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深圳教育一线教师分享从教感悟

  

  9月9日,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6年级学生通过一场情景剧表达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图为师生合唱《老师》。

  

  学生向老师献花,表达谢意。

  原标题:6位深圳教育一线教师分享从教感悟  “牵着孩子的手,慢慢走”

  南方日报2019年9月10日讯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有向你的老师送上节日祝福吗?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德行、智慧、情怀、魅力等,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你真的了解教师吗?有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吗?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南方日报邀请来自深圳教育一线的6位教师,让他们讲述日常教学点滴,以及对于教师、教育的观察、思考。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引发人们对于好老师、好教育的深刻思考,也向每一位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的老师送去节日祝福。

  

  陈妍

  “从自在里培育自由的灵魂”

  分享人:陈妍

  简介: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课程发展中心负责人。从教21年,曾入选南山首批“引领者”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被评为南山区“灯塔奖”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018年获首届“榜样教师”提名资格。获得“深圳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作为南山区第三届“精英教师”到西丽小学交流,成为南山区首届“阅读点灯人”。

  2006年,25岁的陈妍从深圳市宝安区安乐小学暂时停职,专心学习心理咨询。“我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如今看来,这是一场影响终生的观念重塑。”

  三年后,在多数同门选择留在医院时,陈妍选择再次回到教室。在她看来,孩子们的许多外在表现,都是面对成人世界的呼唤与表达,“医生解救的是一个患者,教师却可以影响更多的孩子”。

  今年9月,陈妍从南山区来到了龙华区,成为和平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同时担任学校课程发展中心负责人。她希望可以在这所新学校深入开展精神动力学观念下的课程改革——相信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让教室成为孩子们试错的地方。

  朋友圈里,陈妍写道:“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有思想;这里,会从静默里生出自由的花朵;这里,会从自在里培育自由的灵魂。”她的兴奋在文字间跳跃,马尾辫随着说话的节奏摆动——“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个体化,作为生命,我希望孩子们能发挥作为一个人的最大的价值。”

  教育,须以孩子为中心

  “陈老师,我这个宝宝怎么办,能不能让他写点作业呀。”十几年前,陈妍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孩子,他是常规定义里的学渣,甚至被认为有学习障碍。

  当时陈妍很年轻,她说,作为老师总有一种执念,如果孩子没有因自己而变得更好,那是老师的失败,所以,“我努力想把孩子培养成‘我以为’的最好的样子”。

  一个学期的时间,陈妍在这名学生身上花了很多精力,譬如耐心、态度……到期末考试后,陈妍问他考得怎样,“他非常开心地告诉我,都会做。我也非常高兴。直到批卷子时看到大面积空白,当时我就哭了”。可是,哭着哭着,陈妍发现了问题,“我好像没有关心他呀,我在关心我自己,关心我的情绪与得失”。

  “我忽然意识到,这样一场考试,对这样的一个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于是,从那时起,陈妍取消了自己班级所有的日常考试,除了期末,其他卷子都用来做练习。她发现,事实证明,在小学,这并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成绩。

  随着后来的相处,这个被认为有多动症的孩子表现出了惊人耐心和爱心。他曾为完成一架粘土钢琴,在家做了7个小时,一根一根调整大头针作为琴弦;为了给陈妍过生日,他在家种植太阳花,算好花期正好生日当天花开,把花盆搬来教室……

  陈妍曾问一名实习教师,“你觉得课堂的关键是什么?”实习教师想了很久,回答说:“学生能不能配合老师。”

  “学生来学校学习就是来配合老师的吗?”陈妍说,其实长期以来,一些老师的眼中都没有学生——就像现在很多评课标准都指向老师,教态是否亲切、普通话是否流利……但重要的其实是,教育有没有以孩子为中心,课堂上学习是否真实地发生——知识不会凭空获得,老师需要给孩子们创造环境,让他们通过生活经历去感受,在实践中练习。

  “现如今,我经常带孩子们做很多活动,用流行的话来说叫‘统整课程’‘学科整合’……它可以有很多名字,但最终的指向是真实的学习。”陈妍说。

  教育,要给孩子安全感

  怎样让学习真实地发生?陈妍认为,重要的是老师能不能给孩子安全感。

  有一件事,陈妍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作为班主任,她不要求孩子们一来学校就进教室,而是允许他们出去玩一会。有一阵子,校长说早上闹哄哄的不好,要求孩子们来学校就进教室读书。陈妍将校长的要求转达给了学生。

