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霞:“变味”的同学会-杂文随笔-评论频道-中工网

      正月初三,按惯例是高中同学聚会的日子,熟料聚会悄无声息地取消了。有同学在QQ群里问起原因,组织者说,越聚越少的同学会让他没有了信心。听了这话,我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当同学会变成炫富会、攀比会,我们一个个都会成为“恐聚族”。

      高中毕业10周年那年,遍布大江南北的同学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不管是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是国家公务员,抑或个体经营者,都各自有了一些成就。人一旦有了一点年纪,尤其怀念学生时代那些人那些事,在母校驻地工作的一位同学适时地组织了第一次同学聚会。

      同学聚会的时间定在了大年初三,人数达到了100多人,包下了一家中型酒店的大厅,摆了整整12桌。那场面极其热烈隆重,同学们那个亲热劲就甭提了。虽然同学们分别在五湖四海工作,但是大家的老家几乎都在同一座城市。拥抱、握手、合影,同学们纷纷落座,开怀畅饮。聚会从中午进行到晚上,吃得少,说得多,毕业10年了,同学之间的知心话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人生最铁的关系莫过于一起同过窗,那次同学聚会让我在以后的日子唏嘘感慨了很久。转眼间,第二年同学聚会的时间到了,聚会的人数却变成了60人,有的同学因为路途遥远不能回家过年,有的同学因为家里这样那样的事走不开。

      同窗共读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毕业后,知己还是知己,当然也有后来因为同城工作走动频繁成为至交的。聚会中,虽然大家没有刻意地拉帮结派,酒桌上却有了亲近远疏,话题也从当年的同窗情谊转到房子、车子、票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当年的“差生”如今都呼风唤雨做生意开公司,当年的“三好学生”死守一个国营单位营营役役为五斗米折腰。我看着一桌桌满面红光高谈阔论的同学,刹那间对下一年的同学聚会没有了憧憬。

      第三年同学聚会,到会者30人。同学们表面上看上去似乎都很高兴,眉目间却掩不住一丝兴味索然。有个别同学挑剔饭店的环境和饭菜的质量,组织聚会的同学为难地说,聚会人少酒店都不好找,再说刚过完年酒店开门的也不多。这次,我没有参加聚会。

      一位连续三年参加聚会的同学说,一年一次的同学聚会,没能让大家亲近起来,反而越走越远,平日里经常联系的还是那几个人。尤其是面对那些财大气粗出手阔绰的同学,不少还在向小康努力的同学难免自惭形秽,更没有了共同语言。其实,距离阻断不了真正的友谊,泛滥的聚会也拉不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