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以确定的实力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导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当今国际化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国际学校办学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与京领创新人才课题组联合多位哈佛、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于2020年7月正式启动。
校长领导力是此次调研的重点环节,国际学校校长作为掌舵人不仅需要具备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师能力的素质,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力、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优质教育教学人才的鉴别与吸引能力。校长领导力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次百校调研团队专门对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进行了专访。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成立于2008年,是一所集精品幼儿园、特色小学、优质初中、多元高中、汉语中心、大学预科为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国际化寄宿制学校,目前在校生2500余人。新英才学校围绕以“爱与创造”为核心精神的育人目标体系,在由全国各地优秀教育精英及海外留学精英组成的教育团队引导下,在配套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环境设施辅助下,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与世界同步的卓越教育课程及体验,通过多元文化课程和特色主题课程,让孩子成为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有创造能力、有国际视野、有民族自信的新英才。
嘉宾介绍
张万琼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
京领: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新英才的办学使命和愿景。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每一个办学者、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都应该具有家国情怀。
教育是关系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大事,民族和国家兴盛与长久繁荣的密码是隐藏在教育里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教育牢牢地抓在手里,特别是基础教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提出,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三个“问”。
第一问就是我们为谁培养人?
第二问是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
最后一问才是怎样去培养人?
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每一个国家都对基础教育那么重视。
新英才作为一所民办国际学校,更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为谁在培养人?
新英才教育集团的杨英董事长和蓝春董事长,都是有教育情怀和家国天下情怀的。他们办教育,对于学校的发展定位要求非常高,在新英才第二个十年开启的时候,我们确立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就是要办一所影响世界的中国名校!
培养有世界担当的中国英才!——这就是学校的办学使命和办学愿景。
我们扎根在中国大地,基于东方的教育智慧,又融合了西方创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跨人才培养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孩子们愿爱世界,身心健雅,终身学习,跨界交流,善于决策,勇于创新,服务中国,心系天下。
新英才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既有情怀信仰,又有能力担当的中国英才——这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使命。
我选择来到这所学校当执行校长,是基于对两个董事长的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的认同和尊敬。
现在正处于国家发展和全世界大变化的格局,但新英才学校这些年一直以来坚守初心。
前些年很多国际学校基本上是拿来主义,使用全盘西化的课程、教师管理和运营模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中国的心,没有中华的根,到了国外也不自信,无法完完全全地融入国外环境,就像浮萍一样,导致了当年那批学生的个人、家庭、工作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那些年,大家完全把课程、教师模式、管理模式从西方移植过来,没有变化。
但我们毕竟是在中国,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际学校没有自己的创新,没有适合于中国土地的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根基,当学生走向国际的时候,他们是不自信的,达不到很多家长理想中的模样。
而我们董事长这么多年来始终坚守中国文化,在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坚持以中国国家课程为基础,采用原版国外教材和中外教结合的方式强化英文,建设兼容并蓄优秀的国际课程,如SCIENCE、IPC等。既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又具备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和英语能力,在今天备受家长的肯定。
这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了,国际化学校不等同于英语教学、不等同于国际课程,不能是简单的完全拿来主义,需要有长远的教育理解,稳定的教育坚守。这就是新英才这么受到家长认可的最重要原因。
新英才办学的发愿和初心是基于教育情怀,基于家国天下的大爱精神,所以新英才是适应当今,也是面向未来的。
我们董事长说,他是以百年的定力和百年的教育情怀来办一所百年的名校。所以我们提出了“爱创百年,铸就辉煌”的口号。
京领: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实际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爱与创造”,这些年来一直在坚守这一理念。
