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牛钉子户,逼停国家380亿高铁项目,叫嚣没2亿不搬!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以最短路径贯通江浙沪的沪苏湖高铁环评公示后,本来已顺利开工,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其工期和正常通车时间上。

  

  这条高铁是长三角地区,连接上海和湖州的城际铁路,横跨三省市。

  它未来还将联通苏嘉城际、宁杭高铁,这对吴江及周边居民出行是一大利好。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文件,该铁路正线全长163.54公里,设站8座,设计时速达到350公里,总投资367.95亿元。

  

  它的建成不仅完善了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布局,还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巨大且便民的项目在推进拆迁过程中,却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

  那就是项目所经地村庄的一位张大妈,因未能和官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一致,拒绝搬离自己的房屋。

  

  这也就有了后来人们看到的:沪苏湖高铁某段的两座高架桥中间,孤零零地矗立着一栋二层自建房。

  张大妈以一己之力逼停了国家近380亿的高铁项目,还叫嚣着没有2亿的赔偿,自己是不会搬走的。

  那么张大妈最终拿到她想要的赔偿了吗?这还得从张大妈拒绝搬迁说起。

  

  离谱的拆迁赔偿要求

  “每平米要20万,没有2个亿,休想让我搬走!”

  土生土长的苏州吴江区人张大妈面对拆迁队和官方协调人员,吼出了这句话。

  她凭借狮子大张口的赔偿要求和“威胁官方”的胆量,被媒体戏称为“江苏最牛钉子户”。

  人们都非常好奇,这位张大妈的房子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她又有什么样的背景,可以这么有“底气”地提出如此高的赔偿要求。

  

  其实张大妈因早年丈夫去世,一人拉扯一儿一女长大,非常的不容易。周围的人都对她比较佩服。

  随着儿女成家单过,张大妈一个人住着两层小楼,自己操劳一切。因苏州的房价比较贵,她就没有要求跟儿女同住。

  听说要修路拆迁村庄后,邻里们兴奋不已,大家也都认为张大妈以后的生活都有保障了,也算苦尽甘来。

  

  可谁知在官方公示了拆迁补偿方案后,部分人利索果断地签协议、拿钱、搬家走人。

  另有少数人他们想钻法律的空子,多要些拆迁款,人心都是贪婪的,有便宜就想占。

  负责协调的官方人员也理解大家的想法。

  他们就耐心进行解释和说服,中途各种磕磕绊绊,可最后绝大部分人都签完协议搬走了。

  而张大妈的女儿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小道消息”,认定自家的房子在沪苏湖高铁设计线路的重要路段。

  

  张大妈被女儿说服后,就开出了20万元每平方米的天价拆迁补偿要求。

  她们自认为官方为工程顺利完工也会答应张大妈的要求。

  其实了解实情的人都知道,张大妈的房屋就是普通的砖瓦建筑,没有镶金装银,地底下也没有值钱的宝藏。

  按照国家关于修路的赔偿要求要依宅基地证上的平方数进行赔偿。

  

  张大妈一家可以拿到最高约500万元的赔偿款,另加面积相等的三套住房。

  可张大妈对此非常不满。

  毕竟对于像张大妈这样的普通民众,人生翻盘的机会并不多,这次如果不能抓住,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

  就如人们经常开玩笑所说一样,如果要成为富一代:要么中彩票,要么当拆迁户。

  

  张大妈可能在想当富一代的同时,也希望自己儿女一辈子生活无忧。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她最终还是让贪欲占据了上风。

  特别是官方不能满足她提出的要求后,和周边家里人口较多,房子面积差不多的邻居相比,张大妈越想越感觉不公平。

  为拆迁的事情,其他邻居都是高高兴兴搬新居,可张大妈一家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让自己能够有理有据,争取到想要的赔偿额度。

  

  官方按照标准办事,不可能因张大妈一家的特殊要求而改变整个赔偿标准,而且也不现实。

  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眼看沪苏湖高铁前边路段修建顺利,可吴江区这边的地方还没有腾出来,双方都比较着急。

  官方急的是如何和施工方中铁19局沟通:不违反规则也不影响工程工期的情况下,可以让张大妈顺利搬迁。

  

  张大妈着急的是,怎么让官方尽快答应赔偿事宜,要不真的后续工程建到此处而绕道的话,她们会得不偿失。

  施工方也曾提出是否要绕道设计,要知道近380亿的项目,在中国的基建项目中不算特别大,可也不是小项目。

  如果施工途中更改设计图纸,不仅要和地方、中央各部门申报申请,还会影响工期、增加施工费用。

  这是施工方最不愿面对的情况。

  

  张大妈的结局如何?

