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誓“不随意见网友”为何遭一致嘲讽?
叶雷
“不侮辱欺诈他人”、“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广州市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分局和中山大学于9月22日联合发起“文明上网,从我做起”倡议活动,4000多名中大学子郑重宣誓《文明上网公约》,并借此向全市青年网民倡导。(《新快报》9月23日)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网络带给人们的并不是都是好的,据9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公布的《中国网民健康状况调查白皮书》显示,我国7成多的网民有互联网综合症,不到2成的网民睡够了8小时。在这种背景下,广州市公安局和中山大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良苦用心是不用质疑的。
然而,打开新闻背后的“网友评论”,你会发现几乎没有网友理解这种良苦用心,有的都是嘲讽。笔者以网易网友评论为例,摘抄几条如下:“一大早,看到这个笑话,昨夜的不高兴一扫而空”,“这样的宣誓和妓女说不卖淫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形式主义挂头,中大也是一个垃圾大学了”,“这样做,有意思吗?很聪明吗?智商高吗?”……
对于网友一边倒的评论,我们不能简单谴责网友素质不高、不怀好意了,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本身了。网友之所以嘲讽这种宣誓,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宣誓秀”太多了:小学生宣誓不闯红灯、大学生宣誓拒绝传销、医生宣誓不收红包、企业联合宣誓不送礼、党政干部宣誓不贪污……宣誓几乎没有任何的效果,宣誓不做的事情,还是会发生。就此推论,宣誓“不随意见网友”不过是另一场“宣誓秀”罢了,如果主观不想见,不宣誓也可以不见;如果主观上想见,宣誓也扯淡!更何况“随意”这个定语本身就具有十分浓厚的主观色彩。
就宣誓本身来说,它的本意是“当众表示决心,依照所说的话实行”;它涉及的内容应该高于一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它的约束范围只及于宣誓人;它的效力主要依靠宣誓人心存敬畏、道德自律和组织的纪律强迫;它的形式带有宗教色彩,如举起右拳、或者举起大拇指蜷起的手掌,意味着天、地、人共鉴,以突出宣誓的庄严和神圣。也正因为如此,宣誓是不能滥用的,如果滥用,就失去了宣誓的本来意义。造成的结果就是宣誓的时候像模像样,可一转身就把宣誓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依然是我行我素,在宣誓者眼中,宣誓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插曲,甚至被当作了一场儿戏、闹剧。
回到宣誓《文明上网公约》上面,虽然宣誓本身是一种教育形式,但我们忽视了一点,就是这种形式应该是量变积累之后的质变,就如入党宣誓是在长时间的联系、考察、培养、支部大会、上级组织审批等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样,一旦宣誓就意味着身份的变化。《文明上网公约》也一样,应该是通过长时间扎实的教育工作,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素质之后,再宣誓,学生才能领会宣誓的意义所在,才能按照宣誓的内容自律。如果没有宣誓之前的扎实教育工作基础,匆忙的宣誓,只会让宣誓沦为一种形式、作秀。
宣誓“不随意见网友”遭网友嘲讽,教育者应该总结的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或者教育载体,要发挥它真正的教育效果,就不仅要利用其“形”,更要研究透彻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