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有一支上海“文艺轻骑兵”
一辆大巴车穿梭在喀什的乡镇和村落,车上装满乐器和舞台设备,还有一群来自5000公里外的“文艺轻骑兵”——上海轻音乐团的演员们。7月至9月,他们带着“文化润疆”的使命,在当地学校、医院、社区、部队完成“百场轻音边疆行”计划。他们一路走一路演,所到之处,总有一群热情的当地观众,用掌声与歌声回应。
迄今,上海轻音乐团派出3批49名演职人员,在叶城、泽普两县3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演出52场,覆盖观众近3万名,艺术培训10余场,覆盖学生近千人。9月,乐团将再赴喀什,在巴楚、莎车两县带来50余场演出,同时邀请喀什当地文艺工作者共同创排《丝路——“”倡议10周年音乐会》,用音乐在上海和喀什之间建一座桥。
熟悉的旋律从外滩唱到戈壁滩
在喀什泽普县的一场演出,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整个村庄很快被沙尘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土腥味。然而,台下的村民并未离去。上海轻音乐团副团长王舜说:“观众不走,我们也不走。”
乐团声乐演员李霖菲儿还记得,当时狂风卷着黄沙呼呼地刮来,把舞台上的地毯都刮起来了,人仿佛在沙漠中行走,能见度只有几十米。“刚一开口唱就被沙子卡住了,我时时刻刻在担心破音。但台下村民们的笑容和热情,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继续唱下去。”
交通也是个难题。在叶城和泽普,上海轻音乐团的足迹遍布20几个村落,距离遥远,路途辗转。有一天,他们从叶城县出发,翻越一座座大山,驶向新藏公路驿站。“天路”艰险,还时常遇见羊群占道,只能排队缓慢通行。返程又遇交通事故,堵塞三小时才回到叶城。
最忙碌的一天,各个小分队总共完成了7场演出。现场条件有限,演员们只要有个小凳就能休息,只要有个棚子就能换装,有时,大巴车也摇身一变成为临时更衣室。在路边吃饭和化妆已成常事,车辆进不了演出地点,大家就肩挑手扛把各类设备运进去。声乐演员罗雨说:“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演出环境,今后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没有什么演出是我们演不了的。”
为了“百场轻音边疆行”,上海轻音乐团精心准备了100余首曲目,其中包括充满新疆风情的《达坂城的姑娘》《一杯美酒》《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熟悉的旋律总能引起当地观众的共鸣。此外,乐团还带来了《美丽中国》《再唱山歌给党听》等作品,并与当地民间艺人一起改编和演唱了《金梭银梭致青春》《美丽的地方》等。
每当《我和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响起,总能引发全场大合唱,观众随着旋律跳起新疆传统舞蹈。这首歌从黄浦江唱到叶尔羌河,从外滩唱到戈壁滩,从沿海唱到边疆,总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激发最深层的文化认同。
无论台上还是台下,音乐还是生活,感动每天都在发生。每到一个村镇,当地居民都早早为乐团成员们准备好了美食,自家锅里的手抓饭、自家炉子上烤的羊肉串、自家房前屋后刚摘的杏子、李子、桑葚等。“你们这么远过来辛苦了,吃饱了才能演出。”
一场校园音乐会后,上海轻音乐团还与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举行了一场“足球友谊赛”。演员们放下手中的话筒和乐器,脱下礼服换上球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学生啦啦队高喊“加油”。一场球赛还不尽兴,大家相约下次再战。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在叶城县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三年级维吾尔族女孩热依拉和上海轻音乐团声乐演员肖蕊合唱了一首《英雄赞歌》。热依拉小小的身板和清澈的歌声,令肖蕊至今难忘。下转 4版(上接第1版)
“我发现,热依拉的音色、音准、节奏、乐感都非常不错。在演出间隙,她一直拉着我的手,和我交流音乐,她眼神中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深深打动了我。”肖蕊把电话号码留给了热依拉,小女孩很快联系了她,与她聊自己的生活和热爱的音乐。一首《英雄赞歌》,让两人产生了持久的羁绊。