这个从最开始办学就提出来的“爱与创造”的理念,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适用,就是因为这两点抓住了教育最本质最原点的东西。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是中国还是世界,还是在中国的儒教文化和西方的各大文明体系当中,都涉及到“爱”。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素养,也是培养美好素养最好的土壤。所以作为教育,必须要有爱。
而“创造”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发展各种思维、能力、勇气和意志品质,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都是需要去创造的。
所以“爱与创造”作为新英才基本的文化理念和教育主张,从办学之初至今一直坚守下来,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活力。
新英才学校的蓝春董事长非常注重学校的文化,他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学校办学的文化体系、价值体系,并且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书籍进行阐释。其中,《教育的呐喊》是因为蓝董看到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所以他发出了发自肺腑的教育的呐喊。《新英才教育主张》则是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育和古今文化梳理下,提出新英才教育的使命、爱与创造核心精神和12个关键育人目标,相当于学校的文化手册。并将其翻译成英文版,在很多国家发行。对于文化的阐释,我们会把理念固化下来,并把它传承出去。《走向世界的新英才》则是对新英才培养出来的很多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进行记录,总结经验,希望给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提供借鉴。我们新英才办学有个宏大的主张与愿景,在践行过程当中,我们希望在这里探索出一些规律和经验,向中国乃至向世界去传播。
另外一个文化的体现就是在学校的管理层面。我们的队伍建设都是要以“爱与创造”为理念指引的。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决策、学校做的每一项事情都是在文化理念的引导之下来进行的。
并且,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可以体现“爱与创造”这种理念,爱创理念会融入到我们课程研发当中。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教材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方式、教学实施的组织的形式,都融入了爱与创造以及其引领的12个关键育人目标,我们称之为面向未来的12个KEY TALENT。
举个例子,新英才的陶艺课包括但不只是教如何制陶的技术和方法,最主要的是通过项目式学习,巧妙融入了爱、美、感恩和同理心。去年陶艺课的一个项目就是为妈妈们献上母亲节礼物,在整整一年的时间中,孩子们可以观察妈妈的喜好,再用陶泥为妈妈做一件首饰。这个过程全部都要瞒着妈妈悄悄进行——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观察力和创造力。
现在一些独生子女从小都是有太多的爱倾注于孩子一个人身上,所以他们习惯于“获得爱”,而不会“输出爱”,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在这些方面去引导他们。新英才特别重视在这方面引导孩子,让孩子们带着这样一个任务向妈妈表达他们的爱。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注入了对别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心,在观察妈妈喜欢什么首饰的过程当中,孩子就学会了以后如何向别人表达爱。
口头上说教能起到这样好的效果吗?很难!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去体验这个过程,才会真正内化生成孩子自己的能力。
在孩子观察完之后,老师再引导他们做设计,这实际上又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完成初始设计之后,老师会从专业的角度指导他们进行修改,在这个方面又融入了美的理解。最后制作陶艺,用我们制陶的技术来实现爱的传递。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的前一两周,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也参与进来,引导孩子们制作卡片,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表达爱意。这就是课程中爱与创造融合的一个例子。
母亲节那一天,大家各自送礼物给妈妈。那一天好多妈妈都非常感动,这样孩子在学会表达爱的同时,妈妈接受孩子的爱也会影响到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爱与创造的文化得以完美的体现,也实现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目的。
说教千百遍,换来的只是抵触,可能更多的就是反感。但是新英才这种抓住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的项目式学习却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深深植入了教育理念与未来培养人的目标。
另外,新英才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有很精心的设置,我们在每一个地方都想尽办法打造体现学校理念的文化环境和学习空间,让孩子们身处其中能够受到熏陶与浸润,所以新英才学校的每一处都彰显着爱和创造的文化。
环境育人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环境空间的设置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在新英才学校,校园中摆放的瓷器装饰品从来不会用玻璃柜子锁住,而是放在开放的空间内。我们要向孩子传递信任的信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这些孩子自然而然地会懂得爱护校园设施,不去破坏。
再比如,在疫情期间,老师们录制了一系列微视频来上课,把陶艺课程跟生活美学课程结合起来,变成面艺。许多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把自己的面点作品献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去送给小区执勤的保安。新英才的孩子无时无处不存在爱、表达爱,把这种爱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来融入爱的氛围当中。
新英才的爱与文化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因为孩子去影响了家庭,同时还影响了一个社区。
