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总统来华一趟,签下500亿大单,不被美国割韭菜,感觉太好了

  巴西总统卢拉,已经结束对华访问,回到了巴西利亚,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这趟出访收获颇丰,在阿联酋签下了125亿雷亚尔的合作协议,在中国是500亿,巴西重新推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卢拉称对访华成果感到满意

  我们一提到巴西,最先想起的除了足球,一般是牛肉、大豆、铁矿石,他们是全球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这次卢拉来中国谈合作,还抱着一个更大的愿景,带领巴西实现“再工业化”。

  其实巴西的工业化道路,比中国早很多很多年,当我们还在在经受“九一八”苦难时,巴西就已经实现独立,二战过后,巴西对外输出了大量原材料,换来的钱,都投入到了工业化建设中。

  

  巴西也曾有过工业化时代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就拥有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比如冶金、机械、航空、原子能等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部门,本来按这条路走,巴西将逐渐成长为地区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具备一定话语权,但进入新千年后,事情悄然发生了变化。

  2000年,巴西工业占GDP比重为23%,但到了2017年,却只剩下18.5%,制造业占比从13.1%降到10%。高科技出口额在制成品中的比重,也从19.25%下降到13.45%。更糟糕的是,巴西的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29.8上升到49.3%。这意味巴西不仅没能守住原先的工业成就,反而出现了工业萎缩,陷入“去工业化”的困境。

  

  工业化是所有国家独立自主的必经之路

  网上有一种说法,卢拉是巴西“去工业化”的罪魁祸首。理由是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对大宗商品的需求猛增,因为同是金砖国家,卢拉找到了一条赚快钱,支持他搞全民福利的捷径。于是在卢拉任上,巴西的制造业大量流失,同时来自中国的制成品,也冲击了巴西的市场。

  理论上来说,这个逻辑没啥问题,也唬住了一些唱衰中巴关系的人。但其实巴西的“去工业化之路”,还要从追溯到更早之前。

  

  笼罩在殖民阴影下的巴西

  上世纪30年代以前,拉美国家都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为主,当时他们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只能靠国内自然资源和落后的农业,为“宗主国”提供产品,而此时的美国却在大力发展工业,趁着两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对英国的逆袭,成为世界霸主。拉美国家肯定要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啊,便纷纷开始自己的“工业化之路”。

  前面我们说了,巴西坚持50多年,打造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那为什么他们没能继续,直到完成产业升级呢?因为美国不允许。南美国家要发展工业,美国不想传授技术,他们就只能找苏联取经。这让美国很不爽了。上世纪60年代古巴危机爆发,美国更是胆战心惊,坚定了必须控制拉美各国的决心。

  

  古巴导弹危机的两位主角

  要控制一个国家,最简单的方法,是摧毁他们的经济,不让他们独立自主,尤其要打断他们的工业化进程。18、19世纪,美国主要靠暴力。到了20世纪,他们想出一个新办法。从拉美搜刮精英到美国芝加哥培训,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给他们“洗脑”,再送他们回国,用美国的“软实力”把他们送上高位。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简单说就是小政府、大市场,政治不要轻易干预经济。这就会导致一种什么情况呢?当一个国家要发展工业时,因为国产货在初级阶段,成本高,政府不干预的话,根本竞争不过西方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的廉价商品。

  

  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芝加哥男孩”

  这个隐患,就摆在桌面上,它不是什么只存在于理论中,等待验证的现实,而是真实发生在市场上的事情。但当时鼓吹新自由经济学的人实在太多,再加上有玻利维亚实施“休克疗法”的全面成功,大量拉美国家也放弃“贸易保护”政策,听信了美国的忽悠,走上了未知的自由经济之路。

  这些“归国精英”们改造拉美经济的办法,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把国家资源和国企进行私有化,交由私人资本,因为自由经济学说了,人性中的欲望会刺激他们的需求,调动他们为生计奔波的动力,能避免“国企大锅饭养懒汉”的情形。

  

