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中考了,你们去读职高吧,另谋一条出路”:一纸“劝退”?

  十年寒窗,一纸“劝退”?

  近日,北京一中学火了!

  据该校一名初三学生反映,自己领到了一张“自愿放弃中考”的申请书。

  这是学校在进行生物地理“小”后,给分数低于63分、排名靠后的100名学生发放的申请书,由学生和家长商议后决定是否放弃中考,提前进入职高。

  这一纸“劝退书”,无异于给成绩靠后的学生们下了定论,那就是:

  “别中考了,你们去读吧,另谋一条出路”。

  虽说55分流意味着一半的学生将分流到职高技校,成绩差被分流,已成定局。

  但现在还未中考,学生就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自愿”分流,被迫放弃中考。

  这一波操作,相当于还没上战场,就直接投降举白旗。

  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正当权利,更是重挫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不少家长愤怒之余感到心凉。

  而这只是万千初升高的冰山一角,当把话题展开,我们会发现现实往往比这个案例更让人心惊。

  中考前被逼“劝退”,“差生”提前遭“放弃”,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了!

  早在2019年,深圳宝安的段先生就被儿子带回来的《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气上了热搜。

  申请书是按照老师的意思手写的,带回去让家长签名。

  不签字孩子都不敢去上学,在家里哭得很伤心,孩子说不知道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况。

  试问哪一个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劝退”中考,不感到心痛和难过?

  问到学校,学校推脱说不知情。

  问到老师,老师说:“不是真的让学生放弃中考,只是想通过让学生写申请书这个奇招,刺激一下学生,同时引起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家校结合促进学生进步。”

  这样牵强的理由,谁信?

  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奇招”,无疑是在孩子的自尊心上蹂躏,在还没有出社会前,就被分成三六九等,既残酷又让人寒心!

  无独有偶,2019年,山东东明万福中学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也曝出,该校有100多名学生不能参加中考,被强制“分流”。

  其中不乏对学生的PUA和洗脑:

  “成绩差,浪费时间”

  “中考没希望,还不去现在去读职高”

  “职高可以发展自己喜欢的方面”

  “职高免学费,毕业了能找到好工作”

  有的学生在拿到“弃考申请表”之后,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愤怒之下撕掉了申请表。

  有的学生因为受不了老师的“紧箍咒”,“自愿”选择了退学。

  还有的听了老师对职高的描述,觉得自己反正也考不上高中,不如去读职高技校。

  对还未成熟的学生,采用这样暗示或明示的方式,巧妙引导孩子“自愿放弃”,是一种过分的残忍。

  学校,本应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如今却主动将学生拒之门外,连考试的机会都想剥夺,教育的初心何在?

  有网友发出疑问:

  为什么有的老师在初三下半学期,很紧迫地劝说学生去读职高,而不是中考结束之后再去?

  我们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

  1、提高学校升学率和排名;

  家长择校看什么? 升学率。

  相关部门考察学校的教学质量时看什么? 升学率。

  而劝退差生放弃中考,及格率和平均分就上去了,那么升学率和排名也就自然上去了,因此也让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动了歪心思。

  2、利益相关:推荐学生去中职或有提成;

  关于推荐学生去学校的灰色利益链,其实一直都存在。

  2020年,关于#部分民办中职一个生源最高卖6万#的新闻,飙上了热搜。

  羊毛出在羊身上,中职院校通过高额“人头费”,吸引部分老师或学校推荐新生过来,再在新生身上榨取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形成一条完美闭环。

  这其中,中职院校和普通中学是双赢,一个解决了新生入学率,一个解决了升学率。

  但后果却是害了孩子,苦了家长。

  3、出于老师的一片苦心

  不可否认,确实有不少院校为了升学率和招生,在中考前费尽了“小心思”。

  但对于绝大部分在校的老师来说,出发点其实还是希望学生有一个好的前程。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怕耽误孩子宝贵的青春。

  初三以后的学业压力、备考压力会更重,成绩靠后的孩子信心可能更受打击,容易丧失学习动力,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对于学不进去的孩子,与其苦苦煎熬,不如早做打算,不耽误孩子的时间。