有一个家长因为女儿在新英才上幼儿园,每天早上来到学校后会拥抱老师,这个小女孩把这一习惯带回了家中,让父母也在每天出门前进行“爱的抱抱”。因为孩子在新英才上幼儿园,给家庭也带来了一种爱的氛围,新英才就是要培养孩子掌控未来的幸福力。
在疫情期间,学校也坚持引导学生无论是在家庭、社会或者工作当中,都需要有满满的仪式感,要创造性地来表达爱。所以在整个疫情当中,我们学校每一项原计划的活动都在线上进行: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主题月的教育……而我们每一次都仪式感满满的来做。
新英才的爱创文化,无论是从理念、主张,还是学校的办学愿景、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环境空间的打造等等,全部都能体现出来,这才是一个学校应有的样子。
我们仰望星空,但是我们更脚踏实地,我们从小事当中去落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生活、学习环境当中,在每一个细节里去践行和落实,自然能达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愿景和目标。
京领:您认为新英才学校最让您引以为傲的一点是什么呢?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学生。
置身于这个环境当中,这些孩子们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和阳光,当我每一次走进学校,都会看见这些孩子快乐幸福、自然生长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自然而然会传递给其他人。
有很多人都跟我说,走进新英才就看到孩子们眼中有光,而且还会感受到学生们心中有爱。
在新英才学校,除了能感受到孩子们自然成长的快乐之外,你还会感受到这些孩子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除了以各种各样的特色课程锤炼学生们的能力以外,我们的学生也有比较好的学业成绩。新英才有一句话,叫做“以确定的实力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新英才要做全人教育,发展个性特长,同时也要让学生有较好的学业成绩,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跨入更高一级的国内外名校去深造,在更大的平台抓住更多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19年毕业留学美国的一名学生,在今年疫情武汉封城1月23号的下午,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在美国成立了一个北美留学生捐赠会,当天就组织了8个人,后来发展成为 2400多人的团队。
这位学生在美国发动了更多的人捐赠,然后购买防护服送到武汉,虽然她在这个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都努力克服了,自己半夜两三点还在工作,为了打通航线找各种大使馆、找大企业家,最后打通了29条航线,把他们购买的防疫物资送到了294家医院——这个成就非常了不起。
这个孩子能够有这样的组织能力、这样强大的心理的韧性,实际上就是因为她的心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锻炼。
这个学生在新英才学校就读的时候,曾经是爱心社的社长,在学校的时候,她也组织过很多次捐赠、支援贫困山区的活动,新英才培养了学生的领导力和组织策划的能力,这是让我非常骄傲的。
新英才的其他学生也同样让我感动,在疫情期间,我们的学生自己写词作曲,写了一首歌——《请你相信》,当时中华网和教育部都给予了表彰,在网上有十几万的点赞量,而我们的学生把网络打赏的收入全部捐赠到了武汉。
新英才的孩子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出国,或者在国内读传媒大学,还是未来进入各行各业,都在岗位上做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奉献了他们的爱与创造的传承。
所以孩子们真的是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并且我们不是只以那些考到牛津、剑桥等G5大学、常青藤大学的学生为傲,而是以我们每一个孩子为傲,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我们为每一个孩子所做出来的看似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而感到骄傲。
京领:您认为新英才和其他的学校相比,它最具竞争力的是哪一点?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新英才目前排在第一位的是培养学生的体系,也就是我们的“融通大道、多元立交”的这样一种体系。
新英才是15年贯通式的体系,在幼儿园、小学以及初中阶段为学生建立了一条融通的大道,让孩子们去体验、去实践、去自由地奔跑,扎实基础,然后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在这样一种自然生态的状态下去成长。
但我们也不是完全的放任,我们有成长导航中心,对孩子进行多元、智能、心理、个性等等测评。在这些专业测评的基础上,让孩子去体验、去探索、去尝试。
我们以国内课程为体系,融入了国外的课程,夯实学生的根基,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都在强化孩子的双语能力,12岁之前是孩子们高阶思维建立,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强调双语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这就是我们建立的融通大道。当然,新英才并不是只搞英语,不重视中文,我们的孩子既会作词写诗,英文能力也比较强。
到了八年级的时候,我们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优势、未来规划和生涯规划,综合起来为学生选择未来的路。
现在遇到疫情,世界局势变化剧烈,有的家庭可能会纠结犹豫,不知道到底是要让孩子走国际路线还是国内路线。在这个时候,新英才就为家长和学生们提供了多元的选择道路。
如果非常确定走国际这条线路,那么新英才有十几年的金牌课程,实力非常雄厚的A-Level课程,也有AP课程、加拿大BC省课程可供选择。
如果孩子选择在国内发展,我们的中华书院的国内高中课程可供选择,我们集结了国内高中课程一流的师资力量,有两个来自人大附中的教研组长。
如果孩子有综合的特长,也可以走我们学校艺体升学路径。
如果家长很纠结,现在拿不定——特别是很多从小学到初中已经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家长,这个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纠结——当家长不太明确未来方向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新英才。
我们对于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两种课程在知识点上有75%-85%的重合度,所以我们也开发出一系列衔接课程,帮助学生在国内课程国际课程直接顺利转轨。比如孩子一开始在中华书院学习国内课程,如果确定了今后要走国际这条方向,可以进行自由转轨,在A-Level、AP和国内高中课程之间进行转换,学校会为学生作一个小小的衔接,就可以自然平滑的过渡了,不会受到影响。
