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报
第一版:重要新闻
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潘建伟“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入选
本报讯 1月20日,由5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的成果“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榜上有名。这是我校成果连续第五年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也是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最近五年内第四次入选“十大科技进展”。
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杨涛、陆朝阳等,通过对多光子操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功制备出由6个光子极化状态相干叠加形成的“薛定谔猫态”,并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了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六光子“簇态”,刷新了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纪录。该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2007年2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物理》上。审稿人评价称,这是“光学量子计算领域至今最先进的实验工作”,是“一个出色的成就,为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铺平了道路”。这一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研究领域继续保持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杨学明和张东辉研究小组的成果“发现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也同时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该项研究成果中的部分重要数据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站上获得,标志着合肥光源在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处)
中央综治委督导组来校检查工作
本报讯 1月10日下午,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专项整治工作督导检查组组长、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一行6人,在省教育工委副书记高开华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对我校周边治安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党委副书记鹿明,秘书长朱灿平及保卫处、学工部(处)负责人陪同检查组视察了校园及周边环境,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许武介绍说,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前,东西校区周边尤其是南边围墙外环境脏、乱、差,集中专项整治之后,特别是在合肥市大拆违、大建设过程中,修建了太湖路、打通了肥西路,使得学校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迅速得到了很大改善,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拥护和好评。
杨振斌一行仔细听取了情况介绍,对我校校园及周边的专项整治工作成效给予肯定,并就加强校园交通秩序管理等工作进行了指导。
(学工部处 保卫处 )
15位教授当选为政协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本报讯 1月6日,政协第九届安徽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幕。我校15位教授当选为政协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方兆本、牛立文、潘忠孝、虞吉林、陈乾旺、华中生、韦世强、陈仙辉、刘卫教授在九届安徽省政协委员任届期满后,连任政协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潘建伟、叶向东、陈初升、杨金龙、齐飞、俞书宏教授新当选为政协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党委统战部)
“质量工程”建设又创佳绩
本报讯 1月3日,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部分2007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我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常务副校长侯建国主持的“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和其他5个建设项目一起被批准为新一期“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至此,我校在2007年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已经荣获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名师7名。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各高校研究启动“质量工程”系列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学校积极组织部署申报工作,常务副校长侯建国、副校长窦贤康等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并于5月份专门成立了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先后召开多次项目申报动员、推荐会议,积极号召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申报。经过各单位紧张有序的申报准备工作和专家评审组严格的评审淘汰后,我校共向上推荐申报了包括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内的各种“质量工程”系列建设项目30多个,获得批准的建设项目或荣誉称号共26项。 (教务处)
侯建国会见澳大利亚客人
本报讯 1月8日上午,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曹京华副局长的陪同下,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中国技术部总监吕建中博士访问我校。
常务副校长侯建国会见了吕建中博士。双方着重讨论并确定有关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事宜。双方还商讨了为中国科大提供博士奖学金项目的可能性。科研处、外语系、外办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谈。
必和必拓(BHPBilliton)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采矿业公司,成立于1885年,总部设在墨尔本。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的大力推动和领导下,必和必拓-中科院-澳大利亚阿得来德大学在过去的几年里开展了英语科技论文书写培训方面的积极而有效的合作,有效地促进了科技论文在国际权威杂志的发表力度。
会谈结束后,吕建中博士参观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外事办公室)
侯建国应邀回访上海科学院
本报讯 应上海科学院邀请,1月7日,我校常务副校长侯建国、校长助理张淑林等一行7人访问了上海科学院,这也是对上海科学院代表团去年10月访问我校的一次回访。
