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春汽开区开幕

  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建设高质量五育体系 

  11月25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要求,在教育部教材局、吉林省教育厅指导下,由长春市教育局、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承办,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协办的“2022年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成功举办。全国各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校长,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负责人,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等百万余人次在线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2022年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发展论坛开幕

  会前,“红旗之夜话劳动”典型劳动人物事迹宣讲活动在《红旗颂》和《红旗领航 理想飞扬》表演中拉开序幕。长春汽开区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工人代表分别以“童心向党、守望教育、大国工匠”为主题,从“吉车筑梦、传道受业、爱岗敬业”三个篇章展现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劳动者之美。

  25日上午,大会正式启幕,首先由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光明,长春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亚君,吉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青川先后致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向大会发来祝贺。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申继亮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柳海民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申继亮,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柳海民,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建军分别以“深化认识 大力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时代使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关系与课程实施”为主题作大会主报告。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建军

  专家们从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与时代背景、劳动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劳动教育的现状与误区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启发教育工作者思考新时代新形态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周志芳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李桂娟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实验区,结合各地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大中小学提供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开发的新思路。组委会对各实验区与学校的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由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鹏飞发布新劳动实验学校及实验基地名单。

   

  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 王鹏飞

  随后,大学、中小学以及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分会场19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劳动教育典例展播、专家报告和经验分享,从经验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新模式,逐步建构了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新评价,逐渐呈现了家校社协同共育推进的劳动教育实践新样态。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局长 张玉英

  汽开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吉林省劳动教育示范区,一直重视区域劳动教育,基于区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对标国家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形成了“一领四建”劳动教育推进体系,即以区域劳动教育推进体系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四项关键策略整体推进劳动教育实施,以机制建设夯实实施基础,研究出台《长春国际汽车城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评价意见》《长春国际汽车城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意见》,以自主评价调动学校及教师主动发展意识,提升学校及教师的研究能力,保证劳动教育的常态运行、有效实施、深入推进;以课程建设拓展实施途径,全区所有学校建构了以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为引领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区本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基地建设拓宽实施空间,深入挖掘全区校内外各类优质资源,建立了“工业+”“科技+”“生活+”“农业+”等劳动实践基地,在实施中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以特色建设促进内涵发展,采用“一校一案”的策略,发挥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作用。

  本次活动旨在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价值取向,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成功案例经验,进一步强化“以劳立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资源开发,多类场域并存,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打造具有基础性、区域性、时代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全方位、立体化劳动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