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1所学校受损严重无法开学 一般受损学校力争9月1日前投入使用
河南“一校一策”推进学校灾后重建
一般受损学校力争9月1日前投入使用
8月16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垠亭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关于学校灾后重建,河南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一统三分”的原则,即“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就是将学校灾后重建与疫情防控、与保障秋季学期开学、与上好“开学第一课”活动统筹起来,同步推进。分类指导就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受灾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一地一案、一校一策,科学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分级负责就是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分步实施是根据学校受灾情况及恢复教育教学秩序需要,分轻重缓急,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相结合,解决好受灾损毁校舍的修缮、加固、重建、新建问题。
8月20日前完成受灾学校校舍的安全鉴定工作
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与受损情况核实。各地教育部门会同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邀请专业人士,正在对受灾学校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校园建筑、仪器设备、附属设施等各类隐患。省教育厅正在对各地各校报送的受损情况进行同步核实,做到边排查边核灾,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8月15日前,各地已经摸清学校校舍、附属设施、仪器设备、图书等受损底数,目前正在汇总。8月18日前将完成安全隐患集中排查,8月20日前完成受灾学校校舍的安全鉴定工作。
一般受损学校力争9月1日前投入使用
加快中小学幼儿园校舍设施恢复重建。各地在排查、核实、鉴定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对一般受损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进行校舍清理、修缮和功能恢复,抓紧进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补充工作,力争9月1日前能够投入使用。对受损严重的校舍,将在鉴定基础上确定安全等级,科学分类进行施工加固、拆除重建,确保满足各项安全标准要求。需要加固的校舍力争在2021年底前完成任务。对于征用作为灾民安置点的校舍,在当地政府统一协调下,将尽快恢复教学用途。需要重建的校舍或校园,将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城乡中小学布局规划、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相结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抢修高校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开学后教育教学秩序基本正常
抢修高校基础设施和设备。从目前排查的情况看,高校受损严重的主要是一些配电、管网、围墙等基础设施和图书、仪器、设备。针对这种情况,各有关高校正在抓紧对教学楼、学生宿舍、餐厅、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重点设施进行修缮,做好水、电、气、暖、网等基础设施的功能恢复。同时,加快对损毁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进行清理、维护、修复和购置工作,确保开学后教育教学秩序基本正常。
河南21所中小学校受损严重不具备开学条件
将通过分流、租赁校舍等方式安置师生
开学季临近,因灾受损严重不具备开学条件的学校学生如何开学上课?
这次洪灾给河南的不少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师生和家长都非常关注。陈垠亭介绍,据初步统计核查,全省有7010所学校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42.05亿元。其中,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和中职学校)6919所,直接经济损失25.23亿元;高校91所,直接经济损失16.82亿元。倒塌校舍1.5万平方米,形成危房117.5万平方米;毁坏教学仪器设备22.0万套(台)、课桌凳32.5万套、图书333.1万册。荥阳市、林州市、汤阴县、淇县、浚县、卫辉市、济源市7个县(市)的21所中小学校受损极其严重,秋季学期不具备正常开学条件,涉及在校生1.68万人,教职工1116人,现有校舍面积11.26万平方米。
不具备开学条件的学校学生如何开学?陈垠亭介绍,针对受损严重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需要加固或重建、不具备正常开学条件的,各校将在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通过维修改造、师生分流、租赁校舍等方式安置师生,确保所有受灾学生秋季学期与其他学校学生同步开学。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荥阳市汜水镇第一初级中学、林州市陵阳中学、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三中学等13所学校采取区域内分流学生方式进行安置;汤阴县菜园镇杨庄学校,淇县高村镇新乡屯中心小学,卫辉市第三幼儿园等6所学校采取整合校内资源方式进行安置;卫辉市上乐村镇曲律小学、济源市实验幼儿园等2所学校采取租用合适教学场地临时周转方式进行安置。比如,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三中学,该校现有在校生255人,教职工22人,计划暂时分流到邻近的第一中学临时上课,待学校进行清淤、修缮、加固、鉴定后再对学生进行下一步妥善安置。
“教育事关民生、事关大局,在学校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一定坚持‘安全第一、人民至上’的原则,竭尽全力、攻坚克难,让受灾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都同步开学。”陈垠亭表示。
7月37户河南省管企业实现营收434.1亿
基本恢复正常生产运行
发布会上,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刘孟连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这次洪涝灾害对省管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同程度影响,据初步统计,工商类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5.6亿元。灾情发生后,省政府国资委第一时间下发了《关于做好省管企业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提出“三个确保”工作目标,即确保8月底前全面复工复产,确保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截至8月15日, 37户省管企业,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生产运行。其中,煤炭企业68对矿井,64对已恢复正常生产,钢铁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高速公路、机场航班、郑欧班列均恢复正常通行。7月份,省管企业整体经济运行延续二季度以来回稳向好的态势,克服水灾影响,实现营业收入434.1亿元,盈利28.5亿元,创月度盈利新高。
