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亏损真相:你的学校是“碎钞机”还“现金奶牛”?
我曾经在集团工作,直接面对学校的定位和筹开,校长选聘,运营评估,财务结余,以及什么样的项目需要关闭。这些都是学校的生死命门。后来我又下沉到学校工作,社会和家长需求的微妙变化,学校不同层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学校面对集团时的心理状态等,都细微而真切。于是,我意识到我的经历就像一块中国传统食物——扣肉,经过集团的“深炸”和学校的“熏蒸”而入味,呈现出口感丰富,也历经沧桑。因此,基于过去经历和对行业的认知,我决定触碰一个话题:一个开办四年的学校,是如何成为“现金奶牛”的?我将通过分析这所学校的5大关键性优势,直面行业若干核心问题。
先说背景,我所在的这所学校位于一个全民重视教育的人口大省,开办第一年就招收到800+名学生,战绩出色!如今已进入第四年,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3000人。学校举办得可以说非常成功。人数如此增长,办学质量自然不必多说。而且,从资本的回报的角度,妥妥地是一头“现金奶牛”。具体地,它是如何做到的?
01 学校品牌、教师薪酬“高举高打”行不行?
教育行业在大家的认知里是一个清汤寡水,苦哈哈的高尚行业。所以,“高举高打”的市场策略在很多人看来跟这行有点“违和”,然而,市场上明明又有一些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很高的起点。然后进入「在高起点状态中」平稳发展之路。我今天说的这所学校也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的“高”体现在哪里?
学校品牌是上海的品牌。
学校校长有北京顶级学校背景。
整个校园的设计和装修是上海制造,风格独特。
更重要的是,他们薪资水平很高,给出市面上公办学校2.5-3倍的薪水,挖的是当地最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以体育老师为例,在当地刚毕业的体校大学生,到公立学校工作,工资到手两千出头。但这所学校给体育老师的起薪达六千元。这个水平的薪资对教职工团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那句话怎么说,“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慌张”。
我那时工作的教育集团下属学校遍及全国,这家虽然开在经济水平不是第一梯队的省份,但教职工素质却是集团内数一数二的,这曾令我十分诧异。我想这便是“资本”的力量,用钱去筛选出行业最好的人。学校本身的职能便是用“人”来培养另外的“人”,因此,教职工团队的素质是一个学校非常核心的竞争力。我认为,这也是“高举高打”的最大价值之一。
当然,“高举高打”不是永远都有效,在什么情况下有效?在这个地方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这正是我要说第二点。
02 充足的市场需求是学校办好的“最强基因”
我曾经还参与筹备过一个英国品牌学校。当时,我的总监身经百战,一身武艺。一天,对国内并不了解、一直身居海外的一位投资管理团队高管之一,电话跟她说:“你可以参考一下上海XX学校的XX校区,他们去年开学,招生非常好,我介绍他们的市场招生负责人给你认识”。总监听了之后感觉很受冒犯。她不满地说:谁还不知道啊,这所学校所在地周围全是居民小区,中间只有他们这一所学校,当然开得好了。
谈这个事我想说明一个问题:充分、强烈的市场需求,是私立学校这个“商业产品”能够卖出去的最核心条件。没有惊喜。没有意外。也不高深。就是这样简单!
这所现金奶牛学校也是如此。他们收费是当地最贵的民办学校的学费乘以3还要多,但是首年就招收到800+名学生。他们当地:
老百姓比较富裕。
需求非常旺盛。
当地的民办基本都是“跟公办相差不大”的假民办。
在这个环境之下,学校一经出现,便获得了当地富豪和强中产的青睐。一线城市水准的校长、上海品牌、漂亮大气的校园设计,这些都让他们无法抗拒。市场需求这个话题,是做任何产品都绕不开核心话题。不需要写太多,相信大家也知道它有多重要。
03 创校校长是不是“对的人”?
