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技能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倒计时,为了帮助大家快速适应中医医师考试应试环境,小编整理部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内容(技能篇)如下:
病例分析题01:
马某,男,51 岁,农民。2011 年 2 月 18 日就诊。 患者家族中有哮病史,幼年时反复出现发作性喉中痰鸣气喘,2 天前因天气转凉而出现 喉中哮鸣,声如拽锯,呼吸困难,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咳白色泡沫痰, 无明显寒热倾向,自觉鼻、咽、眼、耳发痒,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遂来就诊。舌苔厚浊, 脉滑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喘证鉴别。
【答案解析】
中医疾病诊断:哮病,发作期。
中医证候诊断:风痰哮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家族中有哮病史,幼年时反复发作,加上天气转凉诱发,出现 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痰黏腻难出,白色泡沫痰,鼻痒,流涕,胸部憋塞, 中医辨病为哮病发作期。咳痰黏腻难出,咳白色泡沫痰,无明显寒热倾向,自觉鼻、咽、眼、 耳发痒,鼻塞,流涕,胸部憋塞,舌苔厚浊,脉滑实,为风痰哮证。
病因病机分析: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喘证鉴别。 二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 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 动,不能平卧,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中医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剂:三子养亲汤加味。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 6g,半夏 6g,杏仁 6g(后下),僵蚕 6g,厚朴 9g,白 芥子 10g,苏子 10g,莱菔子 10g,陈皮 9g,茯苓 6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例分析02】
庞某,女,8 岁。2016 年 1 月 4 日初诊。 患儿 2 周前患肺炎,发热,咳嗽,喘促。在当地医院使用抗生素治疗 8 天,热退无喘, 但仍咳嗽,欲求中医治疗来诊。症见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乏 津,舌苔少,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咳嗽变异性哮喘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肺炎喘嗽。
中医证候诊断:阴虚肺热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已明确肺炎诊断,经治疗后现仍以发热、咳嗽为主症,故诊断为肺 炎喘嗽。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乏津,舌苔少,脉细数,属于 阴虚肺热证。
病因病机分析:肺热日久,耗伤肺阴,形成阴虚肺热证。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咳嗽变异性哮喘鉴别。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主症,咳嗽持续 1 个月以上,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及运动后 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肺部听诊无啰音,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
中医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沙参 6g,麦冬 6g,玉竹 6g,天花粉 9g,桑白皮 6g,款 冬花 6g,芦根 6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例分析03】
姜某,男,39 岁。2020 年 1 月 8 日就诊。 患者素有痰鸣气喘史,1 个月前受凉后喉中哮鸣又作,胸膈烦闷,呼吸急促,不能平卧, 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 干,遂来就诊。舌边尖红,舌苔白腻罩黄,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喘证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哮病。
中医证候诊断:寒包热哮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有痰鸣气喘病史,加上 1 个月前受凉诱发,出现喉中有哮鸣声, 呼吸急促,不能平卧,中医辨病为哮病,应属于发作期。咳痰不爽,痰黏色黄,烦躁,发热, 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尖边红,舌苔白腻罩黄,脉弦紧为寒包热哮证。
病因病机分析: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病位在肺系,病性属表里 同病。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喘证鉴别。 二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 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 动,不能平卧,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中医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 9g,桂枝 9g,石膏 6g(先煎),干姜 6g,半夏 9g,甘 草 6g,细辛 6g,芍药 9g,五味子 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例分析04】
王某,女,19 岁,未婚,学生。2019 年 3 月 9 日初诊。 患者 13 岁月经初潮,初潮后月经基本正常。近 1 年来,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时而量 多如注,时而量少淋沥不尽,色淡质清,伴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肢酸软,小便清长。末 次月经:2019 年 2 月 22 日,至今未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经期延长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崩漏。
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月经紊乱,经来无期,时而量多如注,时而量少淋沥不尽为 主要表现,故而诊断为崩漏。月经色淡质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肢酸软,小便清 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肾阳虚证。
病因病机分析: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致崩漏。 病变部位在肾,病性属虚属寒。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经期延长鉴别。 经期延长仅为行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和经量无明显异常表现。经期延长超过 2 周者属于 崩漏。而崩漏是以月经周期、行经期和月经量三者均异常为特点。
中医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剂:右归丸加黄芪、党参。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熟地黄 24g,山药 12g,山茱萸 9g,枸杞子 9g,菟丝子 12g, 鹿角胶 l2g(烊化),杜仲 12g,黄芪 6g,当归 9g,制附子 6g(先煎),党参 9g,三七 9g。七 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例分析05】