7日上午,侯建国一行参观上海科学院科技成果展后,与上海科学院院长曹振全等举行了友好会谈。双方一致表示,要在中国科大与上海科学院签署的《关于产学研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指导下,以上海研究院为重要的合作平台和联系纽带,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个方向上,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友好合作,积极促进校院合作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顺利发展。
7日下午,侯建国一行还在上海科学院副院长刘旭等陪同下,参观了上海材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 (管理学院)
学校召开新闻界朋友座谈会
研讨五十周年校庆宣传工作
本报讯 1月18日下午,新闻中心在第四会议室召开新闻界朋友座谈会,研讨五十周年校庆宣传工作。新华社安徽分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驻安徽记者站负责人,安徽省、合肥市等地方媒体记者以及校有关部门负责人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副书记鹿明,秘书长朱灿平出席了座谈会并讲话。
许武代表学校向长期支持我校宣传工作的新闻单位的专家顾问和记者表示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他肯定了一年来新闻中心与广大新闻单位深入密切合作中取得的成绩,并强调指出,2008年学校宣传工作的重点是五十周年校庆,要继续巩固与加强和新闻媒体的合作交流,共同把校庆宣传工作做好。许武指出,要通过校庆宣传,总结50年办学的宝贵经验和特色,向社会各界宣传我校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办人民满意教育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
2007年,我校新闻宣传工作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单位、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新闻媒体的通力协作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闻中心继续坚持“重质量、重策划、重品牌”的思路,在做好日常大量对外宣传报道的基础上,紧紧围绕50周年校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会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招生宣传、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重要活动和重点选题,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强组织策划,多视角挖掘新闻价值,注重报道质量和效果,注重学校整体形象和品牌塑造,开展了几次重点宣传报道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媒体全年专题报道中国科大新闻900多篇次。
2008年,新闻中心将结合五十周年校庆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借助各种宣传力量,向海内外全面展示五十年创新跨越的历程和卓越的办学成就,宣传五十年来科大毕业生在国内外各领域创新报国、开拓奋进的丰功伟绩;宣传五十周年校庆“学术、文化、亲情”的主题;宣传和弘扬科大精神;分阶段、分步骤报道校庆庆典盛况,为五十周年校庆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胡胜友)
新闻简报
◆1月5日至6日,新闻中心邀请了安徽大学新闻学院王既端教授为全校教工通讯员进行了集中的业务培训。党委副书记鹿明到会指导并讲话。来自各学院、重点科研机构和机关有关部门、直属单位的通讯员20人参加了业务培训。
◆1月8日下午,学校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编委会2007年度全体委员会议。
◆1月11日下午,研究生院组织召开了本学期召开的第二次研究生座谈会,校研究生会各部负责人、《中国研究生》合肥通联站通讯员、“研究生沙龙”网络管理员等参加了会议。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侯建国院士出席会议,并与研究生进行了亲切交流。
◆1月14日下午,学校召开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座谈会,校领导郭传杰、叶向东和相关部门及有关学院、重点实验室的领导出席了座谈会,22名西南科技大学来我校进修锻炼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参加了会议,秘书长朱灿平主持会议。
◆1月14日下午,巢湖市委市政府领导夏望平书记、宋国权市长一行6人访问我校。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会见了巢湖市党政领导,秘书长朱灿平、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和工程科学学院等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我校选派在巢湖市担任科技副市长的竺长安教授参加了会谈。
图片新闻
常务副省长孙志刚来校调研指导工作
1月10日上午,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左二)一行来我校就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高校学生食品价格补贴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并指导工作。校领导郭传杰、侯建国、李国栋、鹿明,秘书长朱灿平等陪同了调研。
结束参观调研后,孙志刚充分肯定了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对我校应对物价上涨所采取的办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党政办供稿 )
第二版:校内新闻
学校举行2008年博士生导师工作会议
本报讯 元月8日下午,我校2008年博士生导师工作会议在东区活动中心五楼会议室隆重召开。这是继去年召开首届博士生导师工作会议后召开的第二次工作会议,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侯建国常务副校长主持。
会议听取了研究生院负责人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汇报,就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招生改革、培养机制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表彰了获得“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及2003—2007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7年科学院五十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院长特别奖”等奖项的指导教师。
侯建国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博士生导师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代表校领导和研究生院向长期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博士生导师表示感谢。他结合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势,回顾总结了一年来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强调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侯建国指出,2007年以来,研究生院围绕校第四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基本思路,积极转变职能,下放权力,加强服务,在管理体制、研究生招生、教学培养、学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校在全国百篇优博评选、科学院五十篇优博评选、重点学科申报等反映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高端指标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表明了我校博士生培养质量总体上得到了社会认可,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博士生群体的整体创新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拨尖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他希望与会导师能积极建言献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与会导师积极发言,围绕学校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研究生院)