如果有的学生在十一年级的时候才定下未来方向,学校就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术能力进行评估,这个时候就是有限制的转轨了。
当然,国际课程也可以进行转轨和优势叠加。比如学生刚开始选择A-Level课程方向,到后边如果学有余力,就可以经过辅导,参加AP的考试,这样学生在申请国际名校的时候,就更容易申请到国外一流的名校。
这一系列的转轨和助力都是在新英才融通大道和多元立交教育架构下和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有的学校听说了新英才这种模式后就想要进行模仿,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新英才“多元立交”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我们科学的管理层结构,我们有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有来自国内一流名校——人大附中和西南大学附中的校长,有一流的师资、有完善高端的硬件系统。
新英才还有高中招录取代码(213008),很多国际化的学校也想走这条路,但是这些学校没有这个资格,学生建立不了高中的学籍,无法顺利参加国内的高考。
本来我们的规划是在未来一两年实施,但是疫情让我们提前启动并建立了这套模式。这个计划如果想要马上能够实施,师资队伍就非常重要,所以在疫情期间,新英才吸引了很多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的一流师资。
运行期间,我们首先推出中华英才书院,就是国内高中课程招生班。高考课程新英才自建校以来一直保留,但之前只是一条羊肠小道,而现在扩大了规模,从校外吸引一流的师资。
这就是新英才最有竞争力的一点。我们立交桥式的发展路径和课程设置为孩子们打下坚定的坚实的基础,夯实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水平,这样才是以真正的确定的实力和能力去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自己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真的是未来国际化学校的一种方向。
有一些专家对新英才的多元立交桥式的发展非常感兴趣,这也是基于我们这么多年的积淀。我们的A-Level课程方向实施了十几年,AP课程方向也有七八年。还有我们新英才一直以来的特色艺术体育,现在也都打通了国内国际升学方向。想多元立交就要有更多的路径供孩子们选择,在未来我们还会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课程,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个性化和私人定制化。
有的学校我也看到有“双轨制”,他们可能只是提出了一种概念尝试去做,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抓住其中的精髓和内涵,没有深度挖掘并建立体系,甚至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统筹路径的实施。这样一来,孩子的负担反而被加重了。
我们可以借助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新的技术,使其助力于教育,给老师和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英才引进了智慧教育系统,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老师的教是精准的教,学生的学是精准的学,这样就可以节省孩子和老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做到更加的高效。
在疫情期间,新英才的美誉度和品牌都大幅提升。有人说疫情成就了新英才,实际上则是天时地利人和。
在2019年上半年,我们给老师队伍培训的时候,其中一项就是面向未来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提升,目的是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引入到我们的课堂,让教与学更加科学和高效。这项计划原本定于今年的3月份启动,但在1月份疫情初现端倪之时,我们的管理团队行动非常敏捷,快速做出决策,提前启动项目。在大年三十晚上,我们都还在线上研讨平台的使用、教师培训、线上授课的实施等,因为有了前期的基础,以及积极的筹备,我们2月17日就正式开学,顺利开启教学活动。
在整个疫情期间,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没有受到影响。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与东城区的一些公立学校相比,我们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需要学校有强有力的领导团队,有快速响应的执行力和超强的忠诚度,并且和我们的教师团队配合起来。孩子的青春不可重来,不能将他们用作实验。
京领:学校目前还有哪些创新性的设置?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新英才学校又是如何做的?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新英才学校现在是真正为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做一些奠基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孩子们首先是发自内心的要想去创造,想去创新,有这样一种意识和精神追求,破解创新创造的神秘感。很多人觉得创新是高大上的,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也觉得特别难,这种惯性思维扼杀了很多人的创新创造能力。我们要破解它的神秘感,其实创新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随时都可以做的,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以后,你就会热爱创造。
其次,要让孩子们先把这根基的问题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去创新创造,因为我们是想我们的未来更美好。我们脚踏实地地做,是想让我和我爱的人、我关注的人更好。因此,去改变,发现哪里有问题,去解决。这就是一种创新创造的冲动,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内驱力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在引导学生们以爱为宗旨去创造。比如现在我们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建成以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寻找让校园更美好的项目,带着项目去创造、去学习。这样,学生对项目感兴趣,激发他的内驱力。有了这样一种冲动和内驱力,他去做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压力。所以我觉得培养创新人才也是要从这些小事和生活当中引导。
