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志:“有人敢扶吗”的批语为何不能普通?
元旦假期,家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余玉(化名)一直闷闷不乐。几天前,她写了一篇关于帮扶摔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这让她感到很茫然。(江西日报1月4日消息)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虽然这是一个争起来是无底洞似的问题,但是类似的事情还是在频频的上演。受到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变得非常敏感,以至于看到一个作文的批语(事情并没有发生),就会当成新鲜事来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牵涉到老师该怎么样引导(小)学生的问题,也促使这一批语更加让人关注。
为何对此投入那么大的热情呢?显然是因为“小孩子写了那么好的作文,老师为什么要打击他的自信心呢”?矛头也会指向老师。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既然学生写出来那么好的作文了,就证明他心里边知道“遇到老人到底,要扶”(且不说这样对不对),老师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警告,试问,它能够对孩子的心里产生多大的影响呢?社会上都能出现“不能扶”的现象,为什么一个老师就不能写个类似的批语呢?
当然,我不是在提倡“老师要把小孩子教坏”,那位老师说的好,如果去扶了,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救急的知识,万一好心办成了坏事怎么办?如果不去扶的话,关注度也许会更加高了——老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老师的尴尬就在这里,我们不能把一个简单的批语就理解成老师要把学生教坏,甚至故意而为之。它只是个简单的批语。
平常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小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搞的老师都没办法回答,所以,后者难免会做出一些“错事”,对此,我们应该可以谅解。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事情不都发生了变化了吗?扶与不扶似的问题在外面都争的起劲,为何到了一个老师、他还只是写出来而已,就成了众人讨伐的对象了呢?与他,不公。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既然社会每天要发生那么多的争议性问题,有的是根本没有定论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强求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去化解它。所以,学生写“我扶”,老师批语“有人敢扶吗”都只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上不解决,此事就该很普通。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