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读不懂题怎么办?

  首先,要保持耐心和鼓励。告诉孩子不用担心,题目可能看起来难,但我们可以一起解决它们。

  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问题。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和情境来说明题目的意思,帮助他们理解。比如,如果题目涉及到苹果的数量,可以找几个苹果让他们亲自数数。

  使用图片和图形辅助理解。有时候文字可能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有点抽象,但图片和图形可以更具体地呈现问题。你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示,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题目。

  与孩子一起读题目,逐字逐句地解释。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忽略了一些关键的词语或信息,帮助他们一起读题目并逐步解释,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别忘了鼓励孩子提问。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让他们知道提问是学习的一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习变得有趣。使用一些游戏、歌曲或互动活动来帮助孩子学习。创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愉快和有动力。

  记住,每个孩子的学习进程都不同,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进展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传递一个积极的信息:不要害怕犯错误,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相信孩子能够逐渐理解和掌握题目,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的!加油!

  三年级小学生家长路过~

  一年级孩子读不懂题怎么办?用一句万能的话来回答就很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得不说,现在一年级的题目跟我们小时区别还是很大的,语文有阅读理解,数学有应用题,孩子读不懂题很正常。

  孩子读不懂题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如果孩子认字特别少,题目里的字都不认识,那就两条腿走路。

  第一条腿,家长帮着读题,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作业。

  第二条腿,让孩子有针对性的认字,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字,多读几遍,一回生二回熟嘛!

  帮着读题的阶段要尽量缩短。

  如果孩子认识题目里的字,但不懂意思,基本上90%的题目可以用读3遍来解决。

  我家柚子哥一年级就这样,读一遍题磕磕绊绊,不知道啥意思,再读一遍题目,明白点了,再读一遍,豁然开朗,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如果读了3遍题目还不懂,那家长就提示提示,画画关键词,讲讲题目,做个示范。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题目能读懂,但一做题就错。

  还是老办法,让孩子把题目多读几遍,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开窍了,知道错在哪里了。

  如果读了3遍还意识不到哪里错了,就让让孩子讲讲他是怎么想的,家长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是理解错了,知识点错了,还是找错重点了?教孩子学会在题目里找重点,画关键词。

  以上是具体操作,另外,有时间多让孩子读书,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读不懂题目的问题慢慢就化解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保持淡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别轻易发火!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大部分处于形象思维快速发展,逻辑思维发展相对迟缓的状态。总的来说,孩子们的思维水平是在进步的,但是相对于解题来说他们依然会有所欠缺。

  根本的解决方式还是阅读,大量阅读,从带图的绘本故事开始。凡是阅读量不足,从小与父母深入沟通少的孩子,在语言的理解能力上都弱。

  很多孩子从小老人带大,父母几乎没有参与育儿,孩子每天听到的大多是老人的关心与唠叨:吃不吃?喝点水吧,热不热,冷不冷……而引发孩子深入思考的问题与探讨几乎没有,这也让孩子从小遇到了问题没有思考的习惯,到了小学,遇到题目,读一次不会做就想放弃或直接问老师和父母。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小朋友们增加识字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呢?

  在选择儿童读物时候应留意内容是否具体生动、贴近生活,其中故事性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外加一两句简单描述的绘本是较好的选择。

  在小朋友一开始阅读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一边逐字读给小朋友听,一边用手指的动作引导小朋友关注每一个字的字形,同时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

  这样,孩子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在以后的阅读中,孩子能对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同一个字有一定的亲切感,才能不断加深、丰富对该字的理解。

  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后,我们可以慢慢地将被动式的输入模式转化为主动式的输出模式。在这个阶段有3种具体方法可以给大家参考:

  在识字的后半段,家长们可以尝试鼓励小朋友模仿大人正确的读音将书本内容朗诵出来。研究发现,朗读图书是最简单、最方便的一种指导方法,对儿童早期的阅读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朗诵一段时间后,家长可以尝试让小朋友脱离书本,用角色扮演或故事描述的方式将情节、内容复述演绎出来。对儿童的言语、思维、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也可以家长当学生,让孩子读给你听,然后再让他脱离书本讲出来。让孩子讲出来的过程,也是提升其语言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过程。

  讨论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围绕同一材料,提出一定问题,进行相关讨论的方法。通过双向互动的探讨问题方式,孩子们对阅读材料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将接收的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由表及里地分析和综合,扩展了自己的猜测或修正自己的预测,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有了一定的文字积累,并能正确理解文字含义之后,就需要引导孩子们把文字意思转变为数学语言了。

  为了切合孩子们思维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家长们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再慢慢地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来。

  在阅读理解数学题目时,可以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最为抽象的“图文算式”,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将抽象的算式生活化。

  比如,果果买汽水,橙汁和奇异果汁价格不一样,如果他买一瓶橙汁和一瓶奇异果汁需要8块钱,而如果是两瓶橙汁则需要6块钱,那如果只买一瓶橙汁多少钱?只买一瓶奇异果汁呢?

  学会了将抽象的故事转化成生活场景之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场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即让孩子们出题考家长。

  在一些生活场景中,比如超市购物,家长可以有意装笨,让孩子列一张购物清单,把学到的知识用起来,将生活情境变成数学问题呈现,这一过程中需要小朋友较多的学科知识积累,严谨的思维过程和较好的表达能力。长期锻炼,别说理解题意了,更可以很好地提升小朋友的学科综合能力。

  不管孩子的理解和阅读速度有多慢,家长都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牵着蜗牛散步。总有一天,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小蜗牛会成为奔跑的风…… @知乎亲子

  这是今年的提问吗?

  小学双减已经取消纸笔考试了,怎么还会有所谓读不懂题的现象?

  小学低年级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常识非常息息相关的基础认知,完全可以基于生活体验进行学习,而不是『做题』。

  把现象抽象成文字,再一不小心脱离了生活,让孩子怎么理解呢?

  一年级本身识字率也不一定能达到很高,通过阅读做题也本来就是有问题的。

  如果是我的小孩,我会在旁边多观察一下,看看读不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如是识字受限?理解不足?不够专注?或者是出的题目思路清奇?找到主要原因,有侧重的指导小孩调整和改善吧。学习能力本来就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相对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自信和思考能力,才是上学的目的,这些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