丁肇中赠与的PDP-11/45数据处理系统入藏博物馆
本报讯 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于1982年赠与我校的一套PDP-11/45数据处理系统日前已入藏校博物馆。1月9日,在校博物馆展厅举行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PDP-11/45数据处理系统入藏校博物馆交接仪式”。盛六四、张居中代表双方在交接文件上签字。何多慧院士与朱灿平秘书长揭下披在设备上的红绸。
仪式上,何多慧院士深情的回忆道,1982年丁肇中教授将其在欧洲核磁中心使用的PDP-11/45数据处理系统交付科大,是对科大的信任、支持与希望。这套设备在加速器实验室曾作为中心控制机来使用,为我校加速器建设达到国际水平,为我们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均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裴元吉教授说,1981年丁肇中访问科大,将原拟送往别处的这套设备改送科大,这套设备为我校的建设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样大型科研装备对提高学校的地位,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
朱灿平秘书长在捐赠仪式上讲话。(博物馆)
2008年保送生面试选拔工作完成
本报讯 日前,我校2008年保送生面试选拔工作核已顺利完成。
按照教育部和谐高考、阳光录取的原则和对保送生录取工作的要求,我校于去年11月中旬在本科招生在线网上公布了本年度保送与自主招生实施方案。派出各省招生组深入中学宣传,采用中学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在网上报名。随后,由专家对考生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确定的初审合格者由学校派出专家组进行面试,最终由学校保送生录取领导小组审查通过预录为我校保送资格生。
提高保送生录取质量是我校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我校进行的保送生录取工作改革(即教授专家组现场录取制度)在全国重点中学和考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全国每年各学科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总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今年申报我校的保送资格生非常踊跃,来自24个省的约750人投递了申报材料,较去年增加了200多人,较前年增加了350多人,学校在全国设立了12个面试点,派出专家组老师70人次。在通过面试的资格生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竞赛学科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占到85%。 (招生就业处)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通过评审并获准立项建设
本报讯 1月11日,安徽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我校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申请进行了评审。评审专家组由来自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5位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永顺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出席评审会,全程听取实验室的工作报告并参加讨论。
在听取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审阅了有关申请材料,现场考察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状况的基础上,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无线网络通信实验室已经具备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条件,建议安徽省教育厅予以立项建设。安徽省教育厅已于近日发文,决定正式立项建设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信息学院 科技处)
《教育与现代化》入选CSSCI来源期刊
本报讯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确定的选刊原则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近日公布了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我校《教育与现代化》杂志名列其中,首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
本次遴选的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共分25类528种,其中教育学类37种。每类期刊按总被引次数与2004-2006三年他引影响因子的加权值数据进行定性评价。《教育与现代化》以近年来愈来愈高的被引频次和他引影响因子顺利进入CSSCI来源期刊行列。
《教育与现代化》创刊于1986年,创刊20多年来收录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高教研究论文,对于反映我校及其他高校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上的改革、创新,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推广我校的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我校的研究型、开放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与现代化》编辑部)
三省级教研重点项目完成结题验收
本报讯 1月11日下午,学校召开“2005年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结题验收(鉴定)会”,对我校汪志勇教授主持的“基础化学实验内容改革与创新”、陈发来教授主持的“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和陈小平教授主持的“四足机器人开放实验平台”等三项2005年立项的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
各位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主持人的汇报,对各个项目的改革思路、成果效益、特色、创新点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鉴定专家组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鉴定意见,一致认为我校的三个项目特色突出、成果显著,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同意结题验收。 (教务处)
12个研究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本报讯 日前,我校12个研究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的评估验收,这标志着我校近年来启动的研究生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我校共计立项研究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21个。
从近期已验收的12个项目来看,各实验教学基地在实验室建设状况、实验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效果、经费使用等指标方面都完成较好,均能开出和研究生课程相关的实验,使得研究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对训练学生实验技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研究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院)