一个好的创校校长可能意味着学校日后的一切。为什么?学校是人才共同体、价值观共同体、文化传统共同体。这些元素里,除了人才,其他都不是实物。而人才中最重要的就是校长,对于新学校来说就是创校校长。
众所周知,一些名校,大家提到他们时会说“具有XX中学基因”,这一般是指,创校团队是来自比较厉害的“XX中学”,创校校长定调,带团队,将人才、价值观、文化传统等根基稳稳扎牢,后续坚持,学校开得好的几率较大。
校长和学校核心基调之间的关联
关于校长和学校核心基调之间的关联,举一实例说明。有一所学校,创办时校长定的调子是培养未来领袖。后来更换校长,校训改成要让学生开心,再后来,更新的校长将校训改成“笃行弘毅”之类的,几番折腾后,最新的校长又把校训改成“创办一所XXX的新学校”,而学校此时已经开办3年。前前后后,只要换校长,就一定要在办学方向和校训上折腾。
学校的文化传统
以文化传统中学术传统范畴内的“上课”为例:老师上课,是按照教辅讲,还是按照教材讲,还是在高标准备课之后再上课,差别非常大。而课堂质量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必多说。学术传统严格、扎实的学校显然更加容易在升学成果上胜出。
这所“现金奶牛”学校4年未换校长。而这位校长将“办好学校”看得如同自己生命一样珍贵,对学校的时间和情感投入很高。这几年,在他的顶层设计的指引下,整个学校上上下下均朝着他定的调子和发展目标前行。
老板和校长的关系
说到这里,必须花点篇幅插播一个话题,“老板和校长的关系”。因为人人都想选到合适的校长,而校长也都想找到合适的平台打造“教育作品”。
我认为,在办学的整个宏大议题中,校长和老板的关系是最复杂的一对。有一次我们在项目上开一次会。老板开完走了,期间他没有谈教育本身。校长接着开,他开场的第一句话就是:老板不懂教育的,我懂!
因此,这对关系最不恰当也最常见的样态之一是:老板觉得,你校长吧,风度翩翩,受人尊敬,但你是我的打工仔!校长觉得:你老板虽然有钱,但你不懂教育,你很土!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想法。老板虽然不懂教育,但他当年艰辛创业,身家性命都压上,做成这么大的企业,雇人,为社会创造价值。——他即使不懂教育,这又怎么了?
而校长发挥聪明才智,在行业深耕多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他也不改其乐”,收入不高也具有高雅的人生态度。——即使他“直”和“迂”,这跟他能不能做好校长,有什么关系?
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来了:老板和校长如果相互选错,谁更受伤?我认为,老板受伤害大,校长受伤害深。
“大”
“大”体现在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很好地开局,后面很难再纠正和恢复元气,因为学校是文化、价值观、文化氛围共同体,没有很好地奠基是很要命的事。因此,巨大的金钱投入和品牌投入可能会打水漂或受重创。这里的“大”主要体现在资产方面。
“深”
“深”主要体现在校长的黄金职业生涯有限,因为普通人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一个在自己手里没有做好的学校,是自己职业生涯的灰色痕迹。我见过几位校长因为各种原因卸任之后,后面再也没有发展好,让人十分遗憾。知识分子头脑中顾忌的东西比较多,也通常容易低估恶劣环境对自己心智层面的损害。
必须一提的是,多数老板获取资源并进行整合的能力,冒险、大胆尝试或更换方向的魄力是非凡的,在这方面,教育者跟他们根本不在同一个对话语境下。不然,老板靠什么获得这么多社会财富?因此,在老板和校长互选这个议题上,校长需要更谨慎。
老板和校长的二者互选中,最要避免什么状况?
