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太在乎“三好”不“三好”
中国的中小学,并没有家长们描述得那么功利。广州的小学,好多早就不排名次了,有时候,是家长自己太在乎了。
就说评优机制,我上小学的儿子不算一个乖孩子,上学期期末也捧回来一张奖状,因为他不会讲广州话,所以老师评他“推广普通话标兵”。他平时也得过“数学小王子”之类的“称号”,公仔之类的小礼品也经常有,有一次老师还因为发言积极送了他一个传统的竹蜻蜓玩具,我都玩了半天,相当感动呢。
学校教育,比起我们小时候,是进步多啦。所以媒体报道,北京有小学改革评优制度,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新闻,在我看来,都不算什么大事,甚至不太理解,说实话,我以为早就取消了呢。这个改革的难度究竟在哪里呢?叫“三好学生”和叫“德智体小王子”,会有什么不同吗?
和北京的妈妈聊起这个话题,她的一番讲解才让我看到新闻中语焉不详的东西,据说,当“小王子”和当“三好学生”那可是完全不同的。市级“三好学生”的称号,是可以在升初中考试中加分的。这个价值,小朋友可能不懂,家长就不能不在乎了。
北京如此,全国恐怕都差不多。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不科学,也不尽透明,但是,教育资源如何分配,优秀人才如何选拔,这不是一个学校可以决定的。选不选、怎么选,还是要管理部门说了算。
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最公平,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难题,报道中的学校不评“三好学生”,是不是意味着放弃了学生的加分资格,还是有其他手段补偿呢?如果放弃加分资格,家长真的愿意吗?尤其是可能当选“三好学生”的学生家长?这样会不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三好学生”换加分的问题之所以不那么尖锐,是因为初中教育毕竟还不是大多数家长发力的阶段,这个资源,能抢到最好,抢不到,也只有罢手了,今后的路还长着呢。但据说为了“三好学生”费尽心机的家长也大有人在,毕竟升到好初中也是很实际的好处呢。
所以,大多数抱怨学校的家长,自己也有一部分原因。其实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步在学校教育中实践着了,但大的教育体制还是滞后。对于妈妈们来说,既等不得,也急不得,更不如不去拼那个“三好学生”。
最好的是,当孩子拿回个竹蜻蜓的时候,和他一起开心,感恩老师,感谢生活,对单个孩子来说,这至少弥补了教育体制的滞后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如果能这样,自己也可以颁个“三好妈妈”的奖给自己。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