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志小课堂丨儿童美育的方向是什么?美术教师该做些什么?

  美术教育是最能够体现和贯穿儿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科探究活动,是培育完整的人所不可或缺的发现、认识、探索、思考,是不断净化心灵的必修之路。

  新时代的美育,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完成一件作品吗?”实际上,完成作品并不是美术课堂上重要的事情,如何由学科视角全面关注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是美术教师应尽的职责。

  在实施美术教育的初始阶段,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通过美术学习活动,我们面前的孩子能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美术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必须思考:“我自己真的了解孩子吗?”“关注他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美术教师看似是在思考与研究美术教学,但归根结底是在从事教育,在研究教育,在研究人的发展,这是美术课的本质目标,是深化育人效度的实践。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要深入思考与研究,如何通过各式各样的美术活动来增强孩子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允许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反复试验、挫折、失败、再尝试、再试验,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在深度学习、不断探究、以致成功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孩子们 “幼稚”的表达,是再过三十年后也没法替代的人之不断探寻、发现本性。

  因为,这些看似“幼稚”表达当中蕴含的是不断释放出的儿童们的精神哲学,是每一位小孩子独立之思想、个人之创意、自我之信念、真诚之表现。这是每一位小孩子从母体中带来的个体生命本体基因的、有别于他人的原创力。再过三四十年,在我们这代人日后看不到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时候,那些能够留在孩子身上“幼稚”的思维基础和表达呈现,是他们未来可以征服世界的动力源。

  儿童自己在娘胎里带来的视觉感知、独立造物、自己动手创造的生命生长基因,是他们逐渐适应这个陌生世界的本源能力,是其依靠自己个体的视觉思维引起的感觉整体行为。

  他们用小手把自己感觉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解、呈现出来的时候,成人需要做的是特别地保护和亲和性启发,而不是去教什么。

  特别是其造“形”的表现过程,特别那些被成人世界看上去很不屑一顾的、被成人称之为“乱七八糟”的在儿童期留下的任何痕迹,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贵的创发思绪(思想)的凝聚。这些痕迹(作品)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心理、生理发展的“晴雨表”“温度计”,是其独立思想不断生发的“代表作”。

  教与不教,给孩子什么,是每个家长、成人们(包括诸多美术教师)持久的“心头焦虑”。

  儿童期的美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要进行的首要工作,并不是让孩子们掌握成人世界已经成熟的、流传下来的美术学科技能、表现技巧,而是儿童身心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思维方法。

  唯有充分保护孩童期自由涂鸦的基础上,逐渐感受、尝试、体验的涂鸦游戏、造形游戏、创想游戏、感悟游戏,并对宏大视觉文化主题形成自我反思的过程性理解、心灵升华,才是孩童应该在13周岁以下需要得到的养育。

  安徽师大幼教集团多个园所孩子们的表现,有别于在全国其他幼儿园所看到一般艺术领域活动的幼儿美术作业。这些孩子从3岁开始在这种造形活动中视觉感知的影响下,其思维的意象性建构是很充分的。他们的认知心理、他们的审美意象建构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

  在儿童期(学前3-6岁,小学生低中段1-3年级),特别需要全面推广面向每一位儿童身心发展的“造形游戏” 系列美育课程。注意:这里的提法并不是“美术课程”,而是有意识地淡化成人美术学科的体系。

  每一位儿童只有在幼儿期到小学阶段彻底释放出独立感悟、自主造形的探究性心理活动,在未来的成长中才有可能构建、具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否则,成人美术的学科体系肯定会把全体学生(孩子们)的审美素养的养成目标送进“坟墓”。

  在儿童期的美术活动中,不能太早地给孩子们成人美术的学科技能与知识,特别不能给孩子们成人的范画,这是《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评价要求中明确的目标,但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中,在小学的美术课程中,我们所看到的现实非常残酷。美术学科知识、技能、学科术语、要求等等,都需要放在如何落实育人目标的后几位。

  第一位就是要教师(成人)真正尊重儿童,就是要俯身倾听儿童的心声,不断启发他们创想与发想,是要连续提供大量的可以用来自主造“形”的材料、生活中物品,搭建起孩子们可以施展自己想法、身体、动手表达的、自我展示的平台。

  

  只有在学前的3-6岁,在小学阶段的6年时间里,充分保护、尊重、释放了儿童个体生命的创意思维,才能达成育人的目标。否则,没有自我、自主、原创的儿童美术作业,那些所看到的自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以模仿成人表现的儿童美术教学成果,都是虚幻的美术教育“繁荣假象”。

  有太多人要问,美术知识、技能要不要给孩子们。回答是,肯定给,但给的过程、给的方式、方法都要转化为儿童们可以接受的心灵对话。

  是教师(成人)精心安排孩子们和艺术(艺术作品、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家、生活中的艺术)不断相遇中的一次次感悟、体验、表达。这个相遇,是童心与童心(艺术)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相识,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当一个人的生命体从幼儿开始逐渐确立起某种思维方法,才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的内在能力。因而,在教育的初始(学前和小学)阶段,要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目标指向,这就是通过我们的审美教育,孩子们能够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学前艺术领域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其本质目标是育人。

  真正深入读书学习、反思何为教育?何为美术?才能初步具备做一名美术教师的基本规格。

  仅仅读书一项,现任美术教师们所欠缺的是需要通读教育史、美术史、儿童认知心理学、教育哲学、以及美术教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当真正读书读进去了,面对儿童的时候,就明白为何所有儿童都有着独立的精神哲学,教师必须在研究儿童的基础上,尝试学着去为孩子们的自我成长铺垫基础、搭建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这才是实施儿童美术教育的真功夫!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不是某些美术教学成果虚假的摆设、不是给上级领导检查的“面子工程”、不是学生们的集体失语、不是少数特长学生的展览舞台,而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美育人具体落实。

  美术教师必须在尊重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基础上,认识儿童的每一次具体的美术表现作业,真实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认识美术活动对于儿童成长的作用。

  美术教师真实地接受社会检验的美术教学成果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而不是那些来自美术社团的所谓“优秀作品”。所有学生都需要在学校美术活动中体验、享受创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美术教师由此提升自己对于“儿童美术本质”的深度理解。

  在儿童期的线描造形表现中,小孩子只要基于个人感受、敢于下笔、线条肯定、表现出的痕迹具有张力,没有那些短短的、不敢画的接茬线,就是非常好的作业。

  美术教师特别需要呵护小孩子们这样的表现心理,持续鼓励他们按照自己感受到的视觉形象的直觉,来提炼、组织、勾勒出线条,形成自己的画面来。

  儿童立场,在小学教育当中是成为一名合格美术教师非常重要的观念引领。美术教师有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其成长的基本原则,逐步形成遵循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帮助孩子们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是年轻教师培养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