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利《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题库资料!

  张玉利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题库资料!

  资料全称:张玉利《管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张玉利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题库资料部分摘录:

  简答题

  1请简述目标管理的内涵以及在知识社会中该理论的价值。[人大2013年研]

  【答案】

  (1)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BO)方法是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员工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地评审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基于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给予奖惩。目标管理方法不是将目标仅仅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要确保员工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同时把它们作为激励员工的方法。目标管理包括四个要素:确定目标、参与决策、明确期限和绩效反馈。目标管理方法的魅力在于,它把那些致力于达成他们所参与制定的目标的员工作为公司的重点。

  (2)知识社会的概念及其特点:

  ①知识社会是一个以创新为社会主要驱动力的社会,知识社会环境下的下一代创新推动了创新民主化,知识社会也是一个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成为常态的社会。在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

  ②知识社会的主要特点有:a.知识资源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b.如何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高效地利用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所在;c.知识变化更新得更快;d.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凸显在企业的组织学习力方面。

  (3)目标管理理论在知识社会中的价值:

  ①目标管理理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管理工作的方法。目标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实施管理,而不明确界定员工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就为员工自主地完成项目目标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员工追逐目标的过程也是新知识产生和创造的过程、组织知识积累的过程以及组织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中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培育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②目标管理理论为员工指明了在知识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在知识社会中,勤勤恳恳的员工将不再一定是优秀的员工、领导认可的员工。一切工作都将围绕“目标”展开。相比员工是如何工作的,企业更关心目标能否实现,这有助于员工树立目标意识、创新意识,激励员工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知识。

  2试析企业的目标和企业的宗旨、使命的关系。[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案】

  企业的目标、企业宗旨和企业使命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体现在:

  (1)三者的联系

  三者中,企业目标的层次最低,企业目标的逐个实现过程就是企业履行企业使命,体现企业宗旨的过程。企业使命是企业宗旨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企业宗旨包括企业使命,企业使命是企业宗旨中具体说明企业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理念,如果要分开来表述企业宗旨和企业使命,企业宗旨里就应不再表达企业经济行为的领域和目标,以免重复或矛盾。

  (2)三者的区别

  企业的目标、宗旨和使命是企业想要达到的结果的三种不同层次的表述。主要表现在:

  ①企业目标是从组织的角度考虑组织要完成的一种结果。

  ②企业宗旨是指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目标、目的、自我设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界定公司在未来社会范围里是什么样子,其“样子”的描述主要是从企业对社会(也包括具体的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贡献力、在市场或行业中的排位、与企业关联群体(客户、股东、员工、环境)之间的经济关系来表述。

  3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案】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将计划分为一种金字塔形层次体系,从上到下的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分为八个层次:

  (1)目的(或使命)。指明确组织机构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它决定了组织的性质,是区分各组织的标志。如科研机构的使命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企业的使命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

  (2)目标。目标是目的或使命的具体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内部各个部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标准。目标受组织目的或使命支配,并为完成组织使命而努力。如销售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目的或使命,但是企业在完成这个使命的时候会继续细化为各部门的目标。

  (3)战略。战略是为了实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具有指导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作用。战略并不需要确切地描述这个组织怎样去完成它的目标,这些属于主要的或次要的支持性计划的内容。

  (4)政策。指组织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政策不要求采取行动,而是用来指导和决策行动的。政策与战略虽然经常混同使用,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5)程序。指制定处理组织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的步骤。不同于战略,它是行动的指南,而非思想的指南;不同于政策,它没有给行动者自由处理的权力。在实践活动中,程序往往成为组织的规章制度。

  (6)规则。指执行程序中的每一个步骤工作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章。与程序不同的是,规则虽指导行动但并没有说明时间顺序;程序可看成是一系列的规则,但一项规则不一定是程序的组成部分,如“禁止乱扔垃圾“是一条规则,但和程序没有任何联系。与政策不同的是,政策的目的是指导行动,并留有一定酌情处理的余地;而规则虽也指导行动,但执行人员运用时没有自行处理的权利。

  (7)方案(或规划)。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一个主要方案(规划)通常需要很多支持计划。

  (8)预算。指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数字化的特殊计划形式。预算中的数字可以是财务性的,即货币形式的现金、开支、收入等指标;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即非货币形式的工时、期限、生产量等。预算不仅将工作计划内容数量化、精确化,为汇总工作提供便利的手段,同时还可以直接作为控制工作的依据,因而预算的编制很重要。

  4简述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首都经贸2015年研]

  【答案】

  (1)计划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计划对组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组织活动的分工提供依据;②为组织资源的筹措和整合提供依据;③为组织活动的检查与控制提供依据。

  (2)计划要根据组织自身以及环境的特点来制定。组织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特点不同,计划内容的重点也不同。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主要有:

  ①组织的层次。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层的管理者主要制定活动的具体计划,重点在可操作性上;高层管理者主要制定具有方向性的计划,其重点在计划的战略内容上;中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内容介于高层与基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之间。

  ②组织的生命周期。每个组织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起初是形成期,然后是成长期,接着进入成熟期,最后是衰退期。组织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计划内容的重点也不一样。

  ③组织文化。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价值体系也会对计划内容的重点产生影响。在手段倾向型的组织文化中,组织的计划更侧重于具体的操作性的内容;而在结果倾向型的组织文化中,组织的计划则会侧重于目标性和指导性的内容。

  ④环境的波动性。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若环境波动的频率高,即变化较多,则组织的计划重点应放在短期内容上,反之,计划的重点则应偏向于长远的规划上;另一方面,若环境变化的幅度较大,计划的内容则应放在指导性的内容上,反之,组织的计划则应侧重于操作性的具体内容方面。

  >>>本文为节选>>>相关资料均载于攻关学习网>>>每年更新!

  

  张玉利管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题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