  第二天,依旧有孩子在外面疯玩,陈妍罚站了他,他哇哇大哭。陈妍反问:“你是觉得委屈了吗?我昨天已经提了要求呀,是你没有做到。”但这孩子却对陈妍说,“你昨天是说了不能到外面玩,可你没说到外面玩了要罚站……”

  “我一下子就意识到,是我不对。我没告诉他这么做的后果,是我边界不清,一不高兴就罚他。”陈妍说,很多约定俗成的教师权威,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边界感和安全感,“如果老师继续强势地对孩子说,就是你错了,罚你站你还有理了……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老师是不可靠的,是情绪化的。长此以往,孩子就没有了做事的原则。”

  在心理学上,心理健康的成人,在幼年时往往拥有一个被“抱持”的环境——“刚会走路的小孩,稍微走远一点,就回头看一下妈妈在不在。看妈妈在,就再走几步。”只有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孩子们的好奇心才能发展,才敢去探索,这里摸一摸,那里看一看。

  教育同样需要“抱持”,需要给予孩子安全感。“如果一个小孩上课天天提心吊胆,想着我这么做了老师会不会喜欢,他还有能力去探索吗?”陈妍说,老师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做好所有的铺垫,“设计”一堂课,而是让孩子们敢于“试错”,充满好奇心地探索并信任这个世界。“尤其语文这个学科,没有对错之分,而是要鼓励孩子们去想、去表达,发出作为一个人独特的声音。”

  

  殷杰

  “教育这件大事值得老师执念终生”

  分享人:殷杰

  简介:深圳中学物理高级教师,2019年深圳市“年度教师”。2013年赴新疆喀什支教,任副队长。努力探索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教育教学,连续多年被评为深圳中学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

  他是深圳市最年长“年度教师”,也是深圳中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从教37年,他担任班主任及相关工作28年。来到花甲之年,他仍坚持在一线,传递教师的热情与责任。

  他,就是殷杰,一位不只沉浸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简单愉悦中的老师,一位倡导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老师。

  坚持传递更多的热情与责任

  “殷杰今年60岁,我们物理60分。”“我60岁什么意思啊?你们是我送考的最后一届了,你们是老师的关门弟子。”在2019年深圳市“年度教师”总决赛现场,殷杰的短片一开场就让观众感动不已。这位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教师,站在舞台中央仍然激情澎湃。他说,在退休之前,要把这份教师的热情与责任传递下去。

  时钟拨回到深圳刚刚推行《科学》课改时,彼时的殷杰已经教了近30年的物理。“新的课改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化学、生物等学科上我就是一个‘小白’。”但任务已经来到眼前,怎么办?那就拼命学!面对学科教学的延伸,殷杰刻苦钻研,在他的影响下,当时所在班级的班长陈添锴带头学起了化学,在初二学完了高中化学后又捧起了大学教材。那一年中考,殷杰所带的班级科学成绩在全市遥遥领先。

  3年后,考入北大的陈添锴写信告诉了殷杰当年他拼命学习化学背后的“小秘密”。原来,受殷杰影响,陈添锴拼命学习化学,就是为了能够帮助殷杰。信中,陈添锴写下:“原来我以为努力学习是为自己,是您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听到学生的心声,殷杰瞬间泪流满面,感慨道:“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民族的未来,教育这件大事值得老师执念终生!”

  今年,殷杰的教学生涯已经进入倒计时,但他没有选择平淡落幕,而是主动要求每周上一节全校物理公开课,为的是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对教学规律的总结与思考,无私地奉献给更多的人。

  老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有家国情怀

  2013年对殷杰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年过50岁的他毅然决定赴新疆喀什支教一年,“那是一段回忆起来会自豪的日子”。

  来到喀什,落后的教学条件让殷杰接连叹气,因实验器材缺乏,殷杰自费给所在学校的实验室配备了器材,他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实验室动手动脑学习物理。“刚带他们到实验室,可真难,没有学生听你的要求,都在那里疯玩。”无奈的殷杰只好耐着性子,哄着、吼着,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殷杰的不断激发下,第一次考试,所在班级的平均分就有了很大提高。待殷杰离开喀什时,他所带的班级物理平均分已经从最开始的三十几分提升到将近70分,这让殷杰看到了希望。

