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规划师⑧|记者手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从大洪村的“一棵树”到困牛山村的“三条路”;从石门村的“紫色花海”到化屋村的“幸福二十八道拐”;从刀靶社区的雄狮陈列馆到大岩村的布衣民宿群……在贵州,越来越多的村庄,在乡村规划师的帮助下,找准定位,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的顺利发展。

  然而,记者发现相对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规划人才不足,规划制度保障不到位,编制水平不高,乡村规划师缺乏培训机会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规划师,作为新兴职业,更应该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要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需要政府、乡村、企业等多方努力。从“陪伴式规划”,到“陪伴式服务”,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刀靶社区全景

  从政府角度而言,应为乡村规划师创造好的政策环境和就业环境。在采访中,有规划师向记者坦言,乡村规划人才奇缺。他们希望管理部门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在准入门槛、标准认定、行业监管上,为规划师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积极开展乡村规划师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规划师这个职业更加专业化。另外,政府也要引导社会提升对乡村规划师的职业认同,解决从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其投身乡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能留在乡村长期发展。

  从乡村角度来看,“陪伴式规划”必不可少,就更需要吸纳更多的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创业人员加入驻村规划师队伍。专业人才越多,实施规划就越顺利。乡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盘活闲置资产、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为乡村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系统蓝图。这不仅考验乡村规划师的执行力,对规划的延续性也至关重要,陪伴式规划也就应运而生。所谓陪伴,就是全程指导。“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背后,是无数次规划师与村民、乡镇干部及施工队员等共商共议村庄发展的结果。专业人才越多,越容易达成共识,凝聚力越高,乡村振兴的速度就越快。

  石屋打造的工作间

  从企业角度来讲,鼓励专业从事乡村规划设计的龙头企业,开展乡村规划师人才培训课程。比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等,将培训课程纳入日常培训和高素质培养体系,提高其就业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规范用工行为,明确其职业发展路径。从资金、师资、税费和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对规划师人才培训机构给予有效扶持,让专业人才在乡村舞台上更好地施展才能。

  乡村振兴不可一蹴而就,须久久为功。“陪伴式”的规划,更需要“陪伴式”的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规划师持续到现场跟踪,与乡镇领导、村干部、施工队长、地方设计院人员一起,边看边提意见,及时解答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乡村规划师还没有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从事这一工作的群体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等。乡村规划师,作为专业人才,对专业素质、沟通技巧、统筹协调能力等要求较高。一方面,乡村规划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以 “三区三线”为高压线;另一方面,乡村规划又要科学配置,帮助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在贵州,1941个村配备了乡村规划师,其中乡村规划已获审批的村约占三分之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乡村规划师参与,建设美丽乡村。

  【相关链接】

  村里来了规划师① | 高坡来了个“花房姑娘”

  村里来了规划师② | 二十八道拐里的“山水诗”

  村里来了规划师③ | 老屋基里的“桃花源”

  村里来了规划师④|刀靶上划出“三道景”

  村里来了规划师⑤|绿色时评:小乡村大蓝图

  村里来了规划师⑥ | 夫妻树下的“畅想曲”

  村里来了规划师⑦|红色基因长出“三条路”

  村里来了规划师⑧|记者手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村里来了规划师⑨|没想到书生气的他更“接地气”

  村里来了规划师⑩|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夏清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编辑 王瑶

  二审 尚宇杰

  三审 干江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