吴某,女,49 岁,已婚,干部。2019 年 12 月 16 日初诊。 患者近一年来,能食与便溏并见,口渴引饮,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形体逐渐消瘦,舌 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口渴症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消渴。
中医证候诊断:中消,气阴亏虚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多食、多饮、消瘦为主症,故诊断为消渴(中消)。能食与 便溏并见,口渴引饮,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形体逐渐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故属于气阴亏虚证。
病因病机分析: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口渴症鉴别。 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 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可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中医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剂:七味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黄芪 30g,党参 15g,白术 15g,茯苓 15g,山药 15g,甘 草 9g,木香 6g,广藿香 12g,葛根 20g,天冬 15g,麦冬 15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 晚分服。
【病例分析06】
马某,女,6 岁。2020 年 2 月 11 日就诊。 患者发热 2 天,体温高达 40°C,发热时无汗,两耳下腮部肿大疼痛,边缘不清,触之 有弹性感,压痛明显,头痛,无咳痰咳血,无流涕,口渴,大便日一行,小便微黄,食欲欠 佳,吞食则腮痛。昨日鼻衄一次,色鲜红,量多,经外院给予青霉素、退烧药等治疗,热势 如初,遂来就诊。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发颐(化脓性腮腺炎)鉴别。
中医疾病诊断: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证候诊断:邪犯少阳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高热 2 天,两耳下腮部肿大疼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 压痛明显,吞食时腮痛,中医辨病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高热,头痛,咽红,纳少,舌 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邪犯少阳证。
病因病机分析:风瘟病毒,从口鼻入,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 部。病位在耳下腮部,病性属表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发颐(化脓性腮腺炎)鉴别。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的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腿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而痄腮(流行 性腮腺炎)按压腮腺管口无脓液溢出,可资鉴别。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剂:柴胡葛根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柴胡 6g,黄芩 6g,牛蒡子 6g,葛根 9g,桔梗 6g,金银花 6g,连翘 6g,板蓝根 6g,夏枯草 6g,赤芍 6g,僵蚕 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 服。
【病例分析07】
赵某,女,65 岁,退休。2019 年 12 月 23 日就诊。 患者冬季反复咳喘多年。两周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咳喘又作,喘逆上气,胸胀,息粗, 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口渴,遂来就 诊。舌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哮病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表寒肺热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体质较差,因遇气候变凉诱发,出现喘逆上 气,胸胀,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中医辨病为喘证。咳痰不爽,吐痰稠黏,伴有形寒,身热, 烦闷,身痛,口渴,舌边红,苔薄白,脉浮,为表寒肺热证。
病因病机分析:天气变化受凉,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病位在肺系,病性属 表里同病,属实。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哮病鉴别。 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 肩,不能平卧,既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又是一种病证。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 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中医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味。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 9g,桑白皮 6g,石膏 18g(先煎),杏仁 9g(后下),苏子 9g,半夏 6g,款冬花 6g,甘草 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病例分析08】
林某,女,38 岁,已婚,教师。2019 年 1 月 13 日初诊。 患者月经紊乱 2 年。2 年来,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如注,血色鲜红质稠,夹血块,唇红 目赤,烦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月经过多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疾病诊断:崩漏。
中医证候诊断:实热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月经周期异常、行经期异常、经量异常为主症,故诊断为崩 漏。经血色鲜红质稠,夹血块,唇红目赤,烦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故属于实热证。
病因病机分析: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 致火热内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中医类证鉴别:需与月经过多鉴别。 月经过多是以月经量明显增多,但是月经周期、行经期正常为特点;而崩漏是以月经周 期、行经期、经量均异常为特点。
中医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剂:清热固经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方法:生地黄 15g,牡蛎 30g(先煎),栀子 15g,黄芩 15g,地骨 皮 12g,阿胶 15g(烊化),地榆 15g,藕节 15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由于篇幅有限,完整技能题库及答案文档资料欢迎私信小编免费获取!或搜索“好医生医考”小程序进入题库刷题。
中医医师考试口诀大全部分展示如下:
以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相关内容,由好医生医考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想获取中医技能考试大纲、技能操作及网课资料、技能病证选方口诀大全资料欢迎私信小编免费获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