  回到深圳,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课时,他针对初三备考的要求,精心教学,特别是针对学困生,殷杰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对他们耐心引导、及时辅导。

  “当老师不仅仅要教书育人,更要有家国情怀。”这是殷杰对年轻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也正因如此,殷杰积极辅导青年教师,兼职喀什市物理教研员,在喀什开展各式各样的教研活动,为推进喀什市的物理教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每个都是他的孩子

  “他说他不会放弃任何人,因为我们都是他的孩子。”“父母给了我生命,殷老师给了我自信。”在学生眼中,殷杰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长期的教育教学中,他发现无论是怎样的学校,都会存在最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这个群体容易被忽略,面对他们不仅要关注,还要大胆创新,去探索一种适合这些学生也能适应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的方法。”

  就这样,为了改变这些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殷杰有的放矢,微调课程设置,对初中生物、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内部结构进行微调,让学生重新构建对学科的认知,明确到底学什么。同时,针对学生基础能力差,他安排各种培养学习能力的活动,“不是简单地降难度、放台阶,而是将台阶变为斜坡:零起点、缓坡度、上高度”。在课堂教学上,殷杰突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有学科都设计“提问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留着问题想。

  每个月一次的户外科学课,每天一次的长跑,殷杰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莲花山植被考察、仙湖植物园植物种类与分类的考察、采集海水样本回学校晒盐、在实验室用石蜡模拟铸造青铜器的制模、翻砂、浇铸的过程。“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他们今后的自学创造条件。”殷杰说,事实证明,普通生和学困生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路可走的,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习成绩自然大幅度提升。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心理需要重建,精神世界需要重塑,知识基础需要重置,这些值得教师去倾尽全力。”在殷杰看来,未来的竞争不是技术,也不是人才,是教育,扶起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应该成为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张怡

  “用爱与包容守望孩子的成长”

  2004年,还是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的张怡,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跟随老师和同学们走进了西安福利院。在这里,她见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特别纯真、干净,我很想帮助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他们启迪。”毕业后,张怡来到了深圳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怀着对特殊教育的热忱,一干就是15年。

  初见新手老师第一堂课遇多重挑战

  张怡的第一堂课是一年级生活数学课,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认识数字“1”。她带着准备好的数字卡片和小棒,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没想到一节课过去了,没有一个孩子能学会认数字“1”。“孩子们和我没有任何眼神交流,提的问题就像石头被抛进了泥潭,没有回音。”这样的课堂让张怡感受到了挫败感。

  认数字、比较大小、从1数到10……这些正常孩子通过训练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对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其实并不容易。张怡介绍,中度智力障碍的孩子,幼儿期即显现出严重的智力和适应行为障碍,难于掌握学习最基本的读、写、算技能,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力等心理过程存在缺陷。

  “20以内加减法运算,在普通小学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但对我们中高年级的智力障碍学生来说,能正确地掌握已经很厉害了。由于智力障碍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弱,对生活数学的学习普遍感到吃力。”张怡举例称,比如按数取物——从篮子里拿3个糖果来代表数字‘3’,边拿边数,对有些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这个星期学过的生活数学知识,学生容易遗忘,这些知识在下个星期又变成了新的学习内容”。

  低年级的课堂上往往“状况”不断,孩子们可能会在课上喊叫、跑动,甚至突然坐在地上大哭,讲课时常被迫中断。张怡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还需要安抚孩子们多变的情绪。

  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为学生精编教材

  “客观因素改变不了,也急不来,那就换一种方法教。”当职业倦怠感出现时,张怡的选择是进行教学反思和持续学习。

  2004年,张怡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进修学习。为更好地掌握和家长沟通的技巧,2017年,她取得了“幸福家庭种子师资”初级讲师的资格。为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2018年,她考取了3-6岁乐高教师资格证书。在这过程中,张怡对特殊教育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心得和方法。

  每堂课上,张怡会准备3-5份不同的教案和教具,运用多感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来说,孩子们的注意力能集中5分钟已经很好了。于是我会换用多种方式讲课,比如,唱儿歌、做手指操、投飞镖等,用‘十八般武艺’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她细心观察班上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授课时尽可能加入每个孩子感兴趣的元素。

