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探讨、创造和思考

  本报讯(记者 康丽) “双减”之后,学生作业负担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拥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9月7日,全国自主教育联盟吴正宪小学数学协作共同体主题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实验小学举办。与会专家与一线教师就“双减”“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交流分享,探索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只有把孩子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喜欢学习、爱上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是减负的应有之义。没有兴趣,所谓的‘刻苦学习’也是不能持久的。”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表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因此需要推动自主教育的开展,鼓励学生自主去探讨、创造和思考,培养自主自信自强的创新型人才。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但也有一些课堂出现了“假自主”“伪合作”的现象,北京教科院正高级教师吴正宪表示,如何解决学生“被学习”“被告知”的状态,最重要的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课堂,创设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用问题串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如果我们每节课能够抓住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再派生出小问题,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就会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吴正宪用生动的数学案例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对如何实施自主学习的见解和做法。

  毫无疑问,“自主学习”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此,全国自主教育联盟秘书长刘桂旺强调了教师在新时代中的角色定位。在他看来,教师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在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基于知识本质的自主思维构建,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本质和价值,从而实现学生在思维上的自主发展。“教师要不断转变策略,成为自主学习者,不断追求新的质量和高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责和使命”。

  如何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体现“自主性”?育新实验小学校长张久超表示,课堂是落实“双减”“双新”的主渠道,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核心的位置,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教师需要做好三件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好的设计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保护并引导好学生的奇思妙想。“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会上还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育新实验小学教师谢雪苗与吴正宪同上了一节数学课“周长”,课上谢雪苗通过丰富多样的例子,从围篱笆、跑400米操场、黑板周长、电子屏周长、不规则树叶等方面引入周长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物中理解和感受周长的含义。同时,她从规则图形到不规则图形,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测量周长,正体现了吴正宪“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理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吴正宪在课上讲述周长的本质时,特别提到了新课标的调整,引入了尺规作图的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周长。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与全国自主教育联盟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承办。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2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