当是一生的事。不少人或许还有这样的疑问:我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马上要退休了,我的人生也就这样了,现在才开始阅读,会不会太晚了?其实,对于阅读来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能算晚。“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论语·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生命不止,就要朝夕“闻道”,即终身阅读、终身学习。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一位作家如是说。

  与书香为伴,今天,你开始阅读了吗?

  (作者系中国联通河北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