河南水质监测站点损毁71个
全省107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
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有不少环境监测站点因灾损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会是否会受到影响?目前受灾地区生态环境尤其是饮水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朝军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王朝军介绍,河南遭遇特大暴雨以来,生态环境系统受到很大损失。经初步统计,全省水质监测站点损毁71个,其中国控35个、省控36个。空气监测自动站点损毁62个,其中国控9个、省控53个。3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3117套各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489公里农村污水管网不同程度出现损毁,部分设施尚未恢复正常运行,农村灾区黑臭水体数量明显增加。
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正常运行
“灾情发生后,河南积极组织开展灾后恢复工作,平稳推进全省饮用水水质监测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底线。”王朝军说,针对自动监测设备受损情况,省生态环境厅协调运维单位更换备机保障运行,协调通信运营单位尽快恢复受灾地区通信网络,确保设施正常运行、数据正常上传。对因洪水完全冲毁的省控站点断面,组织运维单位开展手工监测。
重点做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重建
在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恢复重建的同时,重点做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重建工作。根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损坏程度,能修复的及时进行清淤、维修,该报废的按程序报废。以灾后新增的暂时性黑臭水体整治为重点,协调专家开展技术帮扶,标本兼治、分类施策,与农田排涝、垃圾清捞处理、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衔接,加快恢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开展应急监测 确保水质安全
密切关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情况。指导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围绕南水北调水质安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做好水质监测站点建设修复和运营维护,加大水质监测频次,确保监测数据精准可靠。监测结果显示,全省107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整体保持稳定。
“救”在身边!
河南动员5100多名科技特派员
指导农户复产减灾
8月16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河南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组织全省科技特派员开展救灾复产科技服务活动的通知》,引导动员全省5100多名科技特派员当好救火队,做好智囊团,千方百计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截至目前,广大科技特派员共服务有科技需求的受灾乡镇960多个、企业和合作社1560多家、农户和脱贫户13480多户,解决灾后生产技术问题1880多个,发放技术手册5万余份,为帮助灾区防汛救灾、开展灾后重建贡献了科技力量。
针对性技术指导 千方百计把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全省广大科技特派员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加强与受灾区、受灾群众的联系,详细了解强降雨造成的不利影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指导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力争把群众损失降到最低。如科技特派员郑先波教授密切关注各地受灾信息,了解到不少正待采摘的晚桃因雨无法采摘,很多树苗被淹,连夜在果农服务群里发布“洪涝灾害对果园的危害及灾后补救措施”,为林果种植户出主意,尽力挽回损失。自郑州强降雨后,科技特派员周建华团队连续奔波两周时间,先后赴新密、荥阳、中牟等地勘察灾情,指导蔬菜种植应急管理、及时抢种改种。
制定应急措施 指导农户科学应对
围绕玉米、花生、园艺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畜禽等全产业链、多学科,科技特派员研究制定了“玉米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花生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方案及灾后补救技术措施”“洪涝灾害后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南”“果树暴雨洪涝后的生产恢复技术”“灾后作物改种技术指导”“洪涝灾害后养殖场疫病防控”等应急防汛减灾管理措施和技术指导意见120多套,并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进行发布,指导农户科学应对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线上线下结合 让科技服务“救”在身边
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线上优势,累计开展“暴雨天气玉米应急技术措施”“花生涝灾后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暴雨后蔬菜生产如何进行自救”等网络技术培训300多场,在线受众100多万人次。如科技特派员郑作运、毕会涛等专家先后开展“极端暴雨后对桑蚕生产的影响和对策”等15期直播培训,线上参加培训群众达1万多人次。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全省科技特派员还奔赴灾区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现场技术指导6000多人次,为有效应对防汛救灾提供了科技支撑。如省叶类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深入扶沟、太康、汝南、祥符区、通许、西华等6个县区11家生产基地开展多蔬菜学科救灾复产科技服务活动,现场技术指导16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余份。
续聘、评优、申报项目优先考虑!