  “虽然有统一的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但每个学生的学习步调和接受程度不一致,没法统一划线,需要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分层教学目标。”张怡谈到,由于全日制培智《数学》教材(1993年版)仅适用于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为了让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也能拥有适合自己的教材,2007年至2009年,她组织学校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特点和深圳本地特色,编写了涵盖九个年级、共5万多字的《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手册》。

  收获用心陪伴,见证特殊孩子成长就业

  在张怡看来,特殊教育的“特殊”,体现在它不仅要求掌握学科知识和特殊教育理论,还要有生理学、医学、运动保健、人体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她回忆称,有一个叫东东的孩子,由于手指的抓握力较差而一直无法写字。为此,张怡去学习了生理学知识,经常带着东东做增强手臂肌肉力量的游戏。经过一年的反复训练,当看到东东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笔直的“1”时,张怡热泪盈眶。

  在为特殊孩子的成长倾注爱和耐心的同时,张怡也从这份工作中收获着满足。从快递柜上取快递、在网上选座位、会看价格标签、对比价钱……看着这群特殊孩子社会适应性不断提高,张怡由衷地开心,“在普通人眼里,会数1、2、3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来却弥足珍贵”。

  “张老师,我今天发工资了。我买了一个白板笔送给您。”从事特教工作十多年来,张怡收到了一份学生用工资买的礼物。“社会上对特殊儿童的包容度在扩大”,张怡说,不少孩子顺利走上了西式面点、酒店客房服务等工作岗位。她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能持续关注到特殊群体,帮助他们成为具备独立生活能力、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通过特殊教育,让我们的特殊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让他们的父母安心本职工作。特殊孩子的成长之路曲折蜿蜒,但在我们特教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依然会阳光灿烂。我会一直牵着特殊孩子的手,慢慢走。”张怡说。

  分享人:张怡

  简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教育教学部生活数学老师,目前担任二年级的辅管班主任,兼任学校生活数学教材编写组副组长。从教以来,获全国第三届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大赛总分第一名等多个奖项。2019年,获得深圳市直属学校“年度教师”提名奖。

  

  张琳琳

  “好老师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知识”

  北舞毕业、芭蕾出身的张琳琳,离开大学已20余年,但她仍每天坚持练功。2017年3月,在南山区教育局、南外(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张琳琳被委派组建南山区学生芭蕾舞团,面对这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张琳琳欣喜不已。

  来之不易的机会,让张琳琳倍感珍惜,芭蕾舞团的每一件事她都做到心中有数。也正因如此,舞团的孩子们在她的感染下勇敢的去追求梦想。“我常常教育孩子们有梦想就要坚持,教育他们人生要有永不放弃的信念。”在张琳琳看来,好老师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信心、是坚持、是力量。

  追逐梦想与学生共成长

  翻开张琳琳的微信朋友圈,近两年的记录,几乎全是芭蕾舞团的成长点滴。“周末的时间我基本都是在舞团度过的。”张琳琳称,在舞团里她不仅是团长、老师,更像是孩子们的妈妈。舞团里现有80多个孩子,每一次大赛之前,她都会与团队的老师们一起陪伴练习,帮孩子们抠每一个动作细节,陪伴的时间多了,孩子和她们无话不谈,也有了默契。

  除了陪伴,以身作则是张琳琳认为老师最应该做到的。年过40的她,为了给学生做好榜样,坚持每天刻苦练功,保持优美的体型;坚持穿专业芭蕾舞服,以便孩子们更清晰地看清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的运动走向。“我大方自信地向孩子们展示芭蕾舞动作,给她们最直观清晰的示范。我坚信教师的敬业、爱业、专业、严谨是给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舞团要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技能,更是坚毅的品格和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张琳琳说。

  在张琳琳的舞团里,大多数孩子都是零起点,刚进团时就是萌芽状态的“小树苗”,没有枝干,没有叶片,有的只是破土而出的激情。这给舞蹈训练带来极大的难度,大多数孩子连“绷脚”“勾脚”“压腿”等基本的舞蹈动作都不会。张琳琳则一遍遍示范,一遍遍鼓励。通过赞美的眼神、温柔的肯定,把信心和勇气传递给他们。

