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到“学习”的嬗变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变革,有时候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出来。最近苏州市吴江区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的评分表让人想到很多。
评分表共6个方面:学习目标10分、学习过程30分、学习方法10分、学生状态30分、学习效果10分、教师素质10分。可以看出来,评分表紧紧围绕“学生”“学习”做文章。课堂教学的评价维度,从看教师的“教”转向看学生的“学”。
学习目标。以往评课一般谈教学目标,“教”和“学”是并列关系,在人们约定俗成的意识里,强化的是“教”,淡化的是“学”,忽略的是“学”。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教”得太多,认为“教得多”就“学得多”,“教了”就等于“会了”,“教好了”就等于“学好了”,其实不然。这个评分表不谈“教学目标”而直接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学习目标”,给出一个清晰的引导信号:课堂教学要看学生是否学足了、学会了,而不是看教师是否教足了、教好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学习过程。以往评课一般谈“教学过程”。评课时无论上课教师还是评委,都比较在意教师“教的过程”而忽略学生“学的过程”。这份评分细则专门用了“学习过程”,就是要从看教师的“教”,转向看学生的“学”和“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潜台词是“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干什么?“学”和“习”!以语文学科来说,最经常最重要的“学”的方式是读,最经常最重要的“习”的方式是写,写字、写话、写作业。尽管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并重的构想,然而,连叶圣陶先生本人也说过,“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想要达成学习目标,就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学习过程,要看课上每一个学生“学”了多少时间、“习”了多少时间,也就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读了多少时间,写了多少时间。“学习过程”在整个评分中占30分,足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重视。
学习方法。过去评课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侧重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得好不好。“学习方法”则是看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而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应简单实用,如果方法太复杂,那学生在学知识之外,还要学一门“方法”的知识,无疑会加重负担。不是每一课都要有新的学习方法,关键要看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在不断地使用该学习方法进行“学”和“习”,只有常使用,“方法”才能转化为能力和习惯。所以说,“用方法”比“学方法”更重要。
学生状态。以往评课不太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状态自然是衡量课堂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一条占30分,令人振奋。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课上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读、背、写,“学生状态”首先要看课上每一个学生有多少读的时间、背的时间和写的时间。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好不好,课堂激励非常重要,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重要事情之一。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观察学生状态如何,不只是关注积极主动、回答精彩的学生,更应看“沉默的大多数”。
学习效果。学习目标面向学生,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强调学生使用,学生状态强调“每一个”,这样的课一定有效果。学习效果看什么?不是看班长、课代表,也不是看“学霸”,同样要看全班“每一个”。“每一个”的学习效果怎么看?最好的检测方式是当堂完成书面作业。书面作业本身就是“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书面作业,所谓的学习效果,无论是上课的学生,还是上课的教师,或是评课的评委,都是跟着感觉走。当堂书面作业,既能以“书面作业不出课堂”的方式实现作业减负,又能以可见的学习效果测评课堂质量,是值得提倡的探索方向。
教师素质。评价教师的素质,不仅要看教师的学科基本功,还要看其教学基本功。语文教师的学科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写字示范、朗读示范上,而教学基本功主要看教师的课堂激励做得如何,课堂亲和力、课堂感染力如何。
人们对于课堂和教师的评价,有着强大的惯性和思维定式,要想一下子扭转很难,但这份评分表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导向,说明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正在逐步落实到课堂上、进入到教师的头脑中,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管建刚 系苏州市吴江区长安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