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需要更多有情怀的年轻人
“我想成为一束光去照亮村里的孩子,这是我从教的初衷。”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黄集镇西张庄小学校长马立翠如是说。据报道,马立翠从2012年回到家乡任教至今,扎根农村教育一干就是10年。在马立翠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西张庄小学的教育质量已由镇里垫底大步迈入全镇前三。
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就不可能有乡村的真正振兴。为了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一大批教师扎根基层,用青春和热血服务乡村教育。马立翠是如此,“90后”教师李红也是如此。据报道,2007年,李红考上了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2012年毕业后她选择到北京当兵。退伍后,李红选择回到“出发地”——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洪拉祜族布朗族乡任教。如今,李红任教已达6年,通过执教,她找到了出发意义。
无论马立翠还是李红,乃至千千万万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共同点是,身上都有一种用责任熔铸的情怀。无论扎根基层数年,还是十多年、数十年,都并不容易。如果没有责任心,不是心存热爱,是不可能安心留在基层、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的。
马立翠说,农村的孩子,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很少,想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李红说,希望通过自己来影响更多的学生,身体力行告诉课堂上的每一双眼睛,不要止步于此,要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两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是她们奋斗在基层的初心,这种使命感激励她们安心从教,兢兢业业地培养乡村孩子,让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标。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为取得的成就而欢欣的同时,也要看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不可放松的重要工作。让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乡村教育才更有希望。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李红透露,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想让孩子上学,没有“走出去”的意识。她上音乐课时会放各类节目,让学生看看外面的同龄人在干什么。孩子们对这些节目很感兴趣,他们从小就在山里面,非常向往外面的生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李红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在用心用力影响家长的观念。
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离不了更多葆有教育情怀的年轻人。但要看到,乡村教育要想吸引优秀的年轻人,还要打造更好的环境。据介绍,为了留住老师,马立翠尽力为老师们排除生活的烦恼,比如当好“后勤大管家”,营造家的温暖氛围,让每一位老师有归属感。除了生活上的关照,还帮助老师们在“村小”找到职业自豪感:每当有老师获得了荣誉,马立翠总要买一束花亲自送到老师所在的班级。
其实,多年来国家一直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鼓励优秀的人才在乡村教育一线耕耘。从《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再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的出台,为的就是让乡村教师更有职业尊严。在相关制度设计中,不只是通过情感留人,还通过待遇留人、发展留人。以发展留人为例,在职称评聘上向乡村教师倾斜,让他们感受到制度的善意。《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荣誉制度。国家继续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各地结合实际给予奖励。在各类人才项目、荣誉表彰、评奖评优中,向乡村教师倾斜。”
此外,还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比如,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国家坚定不移的决策部署。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军,优化青年教师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在乡村教育中找到发挥才华的舞台,感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并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