  张琳琳坦言自己也收获着成长。从一名只管好自己教学的老师,成长为协调各方、管理团队的名副其实的“团长”。她不仅拟定了舞团章程,规范了舞团师生的档案管理、评价机制,还制订了舞团的未来5年发展计划,并建立了一流的师资团队和强大的专家顾问团队。在张琳琳的“陪伴”下,南山区学生芭蕾舞团成立仅两年,便收获了不少荣誉和奖项。

  让艺术与学习相伴

  “文舞相融,德艺双馨”是南山区学生芭蕾舞团的舞训。张琳琳认为,如今是一个追逐个性化、特性化和梦想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枯燥的学习生活,严峻的中考、高考,他们也有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她希望学生们可以做到艺术生活与学习生活相伴。

  在南山区学生芭蕾舞团,“让每个孩子都精彩,让每个孩子都幸福,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舞台上闪亮的明星”是每一位老师所秉持的宗旨。两年多的发展,南山区学生芭蕾舞团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舞蹈艺术团体之一,而在舞团的老师们看来,他们不仅要排演世界经典作品,也要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中国青少年新形象、新风采的优秀原创作品。

  “教育是国之大计,美育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琳琳表示,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舞团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实现文化深层次的交流和互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气质一流的学生芭蕾舞团,成为深圳市乃至全中国学生芭蕾的特色名片。”

  分享人:张琳琳

  简介: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0年,任职于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中学,担任南山区学生芭蕾舞团团长、南外集团学生芭蕾舞团团长。参与创作并指导的原创芭蕾舞作品《咏梅》获广东省第三届青少年舞蹈展演银奖;指导学生获2018年深圳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中学组表演一等奖、创作一等奖。辅导的学生曾获得欧洲顶级舞蹈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实验舞蹈学院全额奖学金等。

  

  赵晓东

  “科创教育需要异想天开”

  2004年来到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2005年投身科技创新教育……对39岁的赵晓东来说,科创教育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教学生涯。在他看来,科创教育不仅仅是异想天开、发散思维,在追寻科技的脚步中,有更多可贵的精神值得去收获。

  探索基于发现问题的“I+STEAM”学习方法

  从事科技创新教育14年,辅导的学生在国内外赛场上争金夺银,是赵晓东最引以为豪的。

  德国纽伦堡、美国匹兹堡、瑞士日内瓦三大国际发明展金奖、第三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第三十届至三十四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连续五届深圳参赛学校奖牌总数第一名……谈及学生获得的荣誉,赵晓东如数家珍。

  多年的教育实践摸索,让他和他的团队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方法:基于发现问题的“I+STEAM”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使学生在关注社会、观察身边事物的基础上,拓宽思维方式。”是上述学习方法中的首要部分。同时,他所总结的方法还提出要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有目的地去学习相关基础知识,训练和掌握相关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使学习成为有创新内涵的活动。

  科创研究要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

  在长期的工作与实践中,赵晓东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展开系列讨论,将问题分解并不断完善解决方案,还引导学生综合各学科所学知识解决之前发现的问题。在他看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更加重要。”

  一名叫邓绍茗、目前就读于苏州大学的学生,令赵晓东记忆犹新。当年读高二时,邓绍茗在研究创新发明项目《智能婴儿车》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赵晓东鼓励他联系一家高科技公司寻求解决办法。在邓绍茗一次次碰壁后,与该公司主管熟识的赵晓东也曾想过私下“打招呼”,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我告诉他要多动脑筋,不要放弃。”

  在老师的鼓励下,邓绍茗改变策略,每个周六都去帮那家公司打杂,求知的诚意最终打动了该公司,让他获得了无偿学习的机会。两个月后,邓绍茗终于完成了上述发明项目,并获得第三十二届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及多项单项奖。“科创教育需要异想天开、发散思维,这其中有太多可贵的精神值得学生去拥有。”赵晓东说。

  在赵晓东看来,深圳未来的发展,科技创新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而科技创新教育也将助力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为深圳城市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优秀科技类人才。”

  他告诫所有学习科技创新的学生,“要想在科技创新方面发展以及将来有所成就,必须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发扬团队精神,并且要牢牢把握世界前沿科学技术发展脉络,结合自身条件和研究方向去从事科创学习和研究,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分享人:赵晓东

