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3万多元!德江 “稻蛙”共生模式走出致富“新路”
春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新泥气息。德江县合兴镇东元村,一片稻田被白茫茫的大网覆盖,这里是“稻+蛙”生态种养殖基地,这些天正在启动新一年的忙碌。
铜仁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走入稻田,逐一投放缓解应激药物,为黑斑蛙蝌蚪的到来做准备。学生谭庆东介绍,“蛙苗经过长途运输来到这里会有一些不舒适,撒入对应的药物后,他们很快就能适应新家。”
清澈河水缓缓流入稻田中和水温后,黑斑蛙蝌蚪投苗开始。看着一盆盆蛙苗被轻柔地放入水中,成群游弋,贵州聚创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蔡华满脸笑意。他说,“今年总共投放200亩,每亩放20万尾,这是我们的第一期青蛙苗。”
“稻+蛙”是德江县探索的集“稳粮、增效、绿色、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通过“蛙吃虫,粪肥田”的方式,做到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就能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稻,又能收获养蛙效益。
去年,德江县组织人大代表到合兴镇大兴社区观摩100亩“稻+蛙”生态种养殖示范点,蔡华看到稻蛙共生养殖模式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相比传统种稻经济效益提高数倍,他决定大胆一试。
“为什么选择发展稻蛙产业?”蔡华分析下来就一句话:“品质好,效益高。”
实地参观、学习技术、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蔡华等人在做足市场调研分析后,又加上有专业技术指导,于是决定成立公司发展起“稻+蛙”生态养殖。
“目前,我们在销售通道上已经打通,还有跟铜仁学院进行产研合作,他们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我们信心更加充足。”蔡华说。
去年,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在合兴镇大兴社区100亩“稻+蛙”生态种养殖基地组织现场观摩,首次测产出一亩水稻产量达1170斤,青蛙产量达1800斤,稻田总产值达3万多元,为推广该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我们将继续通过示范引导、政策支持、技能培训等形式,在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德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史天成介绍,推广“稻+蛙”高产示范模式,不断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确保每亩稻田的纯利润达到万元以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据了解,德江县今年共推广“稻+蛙”项目300亩,项目总投资50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编辑 刘煜妤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