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名单(3)

  11 李春华:生如夏花般的绚烂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我只看见他的头发。他已经不行了,就慢慢地、慢慢地沉下去了。”小峰哭诉着。2006年7月21日18时45分,李春华,一位普通平凡的大三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儿童小明和小峰,走完了22岁短暂的一生。

  大学3年,李春华上课永远是最认真的,笔记永远也是班上最好的,到图书馆借的书也是最多的,他所有的功课都是优秀和良好。在生活上,李春华又是最节俭的,他一个礼拜兼做两三份家教,一元钱的萝卜干拌饭或者九毛钱的袋装方便面,经常就是他全部的晚餐。今年暑假回家前,他正在干的一份活是送煤气罐,送一罐两块钱。

  李春华永远快乐、向上,同学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小花”。入学第一年,他以高票当选班长,第二年又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谁都没想到,快乐的“小花”家境会如此贫寒,因为他不仅没欠过一分钱学费,不仅从来没有申请过,反而“资助灾区儿童,参加义务家教,帮助孤寡老人”。他的抽屉里有一份助学贷款申请,区、乡的章都盖了,但他没有交上去。“比我苦的同学还多呢。”他对父亲解释说。而这样的谦让,在李春华的身上已不是第一次了。

  12 李华芬:只愿每天都做有意义的事

  河南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李华芬的父亲是村小教师,母亲务农,弟弟妹妹正读初中,她想早点儿自食其力,为父母分担重负。但是,她得了白血病。今年4月,她作为一名志愿者去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我只想在活着的每一天做有意义的事情。”

  2004年9月,她从网上知道了大山里有位叫徐本禹的大学生支教者和一群渴望上学的穷孩子,迫切想帮助他们。两个月后,她和同学们把卖饮料瓶换来的357.3元钱汇给了徐本禹。一个多月后,她被诊断出白血病。

  与此同时,在徐本禹的发动下,受过李华芬资助的孩子在“为李华芬姐姐募捐”的纸箱前排起长队,李华芬收到了寄自贵州大山的汇款,但她把汇款退了回去。不久,那张汇款单伴着一封封信又回到了李华芬手中。徐本禹和孩子们的信支撑她度过了最绝望的日子。去年6月,她第一次踏上了通往贵州大水乡的路。

  李华芬支教没有任何补贴,生活全靠父亲每月寄来的200元钱维持。用电难、吃水难、买菜难,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李华芬似乎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不光尽心尽力地教课,还承担起帮其他支教老师做饭的任务。

  学生们大多住在十几里以外,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他们破旧的茅草屋,李华芬的周末通常都是走在去家访的路上。

  13 杨振岭:爱心延续另一个生命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学生

  一位白血病女孩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拉住我的手,不要让我走。”23岁的杨振岭冒着损伤健康的危险,为她两度捐献造血干细胞。他始终“拉着”她的手,一刻也没有松开……

  在2003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当杨振岭毫不犹豫地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名。有名17岁的白血病女孩亟须移植造血干细胞,杨振岭爽快地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2005年8月8日,医生开始为他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相当不适,杨振岭说:“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到底。”

  此刻,患者病情严重,还需要50毫升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人们把目光再次集中到杨振岭身上,但他已经出现了低烧和头痛现象。医生犹豫了,母亲要求放弃,可杨振岭却坚定要进行第二次采集。当血液输入患病女孩体内时,女孩的妈妈泪流满面:“他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

  14 陈进兴:痴迷新课改的教育局长

  省南安市教育局局长

  这是一位痴迷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局长。他认为,课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这种变化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希望家长和学校都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因为他的积极投入,南安的新课程改革成绩突出。2003年以来共有来自18个省市的152个教育考察团5000多人次到安南考察新课改。他本人先后应科学教育频道、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的邀请,分别在全国各地作新课改经验的专题讲座几十次。《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分别以《创造生命力的教育———解读一位县教育局长的心路历程》和《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观》为题对他进行专访。几年来,他坚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笔耕不辍,累计撰写22本工作笔记、15本听课笔记,19本读书笔记,共计40万字,发表调研报告和论文20多篇,出版《教育局长谈课程改革》、《一位教育局长的课改日记》两本专著。2006年,他主编《南安市新课程试验丛书》一套12本,并创个人教育博客,点击超过150,000人次。

  15陈敬道:带着养父求学支教

  湖北省仙桃市范关高中教师

  一个在饥饿与劳累中长大的小女孩,为什么总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个千辛万苦跳离农门的大学生,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就业?

  她在困苦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让人钦佩,而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她所保持的纯朴、高尚,以及从容无邪的微笑,更让人震撼。

  陈敬道自小丧母,父亲弃她而去,是养父将她一手带大。为了报答养育之恩,考上湖北师范学院的陈敬道在离学校十几公里的农村租了一间房,背着瘫痪的养父去上学。为了给养父挣医药费,她卖过报纸,发过传单,端过盘子,拿着奖学金的同时还兼做4份家教……

  陈敬道把生活赋予她的磨难化作财富,把社会赠予她的关爱化作厚礼,慷慨无私地回馈给农村的孩子们。2005年7月,陈敬道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带着病榻上的养父到湖北省仙桃市范关高中这所农村中学任教。

  “每次遇到困难,我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我始终相信一点:人生的大海难免波澜起伏,但对生活的爱永远不能泯灭。”从孩子们的身上,陈敬道一次次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当年那个倔强而瘦小的女孩。她一次次向孩子们传递这样的信念:只要真心付出,就会获得爱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