管理学院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本报讯 2007年12月27日,管理学院陈晓剑教授与中电集团三十八所吴曼青研究员及其管理团队合作开展的《军工科研院所转型升级的“三大板块”战略布局》项目,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这是他们继2006年荣获该奖项后再获此殊荣。同时,他们在2006、2007还连续两年荣获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第一名和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省部级)。 (管理学院)
往事追忆
我们走一段长征路
郑世荣
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起点是1934年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终点是1936年到达陕北胜利会师。科大人在科教战线上走长征路,起点是从1958年建校开始,至今历时半个世纪,攀登了三次创业高峰,但没有终点,因为“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一代科大人,只是走一段或多段长征路。本文回忆了笔者参加的科大计算机专业教研室小分队,在创业初期所走过的第一段长征路。
这支小分队先后隶属于数学系、自动化系和无线电系,创建时主要由来自北大、清华和全国其他高校、科技校的毕业生组成。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留校工作,共增加了7名骨干成员。文革前小分队已扩建成20多人组成的团队。这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在科研成果方面,科大和计算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107计算机),该机于1960年在我校投入运行。
建校初期,校系党政领导都是从部队选派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具有党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认真落实“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呈现了创业史上的大好局面,即使是面临“三年困难时期”的考验,教学科研工作仍顺利向前推进。
然而,正当创业成果累累之时,“文革”开始了,科大下迁,小分队整编后由18人组成,他们整体加入科大校史上移民式大搬迁。两名党员同志带头响应组织号召,服从整体安排,离开亲人单身前往,从而要克服长期两地分居所带来的许多困难。小分队绝大多数是搬迁户(科大双职工)和随迁户(一方不在科大工作),他们携儿带女告别京城远征合肥。其中有重病在身的侯慕媛同志,她中断了在京继续治疗的最佳时机,满腔热情地随队前往,两年后在合肥医治无效,临终前还念叨着要去实验室看看,年仅30岁就永远离开了她心爱的科大计算机教研室。小分队失去了第一位亲密战友,我们永远怀念她。
在那“特殊年代”里,小分队成员在南征北战的革命浪潮中,离开教室和实验室,分别从事了这一代人特有的许多工作:他们是农村“四清”工作队队员,先后进驻延庆县和顺义县,在那里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开会宣讲;他们是筑路工,在房山县修铁路的碎石场工地上,师生们或蹲或坐,不停地挥举着钉锤,此起彼落的敲击声连成一大片;他们是锅炉工,在科大冬天取暖锅炉房里,他们正忙着不停地往锅炉内铲煤;他们是搬运工,在合肥师院泥泞的道路上,留下了他们来回奔跑搬运仪器和设备的脚印;他们是建筑工,在修建科大东区原行政楼的工地上,有他们在烈日下拉砖拌泥所留下的汗水;他们是煤炉工,在淮南大通矿井下坑道里,有他们矿灯下弯曲的身影;他们是务农工,在农场田园里,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各种农活。他们更是“斗批改”学习班的基本成员,在各式各样学习班讨论会上,还会出现幼儿的啼哭声,那是因为父母找不到看护孩子的场所,只得抱着孩子一同开会。
在南征北战的日子里,小分队成员也有一些可贵的机会,走出校门发挥业务专长,去参加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研究,例如:北京第一机床厂的数控机床、芜湖造船厂的数控线切割机、合肥供电局的电度表自动数学检测系统、上海天文台的磁带机天文观测数据自动记录系统、南通无线电厂的长城203台式计算机……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应用成果,其中长城203台式机已投入批量生产,电度表自动检测系统采用当时计算机中“分时操作”新技术改进设计后,工作效率比原方案提高四倍以上。
文革前,科大计算机专业共招收6届本科生,前两届毕业生已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里的骨干力量。后三届学生因文革而中断学业走上社会,其中一些人经“回炉培养”后又服务于科大,他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等单位工作,业绩卓著。
小分队这次15年长征经历,是科大人第一次创业进程的缩影。在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中,服从需要是工作志愿、任劳任怨是思想品行、敬业奉献是理想追求。经过十年浩劫的风雨历程,消耗了他们的宝贵青春年华,所幸的是经过升沉起伏几番磨难后,更增强了他们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在拨乱反正之后,他们又继续在科大第二次创业的征途中,努力拼搏、不断进取。
时至今日,小分队第一次创业征途已成为历史,下迁合肥18名成员中,有11人先后调离科大,其中9人返回北京。但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对那段历史都有着难忘的记忆,他们对科大都满怀永恒的爱心。
(图为课题组成员在校园合影留念。中排右四是教研室兼职主任、107计算机项目负责人夏培肃院士。)
第三版:专题扫描
科教报国50年?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⑨
科学与拼搏———科大精神理念的核心
报告人:韩荣典(理学院教授)
报告时间:2006年5月13日
中国科大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学校,成立不到50年,即取得骄人成绩,在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经历了许多事情,一直在困难磨难中成长,陈至立同志视察科大时说,中国科大是一个超常规发展的学校,应好好地总结。党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科大精神大讨论,很有意义。在科大超常规发展的背后,确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但若想总结好却很难落笔。许多同志已在校园网发表文章,很有见地,也有许多警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科大超常规发展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职工在办学和学习过程中坚持“遵循科学规律,不断拼搏进取”。
科大的科学文化氛围
关于科学精神,按教育规律办学,若只讲些道理、条文未免枯噪无味,讲点事实,也许更能体会其深远意味。
首先我讲几件印象深刻的“小事“。但事情虽小,反映出的思维,行事的科学性意义却不小,可谓正是科大科学文化氛围的写照:
1、1958年8月初,我到科大报到以后,被分配跟着刘涛、赵保守二位老师做铁氧体(还有一位技工参加),为科大成立暨开学开典礼献礼,我们自己动手砌了个炉子,用煤火加沥青加热,想烧出铁氧体,可试验了很多次都不成功。8月底,向仁生先生来到现场,看了我们烧制的尚不成型的东西说,看来用“土法”做不出高科技产品,若要赶上开学献礼,还是到物理所用电炉烧吧,电炉干净,温度严格可控。所以,我们的献礼是在物理所做的,这件事让我知道了做科研工作不可“胡来”。
2、开学典礼前夕,郭老请吕骥先生在礼堂讲解、教授校歌,郭老首先讲了歌词中周总理改了两个字的事,即把原词中“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改成“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郭老说总理把“建设”改为“事业”二字改得好!更符合科学规律。
3、1958年10月份,各地兴起“小土炉”炼钢热潮,我校也不例外,当时很多学校宣传自己炼出了多少多少钢。我们有一个系的同学也用小土炉炼出了一堆“钢”,拿到学校报喜,交给了当时主持炼钢工作的任知恕同志,待同学们离去后,任知恕对工作人员说,这到底是钢还是铁,还是拿到化冶所化验一下吧。