  二是为孩子考虑其他出路。

  每个孩子天资不同,特长不同,哪怕学习上不拔尖,但如果找到合适的赛道,在父母的引导下,也能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路来。

  三是中考前报名职中,这时候很多优质的职业院校不光没有分数要求,还有不少优惠政策,孩子们可以选择余地也更多。

  而如果中考后考得不太理想,那就只能去相对差点的职中。因为现在好一点的职中,同样有分数要求。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每个学生都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力,受教育权和考试权是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

  不管学生成绩的好坏,学校都没有权限“劝退”中考。

  放弃中考,前提是“真自愿”。

  父母们如果根据孩子历次的考试成绩和孩子自身的态度,觉得实在考不上,也不想在学校耗着,那么当然可以选择放弃中考,为孩子早做打算。

  放不放弃中考直接上职高,应该是学生和家长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被逼无奈的结果。

  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到孩子,被迫上职高。

  但话说回来,面对五五分流的制度,如果分数上不去,再着急无奈也无济于事。

  上职高的根本问题,还是成绩上竞争弱,这本质上还是一场关于成绩的角逐。

  年少的不少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抓住义务教育的学习机会,等到初三醒悟时再想努力,已经为时已晚。

  但是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在下个路口重新来过。

  既然起点已经落后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奔跑。

  既然上不了普通高中,那就为优质职高和优质专业拼一把。

  前段时间,一位#落榜小伙从打工仔到世界冠军#的新闻上了热搜。

  要论起点,梁攀的起点可能比很多人都低得多:

  中考落榜,父亲病重,迫于生计,年纪很小就跟着亲戚外出打工,端盘子、发传单、在工地搬砖……

  比起同龄人,他过早地见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在外打工的辛酸。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

  在外面看到那些有技能的人不光收入方面远高于他,发展前景也比他要好得多,而自己却干着又苦又累的劳动力,随时可能被替代。

  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吗?不甘心的梁攀在心里问自己。

  思来想去,梁攀觉得还是应该回到学校,去学一门技能。

  2013年,梁攀重新回到学校,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电机电器装配与维修专业。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让他倍感珍惜。

  他经常课后蹭课,旁听其他老师的实习操作课,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每次刻苦钻研做出来一点东西就很有成就感。

  六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拼搏终归是值得的。

  2019年,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22岁的梁攀代表中国队夺得电子技术项目冠军,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梁攀说,从中考落榜生到现在这样一个世赛冠军,成为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全力以赴。

  谁说职高是孩子人生的终点?

  要知道,普高也有人混日子,职高也有人挑灯夜读。

  人生的路千万条,起点低不可怕,只要肯努力,人生处处是逆袭的机会!

  我们承认,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应试教育发展道路,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生就此开始走下坡路。

  像梁攀一样,虽然没能在应试教育上走得更远,但尝试走职业技术路线,学一门好专业,同样可以成为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型人才。

  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其潜能和闪光点,有的擅长动脑,有的擅长动手,有的擅长创意。

  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擅长,同样可以大有可为!

  花开有早晚,成才有先后。

  有的孩子开窍早,有的孩子开窍晚。

  但后来者居上也有很多,我们不必因目前的成绩好坏,去定论孩子以后的人生。

  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我们凭什么给他们下定论?

  对于如今盛行的中考“劝退”现象,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利益熏心,让一个对世界还没有什么辨识能力的孩子,去选择未来的专业,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终究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

  很多的孩子,连一张初中毕业照都没拿到,就被草率地塞进了一些不知名的职业技校,胡乱地打发着迷茫懵懂的青春。

  痛惜之余,也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家长的缺位。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主动为孩子规划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提前了解相关院校的优劣,为孩子物色一个好高中、好职校、好专业,而不是被动地让孩子接受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

  父母的认知,影响孩子的命运。

  对于孩子,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目光和长期的规划,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和自我价值,才能在关键时刻找到更优的选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希望孩子们都能在父母的引导下,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活出自己的那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