“百场轻音边疆行”项目策划人、上海轻音乐团团长董德平为此行定了个目标:百场演出、千人培养、万名观众。发现和培养喀什当地音乐人才,是此行重要目的。演出之余,他带领演员们见缝插针,在叶城县红军小学、叶城县第一小学、叶城县第二中学、泽普县第二中学、泽普县第五中学,为热爱音乐的孩子们上课。
叶城县红军小学的音乐教室里,有几十架电子琴和很少有机会被吹响的小号。校长告诉董德平:“我们有专业的乐器,却苦于没有专业的人教。”于是,乐团调整了授课内容,键盘演奏员杨宏彬,小号演奏员秦伟骏、陶志荣,吉他演奏员周仁杰分头为学生们带来乐理、乐器课程,音乐剧演员朱梓溶为学生们上形体舞蹈课。
“这里的孩子们天赋都很棒。”声乐演员李再耀说。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个音符,教学生们气息的训练方法。乐团指挥俞璟安还临时为孩子们组了合唱团,教他们阿卡贝拉演唱技巧。听到自己的声音和小伙伴的声音融汇成美妙的和声,孩子们兴奋极了。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深受孩子们的欢迎。鼓手刘骐教孩子们练书法,作为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弟子,董德平则教孩子们说评书。看到维吾尔族少年身穿长衫表演评书时有模有样,董德平很欣慰:“没想到维吾尔族的孩子们学评书学得这么快。”
离开喀什后,肖蕊依然牵挂着红军小学的热依拉。和肖蕊一样,不少演员回到上海后,依然心系喀什,通过云课堂、线上艺术分享等方式远程辅导孩子们。
未来,上海轻音乐团计划通过赴沪培训、就地培训、远程培训等多元方式,组织乐团一线演艺人才对当地学校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开展长期专业技能培训,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同唱一首歌,将彼此紧紧相连
“百场轻音边疆行”是一场“以乐会友”的双向奔赴。声乐演员黄晓记得,在叶城县金果镇演出时,和谐村村民阿里木江自告奋勇登台献唱,他害羞地问黄晓:“可不可以邀请您一起演唱这首歌曲?”黄晓高兴地答应了,和阿里木江唱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边防部队慰问演出,上海轻音乐团的电声乐队与战士们组成的“薄皮核桃”乐队合作了一首《真的爱你》。薄皮核桃是叶城特产,一排排核桃树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薄皮核桃”命名乐队,也展现了战士们扎根边疆、保家卫国的坚守。
乐团键盘演奏员高雪峰说:“他们都是从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山刚刚轮换下来的年轻战士,这群‘最可爱的人’展示了他们的年轻、热情、朝气和对音乐的热爱。”
赴喀什之前,上海轻音乐团艺术顾问,82岁的屠巴海曾对团员们说:“演出同时也是采风,这样的机会难得,你们要深入群众,多收集素材,回来我帮你们写成歌,下次再去唱给他们听。”一路上,乐团的年轻人不断寻找着音乐灵感。
在叶城,乐团键盘演奏员杨宏彬与叶城县歌舞团老团长、扬琴演奏家艾尔肯·米吉提做了一场音乐实验。他们将上海轻音乐团创始人、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的代表作之一《金梭和银梭》和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大胆融合,既有海派特色,又有新疆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董德平为新作品起名《金梭银梭致青春》,音乐上的切磋与共创,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你们什么时候再来?”每结束一场演出、一次教学,总有许多当地人这么问。上海轻音乐团的演员们承诺:“一定会再来!”9月,“百场轻音边疆行”活动第二轮即将启动。
“在喀什的一场场演出,让演员们实现了从剧场演员向文艺轻骑兵的转变,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人民而歌唱,为人民而创作。”董德平说,“我们希望将文化润疆工作精准落地,直抵人心,也希望通过《丝路——‘’倡议10周年音乐会》的创排,让上海人民更了解喀什,增进沪喀两地民族情,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