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方式方法。在学生通过内驱力主动学习一些技能技巧的时候,给他介绍系统化的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我觉得要让孩子们有更好更强的创新力,他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必须要有。关于人文素养,我们新英才有一系列的大咖讲座,让孩子们破除神秘感,看到成功人生的范式,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没有融合就没有创新,我们也培养孩子们综合的能力。我们的大咖讲座让学生见识更广,拓展更宽,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也全面提升。
这些看似不是直接进行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但却为孩子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力。在我们学校,我们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培养准创新人才,让他们去除创新的神秘感,教给他们一定的方式方法。此外,让他们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上的羽翼更丰满,在未来展翅翱翔,有很好的创新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新英才做了很多事。硬件环境上有i创空间,在这里学生有机会借助平台和工具实施创新。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多家最前沿的实验室,如科大讯飞等建立联系。他们会经常派遣专家到我们学校来,面对面地培养我们的老师和学生。
同时,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提炼出HISTREAM课程,它是基于东方智慧和西方科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课程体系。我们采取半日分科半日融合的实施策略:分科就是构建学科系统化逻辑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这是孩子们必须面向未来需要的;融合课程有我的世界,人类简史、地球计划、艺创天地,爱创未来。
其中,“我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人类简史”就是人文素养这个方面,把历史、政治、人文地理、社会学融为一个学科;“地球计划”就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以科学素养为主体的融合课程,由我们非常优秀的吕桂芳老师来引领;“艺创天地”是新英才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融合;“智创未来”就是将最前沿的科技如人工智能引进来,让学生去触摸、去了解,去感受科学的发展,为学生打开一扇天窗,破除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看见世界和未来的美好,产生未来需要我去创造的力量。
我们融合课程的开发是实实在在在做的,排在课程表中的,并且这些课程也不只是设置在教室中。我们把孩子们从教室引向学校、社会,直至走向世界。我们地球计划的第一堂课是在科技馆上的,人类简史的第一堂课则是在操场,上课的形式不拘一格,缤纷多彩。只要学生有创新的想法,无论多么天马行空都可以在学校的平台上尝试,可以试错也可以重来,失败了以后,也增强了学生心理的韧性,未来面对挫折的能力就会更强。
我们蓝春董事长特别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用了很大的空间用出来做i创空间。他希望培养孩子们的科创能力,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培养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走了很多学校,之所以来新英才,我觉得这里就是理想当中学校的模样,是我们这些愿意做教育的人最好的平台。
京领:在当下新时代数字化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如何更好地把握国际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是对人才的培养?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张万琼:实际上,未来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
12月7号,陈宝生部长在人工智能会议上说,“要助力于国际化学校的发展,我们要想办法为他们打开一条更宽广的路。”从国家领导人到我们的教育部都已经发声了,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更加确定了国际化趋势是不会变的。
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需要反思,总结、沉淀和思考,未来国际化学校的方向在哪里?如果完完全全地直接引入和移植的话,发展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应用于中国籍学生的情况下。
新英才以中国文化为根基,面向世界,将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作为主体,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精粹,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规划了一条融通大道的多元立交培养路径,有形成孩子们基本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作为民办国际化的学校,我们还以国家课程为主体融入了国际课程的体系。
比如在小学,我们的数学,语文都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但是比国家课标要求更多,教学的模式和方式方法也不同于公办学校,吸取了国外的精粹;我们的科学课采用原版国外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多元的文化。这些中外教学的融合和兼容并包成为了新英才自成体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形成了世界观价值观,中华的根和中华的魂已经奠定了。这时候就可以进行立交桥式的多元选择。因为中国不能是封闭的,必须要让一部分人走向世界,然后再回到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去贡献中华智慧。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的眼界更加的开阔,赋予他能力,他才能够支撑起中华民族应有的支柱和力量。到时候不是你我这些人去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一定是现在还在我们手里面的这批孩子们。所以我才说我们要有责任感、要有使命感、要有担当来做这个事情。
新英才在做的是一种引领和示范,未来的方向是新英才的多元立交提供给家长和孩子更多的选择,让孩子们以多元的能力去应对未来,这样才可能更加自信,才更加有力地走向未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