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先上好农活这堂课(一线行走)
讲话时只会照本宣科,群众自然听不进去。驻村干部让群众感到生疏的,不仅仅是庄稼活,还有心里的距离
在农村采访,遇到一件事。
一位从省会城市机关单位挂职到农村工作的年轻干部,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他觉得很委屈,“我吃住都在农家,从早忙到晚,工作也认真,但为什么驻村快两年了,开会一说话,还惹大家笑。”
问题出在哪儿?原来,村里集体经济发展较慢,大家打算在集体耕地上种点经济作物,这位第一书记建议种槟榔。“你种过槟榔吗?怎么种?施什么肥?容易得什么病?工怎么出?利益怎么分?”面对村民一连串的问题,这位在城市长大的第一书记顿时满脸涨得通红,答不上话来。
同是省城来的年轻干部,海口新坡镇有位第一书记的境遇则大不一样。进村后,他先带领群众种植冬季瓜菜,然后发展田园旅游。搞什么,火什么。大家都觉得他适应农村生活快,腿脚勤、办法多。
两位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很接近,但群众的反映为什么有天壤之别?新坡镇一位老人家道出了“天机”:我们这位年轻娃第一书记,扎得稳,镇得住,因为他懂农活。
在农村,干农活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是交流中最习以为常的话题。对于驻村干部来说,农活是重要一课。怎样把这一课上好,值得探讨。假如农忙时,群众在地里忙,干部不知道怎么搭把手;农闲时,群众在家里愁,来年种什么,干部心里也没谱。这样不接地气的干部,讲话时只会照本宣科,群众自然听不进去。驻村干部让群众感到生疏的,不仅仅是庄稼活,还有心里的距离。
秧苗如何插,稻谷怎么打,对于来自城市的年轻干部来说,重视这些过去很难接触的非书本知识,意味着汗水,也意味着态度。土壤的性质、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农产品价格……如果这些基本情况都摸不着门路,驻村就难以深入。上好农活这堂课,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制度引导。今年以来,海南全省先后派出8000多名优秀干部进驻镇村,每个村庄按老中青搭配、进驻3—4名干部,大家互相提着醒、比着学,就是为了更快地融入农村生活,进而和群众打成一片。
“不懂农活,怎么会知农事说农话?”群众对那位自感委屈的第一书记的批评简单却深刻。它也给广大驻村干部一个善意的提醒:驻村,不妨先上好农活这堂课。
(作者为本报海南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6日 11 版)
(责编:岳弘彬、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