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杨永磊和他的创新工作室
在格尔木炼油厂,就活跃着这样一支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队伍,他们由劳模领衔,汇聚专业技术人才,探寻着格尔木炼油厂焊接技术、装置操作的“创新答案”;他们勇立潮头、追逐梦想,传递出与日俱增的“创新能量”——这就是杨永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
成立9年 写满光辉成绩
穿过热闹的城区,拐入格尔木炼油厂,在厂区内蜿蜒两个路口,随即抵达工作室。进入工作室展馆,各类研究成果、论文发表、专利证书首先映入眼帘,向里走,一整面墙上齐齐整整摆满了荣誉证书和奖牌,仔细瞧去,墙上“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围绕炼化生产解决技术难题”的目标等文字很是醒目。
杨永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永磊名字命名,现有成员52人,成员中有2名省部级技能专家、3名企业级技能专家、5名首席技师、8名高级技师和10名技师,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优秀专家”“高原工匠”“突出贡献工程师奖状”等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工作室共研究课题130余项,35项技术取得国家专利证书;19项投入应用,获得经济效益120万元以上;33篇技术论文来源于生产又应用到生产,并发表于国家期刊;提出60余项合理化建议;5项技术获得省部级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12项技术获得厅局级技术进步二等奖;10项技术获厂处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杨永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逐渐成为格尔木市对外创新成果展示的一个窗口,在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官兵、警察、学生以及中石油的多家企业都来此进行了参观。“今后,我将根据工作室成员自身技术特点,以‘传、帮、带’培训过程为依托,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承担和参与行业性、区域性技术、技能交流活动。”杨永磊说。
奉献30载 无悔服务油田
杨永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杨永磊今年46岁,记者见到他时,一身藏蓝色的深色工作服右侧挂着工牌,黝黑的脸上是一双布满皱纹的眼睛,同样黝黑的双手和指甲留下了劳动的印记。交谈初始,杨永磊显得有些拘谨,谈起他的工作室,他变得神采奕奕、侃侃而谈。
杨永磊1991年进入格尔木炼油厂工作,至今已有30年。从一名普通焊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杨永磊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格尔木炼油厂,提起他,干部职工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杨石头”“杨工”。他最大的特点是勤学善思以及踏实肯干的性格,30年间他逐渐担起了重要的职责,走上了两级技能专家的岗位。
工作室成立以来,杨永磊带领大家攻关编写了《操作岗位知识显性化》《答辩技巧》等课件,开发了《炼化企业设备、管道焊接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等项目,编写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与运作范例》一书。“随着油田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工作室的创新思路越来越宽,创新项目越来越多,需要的专业也随之增加。”杨永磊说,今后,工作室要不断疏通对外学习交流的渠道,将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同时引进外部先进技术,为自己积累宝贵经验。
入党20年 践行职责使命
杨永磊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年来,一直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职责与使命。他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深刻领会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内涵要义,以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引,带领技能人才脚踏实地,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增长自身才干,勇于创新创效。”
在岗30年,杨永磊最大的感受就是企业发展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他说:“习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今后,工作室的发展也要以总书记考察时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引,适应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适应格炼的发展需求,围绕绿色环保、安全生产勇于创新创效。
“定居三十载,沿途不知情。湖泊桥下过,名河带沙流,看似黄土地,却有微波潾。卧躺望昆仑,眼下戈壁滩……”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杨永磊站在自己的工作室内,饱含深情地朗诵着自己写的“打油诗”。未来,他将继续用专注打磨精益求精的品质,用匠心焊接创新创造的成果,用坚守“书写”高原工匠的追求,在格尔木这座高原城市建设中创造人生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