河南加大救灾复产科技特派员激励力度
为充分发挥特派员作用,河南将在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大激励力度、统筹资源支持等方面充分动员科技特派员服务助力救灾复产。
受灾脱贫村、脱贫户技术需求全覆盖
以科技特派员为重点,进一步号召全省科技人员突出抢时补种改种、强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畜禽养殖防灾减灾、动物疫情防控等方面,开展线上、线下“点对点”“面对面”服务,力争做到“三覆盖”,即有科技需求的受灾区全覆盖,受灾县、乡主导产业科技需求全覆盖,受灾脱贫村、脱贫户的技术需求全覆盖。
对科技特派员在续聘、评优、申报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对积极参与防汛救灾、取得明显效果的科技特派员,在优先予以续聘、评选优秀科技特派员、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争取取得更大服务成效。
科技成果向灾区、生产一线示范、转化、推广
推动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取得的科技成果,及时向灾区、向生产一线进行示范、转化、推广;统筹县(市)创新引导计划等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向受灾区县(市)倾斜,助力灾区恢复和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挥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载体综合服务优势,加强灾后重建等方面科技指导服务、创业指导服务。
河南31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投运
各类医疗废物能做到日产日清
面对疫情灾情双重挑战,很多医疗机构既是洪涝重灾区,又是抗疫最前线,能否安全有效处置医疗废物,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8月16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朝军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针对近期疫情防控形势,河南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着力提升应急能力,毫不放松抓好疫情应急处置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准确掌握各地尤其是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区,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实际产生和处理情况,确保做到“两个100%”,即: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服务100%全覆盖,以及医疗废水、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100%全落实。
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统筹调配资源,补齐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短板,防止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隐患。及时印发通知,指导全省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目前,全省共有31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总处置能力为483吨/天。疫情发生以来,处置设施的平均负荷率为57%,各类医疗废物均能做到日产日清。和一年前相比,我省医废处置能力增长了64.8%。
“三道防线”确保全省涉疫医疗废弃物及时处置
加强环境应急储备,做到有备无患。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通过启用现有的应急设备,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每天增加88吨的处置能力;第二道防线,通过应急处置中心,每天可紧急调用机动应急设备120吨以上处置能力;第三道防线,通过指导各地,科学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现有设备,每天可增加处置能力1175吨。确保全省涉疫的医疗废物,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加强医院污水处理指导 确保外排水质达标
针对因洪涝,部分医院设备浸泡受损,和放射性药物短缺等问题,开展线上服务,简化审批程序,为医院迅速重建实行即到即办。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督促指导定点医院,严格落实杀菌消毒措施,和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加强对定点医院医疗污水处理技术指导,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邀请专家对定点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消毒药物投加标准和出水指标、检测频率等进行指导帮扶,以确保外排水质100%达标。
来源:大河网 记者:申华
责编:杜若森 审核: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