  拉美地区的工业化相对落后

  其次是加大对本国企业的投资,刺激国内资本流动,手里没那么多钱怎么办?借钱。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是近在咫尺的美国,拉美国家便向故意执行低利率的美国人“贷款”。1975年,拉美地区的外债占GDP比重高达46.9%,但他们认为,只要经济保持告诉发展,这些低息借过来的钱,总不至于还不起。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资本想要自由流通,市场必须更加开放,信仰自由经济的拉美政客们,便不加任何保护地放开了本国市场。但即使是工业转型成功的巴西,在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上,都远不如欧美国家,何况其他国家?于是,这些国家的市场很快遭遇西方国家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倾销,许多国家的民族企业和工业被击垮。

  

  拉美债务危机引爆社会矛盾

  当时的巴西还算比较清醒,没有放得那么开。但美国的后续动作,很快就来了。从1979年开始,美国不断加息,到1981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已经高达19%。拉美国家要借新债还旧债,付出的成本就越来越高,拉美各国的债务危机在短时间内被引爆。这一招连巴西也没躲过,他们为了还贷,开启长期的结构性调整。

  再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个由美国一手控制的“高利贷公司”跳出来,说我愿意提供贷款,帮你们拆东墙补西墙。前提是拉美各国必须进一步裁撤国企,削减政府开支和社会福利,还有进一步开放外汇和资本市场,以及金融银行体系。

  

  全球最大的高利贷组织IMF

  同样从理论上看,这些要求没什么问题,你们都要借钱过日子了,当然要省着花钱,开放市场也是为了他国资本能更好地进入,“帮助”你们搞好经济。但这就带来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即使是巴西,也没办法守住城墙了,只能逐步放弃工业化,任由他国资本、商品流入。这就导致,巴西本国的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困难,挣钱难,还贷更难。于是,巴西政府只能通过变卖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以及一些初级工业加工品来还债。巴西的经济体系,也就此被美国全面“攻占”。

  

  卢拉是巴西人民的希望

  2002年卢拉当上总统时,国内百姓早就被美国资本折腾得民不聊生,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卢拉本人也是社会底层出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受害者,他在位那些年,要重振工业已经来不及了,必须先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于是他通过提高最低工资,颁布家庭补助金计划等一系列福利政策,才算勉强降低了巴西的贫困率。

  但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撒钱给社会福利,就越要加大农产品、矿产出口来赚钱,更顾不上投资工业化,同卢拉还得盯着到期债务,隔几年就要和IMF和美国对对账,从牙缝里挤钱出来还债。

  

  卢拉也是个苦命人

  但当时,巴西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这是因为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快车。过去20年,世界各国在经济分工上更为细致。欧美等发达国家负责生产高科技产品,中国等东亚国家,承接了最主要的产业链,生产各类制成品。拉美和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则负责提供原材料。我们中国已经算是被欧美国家割了一道韭菜了,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

  这几年,美国政府拼命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也是同样的原因。欧美国家不会允许中国迈入高科技领域,就像他们也不会允许拉美、非洲国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一样。在这样的体系下,巴西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外输出农产品、矿产、初级加工品,再经由东亚国家加工一番,卖到发达国家。最后由发达国家给这些产品贴上各类“高端”品牌,以低级资源国无法承受的高价卖回到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对资源国是一种掠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巴西本国的工业品自然就没销路,那为什么现在,巴西那边又提出了“重新工业化”的说法呢?同样是三个原因。第一个,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和巴西进行了非常多商贸合作,是巴西稳定的资金来源,我们国家仍在快速发展中,巴西的大宗商品不会愁没销路。

  以前我们只是买东西,因为巴西内部的环境,和美国的打压,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不多,但现在世界格局正在变化中,两国达成用本币做生意的协议,就意味着在未来,中国会帮助巴西兴建大量基础设施,输出工业技术技术,和进行下游设备的投资。

  

  中国是巴西靠得住的好朋友

  最后中国也在进行产业升级,需要把相对落后的产能转移出去,巴西有工业基础,比非洲国家更能顺利承接。这些合作,都会涵盖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之下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卢拉自己都说,他此行最大的目标就是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总得说来,卢拉这次上台,也算是总结了十几年前当总统的教训,不想继续扮演全球市场体系中资源国的角色。而要做到这一点,巴西就必须和中国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说来也是讽刺,卢拉来中国之前,还去了一次美国,结果拜登只给了卢拉950万美元。相比之下,卢拉访华和访美的成果,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被美国割韭菜的感觉啊,实在太好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