4、1958年,继北大、清华之后,许多学校把学制改为6年,我们许多同学也要求改学制,理由是我们学的东西不能比其它学校少!不久,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同志给全校师生作报告,专门讲了科大学制问题,他说科学院领导和专家们讨论了学制问题,决定科大学制仍为5年,而不管其它学校是几年。理由是根据科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安排,已经达到要求,能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同时有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科学不断发展,但学制不可能不断延长等等,大家听后都觉得有道理,不再为比其它学校少学一年而担忧,也使同学们学习了分析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个影响更深远。
5、1958年9月,正值“大跃进”高潮,几乎全国的学生都要去上山下乡参加劳动,与工农相结合而不上课学习,老校长郭沫若对党委书记郁文同志说:“郁文呐,学生还是要上课学习的呀!”郁文同志就执行了郭老的指示。于是,科大在1958~59学年第一学期里上课3个多月,寒假前正常复习考试,这在当时可能是全国唯一的上这么长时间课的学校。其实,学生要上课学习,期终要复习总结提高,参加考试考核,检查学和教两方面的效果,是最普通的教育规则,但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却把这非常简单的道理抛弃,极大地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在全国近于狂热、不讲科学的大跃进年代,科大领导却保持了冷静的头脑,郭老在1959年全校元旦献礼大会上讲话,强调了科学态度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不但要重视科学,还要特别重视科学精神,大胆创造要与科学精神相结合,要认真研究客观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掌握规律,灵活运用规律。
6、“文革”期间,科大下迁合肥,招收工农兵学员。当时全国高校的口号是:工农兵员到大学搞“上、管、改”,即所谓的上大学、管理大学、改造大学。实际上在极左思潮的支配下,搞的是瞎管乱改,其实就是不上课,不搞业务学习。而科大决定给学员先补高中课程,再学大学课程,结果遭到工宣队的反对,扣以”复旧“、”走老路“的帽子,即不搞教育革命。当时刚刚解放的钱志道同志表示:让我主持教学工作就得这样做,为党培养人才,不能违心地去做事。在党委其他领导如刘达、武汝扬同志及全校教师的支持下,钱志道同志主持的科大教育工作终于走向正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7、上世纪80年代,高校刮起了一股下海、经商风潮,有些高校学生摆摊、教师经商,极大干扰了高校教育秩序,影响了学生成才。当时的校长谷超豪主持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科大师生不能下海经商,若要下海,你就离开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小举措”,保证了科大的正常教学秩序,保住了科大的优良学风,使科大快速发展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8、90年代有个对教育一窍不通的经济学家提出”教育产业化“,对于一个搞经济的人,以赚钱为目标,提出教育产业尚可理解,令人遗憾的是各级教育领导包括一些大学的校长们却卖力推行。不但影响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给学校带来了一些不正风气。在"教育产业化"叫得最凶的时候,我校校务会议也讨论过,大家认为科大的任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是国家事业,学校不是赚钱单位,不能超额收取学费,增加学生负担,不能把那些有才而无钱的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以上这些例子,并非学校的重大决策或改革,但却是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措施,一件件这样的所谓“小事”做好了,科大就能保持住自己的本色了。科大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理念是“三结合一并重,强调基础”,三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一并重即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并重,强调学好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如果上面讲的事情处理不好,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其结果必定是把一个好的教育理念变成一个空喊口号。许多学校没能快速发展的可悲之处恐怕就在于此。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
我赞成这样的理念:研究型大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二是不断地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发明新技术,推动发展新文化,两者结合起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大这类研究型大学所担负的使命,必然决定她具有社会性、超前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性还包括继承和延续性。
大学的社会性意味着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为当前国家需要服务,大学不能很好地为国家服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中外皆然。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教学安排是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出发,尽可能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而定夺。大学传承人类已经创造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探索未知领域或问题,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这就是大学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性。
谈到研究型大学的超前性,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科大的学生也应思考,那就是目前科大的一个流行口号,叫作“产学研”相结合。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普适口号,对研究型大学不太合适,学研结合是应谈的,产研结合一般也没问题,对大学而言只是要注意结合的方式及措施。问题是“产学结合”,“产”的目的是生产商品,要赚钱,大量的是重复性劳动,所有的改进都要受商品的属性制约,限制了人的学术思想自由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必须以学为主,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接受科研技能的训练,尽量发挥其创造意识,这个需要与生产产品是不同的环境氛围。
关于大学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问题,有人并不赞同,尤其是政府官员,一般性说教可以,但实际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这就是不少舆论界和大学领导不断呼吁大学自主权而难于实现的原因,此问题的关键也并非是政府官员恋权不放,而是多数人对大学相对独立性的理解片面,尤其学校本身的片面要求所谓自主权,只想要学校的管理,少受甚至不受政府行政的干预,却没有认真研究自身在自主之后如何按教育规律的要求,承担应负的责任。这是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使得政府主管部不愿放也不敢放权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于大学相对独立性第二方面的内容,就是更多更大的自主权,这无疑是对的,也是必须的。这方面的问题已有很多人和新闻界人士的很多文章和谈话,我不想多讲了,我想说的是,只有第一方面的事做好了,大学自身圣洁,才有权力要自主权,才有可能获得自主权,获得后才可能用好,以达到办学目的,推动社会进步。
同学们稍加思索就会发现,我上面讲的科大所有办学理念和措施,都符合研究型大学目标及历史使命,都是教育规律本身所要求的,因此,持守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办学是科大的灵魂,是科大超常发展之源!