  简介:现任福田区科技中学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曾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广东省十佳优秀科技辅导教师”“广东省优秀科技辅导教师”等称号。所辅导过的校科技创新队和机器人队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广东省前列。

  

  郭琼

  “和幼儿教育谈一辈子的‘恋爱’”

  “一进班级,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所有的烦恼都没了!”任何时候,聊到学前教育,聊到孩子,郭琼的眼神里都是爱。在她看来,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从事幼教工作,首先应具备的品质就是有爱心,其次是有责任心和童心。从小就喜欢和孩子打交道,深耕幼儿教育事业30余年,郭琼笑称自己要和幼儿教育谈一辈子的“恋爱”。

  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幼儿园

  1986年从安徽某幼师毕业后,郭琼被分配到当地一所大学的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并很快成为核心骨干。1992年底,恰逢深圳市教育局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幼教工作者,郭琼决定试一试,最终结缘深圳,进入滨苑幼儿园。

  在深圳举目无亲,加之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学前教育的水平和内地相比存在差距,种种不适应使得同期聘用的不少老师中途放弃。郭琼则选择了坚持,她坦言背后支撑力就是家长的信任和对孩子的爱,“跟孩子们在一起呆久了,你会发现就算他们闹小情绪、哭哭啼啼,也很可爱,幼教工作者要做的就是用爱感染他们,自己也从中收获成长和快乐。”

  1998年,郭琼被任命为罗湖区教工幼儿园园长。彼时,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学前教育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案例还不多见,郭琼较早便进行了相关探索。

  郭琼认为,信息化是教育要抢占的制高点,打造数字化的幼儿园势在必行。2014年,被任命为清秀幼儿园园长后,她继续坚持探索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幼儿园:通过新的在线报名系统,家长和老师可以随时查找和核对孩子信息,极大地节约了管理成本;实物共享管理系统则实现了多家幼儿园的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减少了闲置资源的浪费。

  “孩子早上刷脸入园的一瞬间,信息和数据同步传送到了厨房和卫生保健室,不仅各班级和全园的出勤率出来了,园医还可以根据大数据获取到孩子的健康数据,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郭琼介绍称。

  在郭琼的带领下,清秀幼儿园涌现出一批将科技思维融入教学设计的优秀教师。该园连续三年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每年都有参赛项目获得一等奖。郭琼的探索与实践得到教育部门高度认可,罗湖区为此成立郭琼名师工作室。

  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学前教育发展

  教育集团化是罗湖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去年9月份,罗湖区成立包括清秀幼教集团在内的三个幼教集团,希望他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区学前教育发展。

  除了2所分园和15所联盟园,清秀幼教集团旗下的第3家分园——淘金山分园计划今年开园,另有两所位于棚改区的幼儿园进入了筹建阶段。“家族”越来越大,更加考验“掌舵人”的智慧和综合能力。

  “既是规划师,同时也是‘包工头’。”清秀幼教集团管理人员李艳这样评价郭琼。让李艳折服的是,在淘金山分园和两所棚改区幼儿园的筹备筹建过程中,郭琼从审阅设计方案到施工图,从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挑选,再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布局,都细致入微,亲力亲为。

  “幼儿园的设计和功能分区一定要符合幼儿园需求和孩子的特性,从方案设计开始,我们积极介入,可以将我们的教育文化、理念很好地融入到设计中,也为政府节约了成本。”郭琼说。

  王姗姗是清秀幼儿园的年轻教师,在郭琼的教导和培育下,来幼儿园仅仅三年时间,便获得2019年罗湖区幼儿园“年度教师”称号,“郭园长一直都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她身上最奇特的能力,是根据每个老师的性格、特点量身定制专属的培育方案,在她的引导下,我才得到快速成长。”

  分享人:郭琼

  简介:罗湖区清秀幼教集团总园长,副高级职称,教龄33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及信息教育技术部主任,深圳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获“广东省优秀园长”、深圳市学前教育“苗圃工程”名园长、首届鹏城幼教蒲公英奖“十佳园长”、“罗湖区十佳功勋园丁”等荣誉称号。(●撰文:徐峰 何雪峰 刘越亚 叶淑萍 孙颖 摄影:朱洪波 策划:刘丽 统筹: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