?老板选人:避免对方能力不够,或背景不匹配。所选的人最好有跟学校所在区域和定位匹配的经历,比如,苏州某收费十几万的学校选一位创校校长,那么,这个校长最好在江浙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有过相近定位即十几万学校的成功创校经验,并在该学校工作过2-3年以上,且该校如今运转一流。
其实选好校长不难。因为他们的职业作品是公开的,他们办的学校是什么文化氛围、品质、排名,都摆在桌面上,接受整个社会的检阅。但即使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却难以做到,其中原因多样,说来也是让人痛惜。
?而校长选老板:避免对方专业度不高+无边界地插手,一言以蔽之,对方无法真实、简洁、逻辑完整当地向你展示他想要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以及,在这其中他和你之间的边界是什么。如果老板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及不知道自己做到哪里是边界,这个时候你再感觉到他对校长总是不信赖,那么状况就更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我建议校长不要接这个工作offer,或者抓紧逃。
关于“边界”我举个例子,一位老板对校长要求很多,屡次重复地说“这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取决于你,你想怎样我支持你”。然后校长办学后发现一位中层不合格,想要换掉。老板这时忧心忡忡地跑来说“不行,要稳定”。然后,老板再满脸真诚地说“这个学校做得好不好取决于你,我支持你”。这是不是让人抓狂?
04 专业详尽的办学方案有多重要
我曾经了解过一所学校,在还没有开学时,我发现他们在学术和具体运营上没有章法。后来得知他们没有办学方案,一切都掌握在总校长的念头之间,这怎么可以!在重大合作事项上,都需要一定的合约文件,作为共识也好,方向也好,灯塔也好。这些基础的方向性的东西,再佐以老板的用心和校长的专业热爱,才能相互有机关联形成合力,发挥出最大、最强的价值,使学校向前走得更稳。
那么,学校在开办前就应该准备好的办学方案,至少应当包含哪些内容?
1.基于市场情况的真实、详尽的调研,确定对标学校。
2.学校的核心定位,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收费清单、开设学段、首年招收哪些年级、是否开设国际课程及科目数量、食堂、寄宿标准等。
3.团队配置及薪资。
4.财务和盈利状况的测算。必须提前完整地直面。对于一所在一二线城市,学费定位十几万的学校而言,如果正规运作(比如合法缴纳五险一金),基本上300个学生才能达到收支平衡,而一个全新品牌的学校,150新生就已是一大关。定位更高的话则这个数字还要再缩小。
比如,上海一个低调的口碑学校,学费十几万,分校开在浦东刚需旺盛的地区,今年首年,幼小初高四个学段,招了不到200个学生。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那么,对于一所新学校,多少学生才能收支平衡?需要跟人事+财务一起测算。如果首年只招收到80个人怎么办?150个人怎么办?出资方允许亏损的年限和资金总额是多少?这个务必要提前算好。
5.老板/董事会和校长之间的权限和边界划分。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
→通过调研,知道自己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对这个学校的细节进行画像,课程、学术、团队、财务等
→如何实现?出资人跟举办人之间的“权责”划分。
05 学校是“家族企业+重资产”与“我心永恒”
是不是没想到,最后一个原因居然是这个?学校的建筑是老板自己的,校舍几个亿的投入都来自于他的口袋。而且,他打算做好后传给孩子。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学校能够做好的利好条件之一。正如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论是1776年在北美洲的十三个英属殖民地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还是婚礼中那些肉麻的结婚誓词,比如“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二者都是为了解决一个“恒心”的问题。虽然相比之下婚礼誓词脆弱多了。恒心即我们要怎么样有长性地朝向我们的目标奔去。一所学校的运营目标是赚取办学结余,拿来作他用,还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可以长久经营的事业,这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仅从学校运营成本出发,上面提到的这所学校从首年的第二学期已经开始微微盈利,如今已经第四年。这所“现金奶牛”学校的核心养成机密我已经分析完毕。
以上便是我这块“扣肉”视野下的行业观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作者 | 马晓瑜,传播学硕士,教育从业者、人类观察者。每天都想比昨天活得更明白一点。
图源 | 网络
栏目介绍
行业观察:以详尽的数据、热点事件、独特的观点,丰富的维度,洞察国际教育行业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