科大的德育
同学们或许已体会到,科大的德育工作仍是以科学态度处之,科大领导能够也敢于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坚持真理反对极左思潮。我举两个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科大建校以后,陆续从中科院各所或其它大学调入了一批老师,其中有相当多一部分人是被原单位看作政治有问题,甚至是“右派分子”,当作包袱甩给科大的,其实这些人大都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首任党委书记郁文同志就说过,“科大发了一笔洋财”,不但不歧视、“整”他们,反而当作业务骨干使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科大下迁合肥后,办了教师培训班,学员选择主要是看业务能力,调入科大的教师,也以业务水平为主。因为科大自身和培养的学生是搞科学和技术,需要业务能力强的教员,那些只红不专的人是没有用的!这是科大这个事物的自身要求,即自身客观规律。
同学们可能体会不到,当年为“右派”讲好话是犯大忌的。但在事关正确(真理、规律)与荒谬的时候,科大人从来是坚定的。从科大领导对这类事情的处理上,可以看出,科大人包括学生,对这些老师是很尊重的,这也体现了对人的科学态度。
第二个例子,在“文革”前夕,全国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要求全国人民开展学习毛泽东思想运动,可以说已经轰轰烈烈啦,但已偏离正确轨道。科大第二任党委书记刘达同志在给全校师生上党课时,特别强调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学习毛主席的立场、观点、辩证的方法,而不只取某些词句,批评违反马克思主义,违反科学的一些观点或口号。例如“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在当时这也是极为罕见的。郭老等人在大跃进时大讲科学态度,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办事;郁文同志在对待右派或“出身不好”的人时给予宽松对待。这都是很讲策略的,以温和的态度和语言反对错误,抵制极左思潮及其处事措施。
为什么说德育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任务,是教育规律的内涵要求呢?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而不只是自然的人,组成社会就必须有其规则,约束个人行为,使社会能稳定存在并向前发展。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不但不能破坏社会规则,而且应对社会作出贡献,如果你破坏社会规则一定会被淘汰,如果你不对社会作出贡献,你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这就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内在规律。
对科大学生来讲,主要是三个方面问题要正确认识,这三方面是人的品德基础,对其认识清楚、处理得当,就能把其它方面的问题处理好,就会是品德高尚的人。
第一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可说是人生观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并深刻理解,一个社会的人,终其一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客观上都是为生活而工作,工作成果若只是由自己享用,那只是你生活中所需要的很小一部分,你的工作成果应该是为别人而共同享用。同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一方面要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另一方面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科大的教育,科大的文化氛围陶冶着科大人的情操,使之能理性对待个人与国家关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这是科大成功之举,是对国家的重要贡献,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第二方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认识问题。我们的校歌中有一句话“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先锋”,这是科学的吗?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吗?
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像回答第一个问题那样一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伦理准则在主要原则精神上相同,而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趋向的认识各有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多数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存在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消亡,代之以共产主义社会。孰是孰非?作为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为已任的科大及其师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作为科学的学术问题研究,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探讨这个问题也极具现实意义,生活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里,这个国家的制度、法规都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将来走向共产主义为基本理念制定的,对社会主义以至长远的共产主义认识不清,定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工作和生活。
第三方面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三严”作风和拼搏创新精神。严肃、严格、严密的“三严”作风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否则,不但不会取得优异成果,还可能变成黄禹锡式的人物。刻苦拼搏,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保证,是科大人应有的品格。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科大自成立之时起,无论是教学理念、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制度和措施,无不是符合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符合教育规律,使科大得以超常发展,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成绩卓著的人才,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辱“科学”二字,科大以科学精神办学,代表正确教育方向,在中国教育界遭到严重破坏的极左时期,引领了中国教育的走向;科大以科学精神办学,不走追求短期轰动的宣传效应,而是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好教育每个环节工作,那些浮噪的追风做法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有按科学规律,老老实实地做事,定能出杰出成果,可以长存。