  沪苏湖高铁的确因张大妈的问题,在吴江区路段被逼停工。这一停就是两年的时间。

  张大妈原以为官方会妥协,可令她没想到的是施工方未改变设计,一直在周围施工。

  就在两座高架桥要合拢时,工程被暂时搁置了。在尘土飞扬和各类噪声的包围中,张大妈生活了两年。

  在此期间一直有官方和施工队的人员上门进行协商,可张大妈态度坚决,对于赔偿问题一直不松口。

  

  如果说张大妈是有目的“犟”的话,当地官方和施工方那就是有策略的任性。

  毕竟在法律范围内,谁也不能对人家的私有财产进行强拆。

  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双方没办法解决问题,项目停止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此事选择了走法律途径,法院依法进行了宣判,但鉴于张大妈有住房的实际需求,并未强制执行。

  

  张大妈将官方和法院的“人性化”执法,当作了其坚持下去的“信心”。正因为这种误判让其坚持下去的代价超出了其想象。

  后来有人将张大妈家孤零零房子的图片放到网上后,这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虽官方未出面进行哭诉和抱怨,但网友根据张大妈村里邻里的诉说、当地拆迁补偿文件以及公共的沪苏湖高铁文件,完整还原了事件本身。

  有理有据、有图有真相,再加上官方的跟进报道,社会舆论一致倾向批判张大妈,还有人专门上门对其进行骚扰。

  

  媒体发声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张大妈无法继续生活在她原来的房子。其儿女只好把她接到家中一起生活。

  他们一家人表示会再次和官方进行协商,尽快解决问题,不会再给社会添麻烦。

  他们的表述中没有直接的道歉词语,可口吻已表达出歉意。

  可能很多人都会在评论张大妈事件时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其实张大妈因自己的贪欲已受到相应的惩罚:嘈杂环境的两年生活使其产生了严重的神经衰弱。

  后因舆论压力,她已很少出门。

  张大妈在此事中可以说是“输的彻底”,她的“江苏最牛钉子户”名声会伴随其一生,名声没了的同时,身心也受到了重创。

  至于官方和她家的再次协商,即使按照当年的拆迁补偿标准给予钱款和房子,这些钱是否可以“医好”她的身心,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人们现在不知道张大妈是否后悔了,因为她和家人现在几乎不与媒体接触。

  但从现有结果来看,张大妈应该可以拿到应有的拆迁赔偿,可这两年里遭的“罪”、受到的非议和压力,却没办法找补回来。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张大妈和家人当初的决定,得不偿失。

  

  如何看待“钉子户”?

  老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

  但在修路拆迁过程中,张大妈事件不是个案,而且只要有相关的拆迁补偿,都会出现“钉子户”。

  无论是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以后的生活没有保障,还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巨额经济利益面前,他们都会“铤而走险”“奋力一搏”。

  拆迁户即使再处于劣势地位,也会有个别人通过成为“钉子户”,最晚同意拆迁而获得更高的补偿。

  

  当然在这些事件中,民众能够从公开渠道看到的信息几乎都是:因“钉子户”的存在,施工方需要停工或延期。

  众所周知官方相对公众来说,它是强势的一方,有时它们也会使用手中的权力对“钉子户”进行恐吓,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让其退却。

  很多官方的做法比较人性化,手段不会太强硬,均以劝说和政策解释为主。

  这也是为避免矛盾升级,以情动人进而解决问题。

  

  拆迁过程中,官方和被拆迁人员各有优劣势和自己的理由,基于此,双方就有了博弈和策略选择的空间。

  博弈的可能性,官方在补偿标准上有额度浮动且执行政策人员的灵活操作。

  这为被拆迁人员提供了预期以及实现的可能性,促使欲望未满的人员索要更多的补偿款。

  

  事实上不但中国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国的土地整合、债务重组、企业收购等任何需要多个人员或组织参与的项目也存在“钉子户”。

  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在任何制度下都有存在空间。

  这类问题的存在,的确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征收与拆迁本质是公权力与私权力的博弈。

  

  从权力争取和法治的角度而言,“钉子户”是具有权利意识的群体,他们在争取自身权益应该赢得尊重,这是法治社会和国家应有之意。

  对于社会而言,“钉子户”是在为权力,甚至是公共利益而斗争。

  需要理清的是,他们如果可以更加合理地、真正地去追求自身利益,这肯定值得提倡和保护。

  只是他们在争取过程中,出现了众多“越轨”行为,才导致因小利而不顾大局的情况,进而被人们不屑或唾弃。

  

  结语

  对于被拆迁人员来说,各类拆迁涉及的利益巨大,人本身就是欲望动物,大家希望借此机会获得更多利益的想法,实属正常。

  其中个体到底会做到何种程度,这就决定了其是否会成为“钉子户”。

  人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被拆迁人员对利益的追求是符合条件。

  仅因为官方操作存在不妥之处,大家才会通过一些非正常方式进行争取。

  

  能够被界定为“钉子户”,很大程度上在于争取利益过程中,超越了公平、标准,甚至法律的界限而追求,和自身实际不符的利益。

  拆迁补偿过程本就是多个利益主体参与决策的一种社会形态。

  理解各方在不同阶段的动机和诉求,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地评价“钉子户”。

  而且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