总之,我认为科大成功的奥秘就是遵循科学规律,坚持拼搏进取。
(根据录音整理 有删节)
第四版:综合副刊
古典格律诗词的创作之道
江建名
我校师生多有爱好我国的古典格律诗词者,但有些诗词作者实在是对于诗词格律知识不甚了了。有感于此,遂简谈一下古典格律诗词的创作之道,供师生们教正。
我国是一个诗之国度,古往今来,诗人辈出,诗篇林立。除去现代散文诗几无规律可言外,纵观诗经、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和词等古典诗词作品,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创作规律可循,这些规律就是所谓古典诗词格律。
而所谓古典诗词格律,简言之,就是关于古典诗词创作的篇章结构格式及其用韵规律。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忽视了诗词格律知识的教育,以致于许多人对格律诗词产生了诸多误解。这些误解具有普遍性,就是简单地借用“七律”、“七绝”等诗名或“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牌名的空壳,填上自由体诗的语言。他们蛮以为每诗四句、每句七字的就叫七绝,而每诗八句、每句七字的就叫七律,殊不知在诗词谱式的空壳之内还须包含四声、平仄、对仗及其用韵规律的内核。空壳可以包装,而内核却需锤炼。
律诗的诗谱较为规则,故有吟诗之说:而词谱几无规则,故只能依谱填词。古典格律诗词中的所谓“四声”是指平、上、去、入的古四声,而非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的新四声。在古四声中,平声被区分为阴平声和阳平声,而上去入声则归属于仄声(“仄”者,不平之谓也)。在现代汉语中,古四声中的入声已被分派到新四声的各个声部。格律诗词要用到入声,而现代汉语又没有入声,这是许多普通话讲得很好的人却难以跨越格律诗词门槛的难点所在。例如,同属入声的“激、国、笔、药”四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被分别派入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这样一来,他们往往想当然地把“激、国”按普通话视为平声去吟诗填词,因而有了平仄错讹之虞。
无韵不成诗。自康熙钦定《佩文诗韵》以后,律诗基本上遵《佩文诗韵》的韵书进行押韵。律诗是平韵诗,素有起承转合之说,其平仄不能失对、失粘和犯孤平,有的诗要求有对仗句,更为严格的是律诗只能用同一韵目的平声韵,即所谓“一韵到底”。例如,“寒”、“兰”、“安”属寒韵,而“关”、“弯”、“闲”属删韵,你若将寒、删韵通押,就计为出韵,而一旦出韵,在科场考试中便被毫不客气地判定为不及格。
词是用韵词,一旦选定词牌,就确定了它的词谱,因而其字数、平仄、对仗和用韵都必须按词谱行事,且遵《词林正韵》的韵书进行押韵。这就是所谓以题选谱、以谱定调、调可分段,段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拘平仄。词的用韵规则比律诗更为繁杂:《词林正韵》分为19部(其中入声5部),同一韵部可以通押,如用不同韵部进行通押则计为出韵。词有一韵到底的,有同韵部通押的,也有转韵的:有平韵的,有仄韵的,也有平仄转韵的。诗有诗律,词有词谱犹如行有行规一样,你如果不遵守古典诗词格律的规则吟诗填词,就会造成空壳形式与格律内核的脱节,因而也就谈不上是古典格律诗词之创作了。
回家的人
路勇
冬日的凌晨,夜色还没散尽,黎明的曙光还在沉睡,只有街灯努力地绽放着。若不是要接远方来的朋友,我断然不会如此早起,更不会主动去与冷空气“亲密接触”。
坐在开着暖气的公交车里,每到一个站点,即使是车门短暂的开启,也让我吸纳了足够的寒气。我知道,这样的凌晨,最好的归宿是温暖的被窝。可是,在经过一所大学门前时,我却看到了一条蜿蜒百米的队列,队列里全是穿着厚厚羽绒服的学子。队列最前面,是一道紧闭的卷闸门,门上写着“某铁路售票点”的字样。
春运已经来到,紧张的火车票,让回家心切的学生早早地开始行动。售票点开门估计在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之后呢,届时会是怎样壮观的场面,此刻的我便能清晰地想象出来。等待订票,然后期待回家的日子,这便是此刻寒风中学子最真实的心情写照了吧。
就这样,故乡近在咫尺的我,不必排队订票的我,不必担忧距离阻隔亲情的我,在春节迫近却浑然不知的时刻,忽然地被一种湿润的情绪击中了。我知道这种情绪叫思念,我知道这种感觉叫回家,回家的念头开始在心底扩散,充盈着一个回家的人和一颗回家的心。
“常回家看看”,只是歌里的声音,纵使家在邻近的城市,回家也不能成为常事和易事。更多的时候,繁杂的生活阻断了回家的路,回家的人只能在梦里亲近双亲和故土。家熟悉的气息,在脑海,在眼际,在翻开的记忆里,却触不可及。没有漫长的海岸线,我不能回家;没有群山峻岭,我依旧不能抵达。
但是,当春节的气息近了,再近了,我无法再拒绝回家的声音,无法再逃避做回家的人。
家乡的红辣椒,无拘无束的烟花爆竹,道地的家乡土话,除夕夜可口的菜肴和饺子……春节的家乡处处是诱惑,处处是温馨,疲乏了一年的心被抚慰,迷茫了一年的步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以年的名义回家,以家的名义快乐,以快乐的名义在正月里歌唱。年,永远是我们留恋的海港,家,永远是我们停泊的港湾,快乐永远,是回家的人独享的专利,爱,永远是不朽的唯一主题。
西部日记3
付雷
2007-12-23
年末的期待
又是好长时间没写东西了,其实直到上周我们才真的闲下来了。年末工作很多,但也有了许多期待。
先是准备海原县中学生奥运知识竞赛。经过校内初赛和面试,我确定了三个参赛选手,初二3班的柳旭亮、6班的梁珗和初三4班的马伟,他们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而且家在县城,平时上网机会较多,知识面广泛。柳旭亮还是班级团支部书记,平时不爱说话,初赛时考了40多分(满分60),不过有些偷懒。马伟是毕业班的,学习较忙,参加这项比赛实属不易,难的的是,这个学生比较诚实,他初赛时满分,且是雷同卷,但他讲了实情。梁珗最踏实,她的父亲是海原三中教师,平时教女有方,梁珗对这次比赛非常重视,不论大小题目,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会使用抢答器,成了三人中的核心。12月6日比赛那天,他们表现得非常好,特别是开始的时候,遥遥领先,只是在抢答时犯了一个错误,最后与海原一中(都是高中生)打成平手,在加时赛中,以10分之差屈居亚军。
征文比赛成绩也不错,一二三等奖,数量分别是3、6、9,我们学校获得了各等奖项中各一名。同时,系列活动结束时,我们海原三中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别提我这当老师的有多高兴了!
关于健康光明行配镜活动,在12月14日上午我们才领到眼镜。这一次,我们总共为海原县四所中学的363名贫困近视中学生配发了眼镜,对于小县城的眼镜店来说,这真可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工作中我们一直比较细致,从学生报名,到审查,再到电脑验光、学生选镜架,最后装配眼镜、包装完善,整个工作紧紧张张却有条不紊。
12月14日—15日,我们迎来了安利(安徽)公司的赵主任、姜主任、丁女士,以及合肥电视台、《江淮晨报》的记者,他们特地前来对我们进行回访,并发放眼镜和奖学金。14日中午,他们到达了海原县,下午先后在海原三中、海原回中开展了活动。期间,丁女士给学生作了讲座,告诉学生学习和成才的技巧;姜主任为学生发放了眼镜和奖学金。15日早上6点,我们一起乘车前往西安中学,采访拍摄了学生起床、自习等生活细节,并在这里作报告、发放眼镜和奖学金。
12月19日下午—22日晚自习,我们又经历了一个长假—古尔邦节。这是回民的节日,意味着伊斯兰教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个古尔邦节是在开斋节之后70天举行的,不同的教派不在同一天,仪式上基本相同。
这个星期是圣诞节,我安排学生组织文艺节目庆祝圣诞节。昨天7班同学表现一般,他们把我交给的任务忘了,临时准备的。今天下午10班和13班的学生表现得很不错。10班事先作了精心的准备,不论主持表演,歌曲舞蹈还是小品相声都很不错,看得出来,他们很用心,也很喜欢这个展示自己的舞台。13班同学歌唱得很不错,相声也很有意思,似乎都是行家了。不知道后来的5个班表现如何,我是充满期待呀!今天学生的表演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才艺,也看到了每个学生的特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差学生,差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发现!
下周就是元旦,又要放三天假,然后就要期末考试,我们支教队也要准备回科大了。
哎哟,感觉时间真过得好快呀!
从“红杏尚书”谈起
吴华宝
最近,有青年学子跟我讨论“红杏尚书”的故事。我想起清人张思岩写过一本《词林纪事》,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景文过子野家,将命者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内应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
故事中的子野,即张先,词与柳永齐名,世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景文即宋祁,字子京,谥“景文”,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全宋词》录其词6首。宋祁曾作《玉楼春》,广为流传,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为人津津乐道,写红艳艳的杏花绽放枝头,像火焰一样地跳动着,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他也因此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的美称。
张先《天仙子》词中,有“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描写传神,其中“破”、“弄”二字极为生动细致,所以宋祁称他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故事在《遁斋闲览》《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也都有记载。
这个故事之外,张先又被称作“三影”郎中,因他曾写过“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和“隔墙送过秋千影”等词句。他还被称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其《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郑谷因“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被誉为郑鹧鸪;赵嘏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获美称赵倚楼;梅尧臣因“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获美称梅河豚;秦观因“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被誉为微云学士;贺铸因”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称作贺梅子;张炎因”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静草枯,水平天远“被称为张孤雁;王士禛因”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被称王桐花;谢无逸则因作蝴蝶诗三百首,多有佳句,被誉为谢蝴蝶等等。
笼统地说,“红杏上书”之类佳话,属于炼字、炼句、炼意故事。从今天的“修辞学”讲,用名句指称作者,可以归类为“借代格”。
古人为追求诗歌语言美,到了可以豁出性命的程度;杜甫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顾文炜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为锤炼语言,贾岛可以执著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自得自慰,获得审美满足。可以说,名句,名篇,名家,也正是这样产生的!
对青年学子而言,涉猎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有扩大视野的效果。对弄文字的人而言,不管是工作之需,还是出于爱好,甚或欲牟取文名,目的应该类似,即使文字光鲜,期作品流传,盼社会认可,果如此,则“红杏尚书”之类故事仍然有其提醒借鉴作用。
校史点滴
特殊的系名
科大的系名都很特殊,1958年建校时的系名是:
1系,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2系,技术物理系;3系,化学物理系;4系,物理热工系;5系,无线电电子学系;6系,自动化系;7系,力学与力学工程系;8系,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系;9系,稀有元素与地球化学系;10系,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系;11系,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系,12系,生物物理系。这是科大建校时的系名,
等学生进校以后变成了13个系,又加了地球物理系,就是13系。那是因为赵九章先生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他发现怎么没有地球物理呀,所以就要加一个系。但是当时已经来不及在全国招生了,只能在四川省内招生,就造成了58级的地球物理系都是四川人的有趣现象。
到了1959年,又加了一个科技情报系。这些系都是老科学家们根据我国“两弹一星”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
祈福的烛火 摄影 麦歌
一鉴亭 副刊 275期
2008-1-20
中国科大校刊编辑部电话:0551—3602583
Email:zgkdb@ustc.edu.cn、 zql@ustc.edu.cn、yxp@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