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大家谈丨如何上好体育课之探:新课标下体育课如何“教”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一条重要理念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这条理念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围绕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怎么评价等热点话题,首都体育学院教授茹秀英,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山东日照金海岸小学校长赵庆英,浙江宁波镇海区张和祥小学校长王红燕,北京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德育主任张丹,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秦淮科技高中教师张乙近日接受人民网专访,展开广泛讨论。
“教”要以学生为中心 与练、赛有机结合
“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作为第二届全国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张乙有着8年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经验,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他表示,“教会、勤练、常赛”是相辅相成的,在落实过程中要有机结合。从“教”的方面讲,学校在课时保障、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都相应地进行了一些调整。“目前,在课时保障方面,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初中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每周体育课的节数,为了给出更多的‘练、赛’机会,学校利用上、下午的大课间和每周另外两课时的体育拓展课程与体育课内容相结合,集体促练,以赛带练;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所有同学必须修完规定的体育课程(田径、球类、体操),并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选修教学;在教学形式方面,采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原本的4个班级每个班级不超过40人,分成6个选修班后每个选修班平均22人左右,这样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练、赛’都留有充分的空间。“张乙说。
在课程设置上,赵庆英介绍了日照金海岸小学的“五结合”和“两保证”举措。“五结合”即:“课内与课后”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特色与普及”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 “两保证”即:保证每周上全上足3-4节体育课课时,保证每天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同时,赵庆英也表达了要坚持练赛结合、以赛事促提升的观点,这一点与张乙不谋而合。她介绍,近年来,除三大球联赛外,学校已形成了春有运动会,夏有百生秀,秋有足球联赛,冬有冬季长跑、趣味运动会的“四季有比赛,天天有赛事”的格局。
日照金海岸小学学生参加校内足球比赛。(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对于学校根据新课标进行的调整,专家也给出了建议。王宗平认为,在教学形式上,要尽量让学生少站立、少等待、少发呆,在同一时间内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出汗、喘气、心跳”动起来。
茹秀英则建议首先对管理者和教师进行培训,而且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应基于优秀案例的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剖析。对于教学实践,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鼓励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内容需求和兴趣基线的调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前移;二是教学内容在运动动作和技能学习的同时,挖掘运动科学和文化,并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教学;三是鼓励将音乐融入体育课堂,尤其在拉伸热身和放松练习中,实现体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与中小学联动有助改善体育课师资紧缺现状
新课标中既有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比如武术、舞龙等,又有新兴类体育运动,比如滑板、定向运动、花样跳绳等,如何在体育课师资本就紧缺的现状下,开展这些富有文化内涵又新颖时尚的运动项目的教学就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跳啦啦操。(2020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奕摄
茹秀英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加强高校与中小学有机联动,比如建立高校专家教授与基层体育教师联合团队,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第二,无论是中华传统体育还是新兴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中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体育手段,宜少而精。
王红燕对此也表示赞同。她说:“我们学校规模小、师资紧,校内专职体育教师2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我们在优化师资结构方面,一是依托镇海区业余蹦床技巧运动学校以及宁波大学等院校的师资力量;二是聘请训练学博士、大学教授、原国家蹦床队总教练、退役运动员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辅导员’;三是成立蹦床等专项运动的教研组,夯实校本研训,开展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师资培训,扩大校内专兼职师资储备;四是统整社会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专业机构(武术、健美操)等社会力量合作,缓解、补齐师资短板。”
采取类似做法的还有日照金海岸小学,赵庆英介绍,学校构建“专业+普及”“大学+小学”的人才引进机制,突破现有运动项目格局,依托曲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和社会运动俱乐部,借助“专业人员进校园”和“百校提升计划”,建立了系统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教育合力。
新课标中的“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收录了六大类运动,分别是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王宗平认为,前三类是常规的普及率比较高的运动项目,一般的学校都可以开展;第四类“水上或冰雪类运动”带有地域特点;第五类运动带有文化积淀和民族特色,各个学校可量力而行,不能一刀切;第六类运动带有探险精神、引领时尚和创新意识,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和条件有选择性地开设。
近年来,北京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了一些探索。张丹介绍,学校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得他们的专长有所发展,特别是像轮滑这种学校优势项目,目前学校共有8名体育教师获得国家中级或以上轮滑教练员证书,形成了一个以做“专家型体育教师”为目标的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氛围,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团队,从而丰富了体育课师资。
看过程还是要结果 两种评价方式互为补充
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参考依据,也是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
对此,赵庆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说,学业水平考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智轻体”现象,并且它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明显提升是不争的事实。但她同时也发现,有些学生平时不锻炼,每次考前突击魔鬼训练以应对考试,这易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也易失去对体育的兴趣,无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能力,还会兼顾学生进步的幅度和平时参与锻炼的态度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学业水平考试,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
对此,王红燕介绍了自己学校的有益尝试。“近年来,张和祥小学与宁波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合作,利用大数据平台,探索学生运动过程数据采集和评估,实现了常态化数据监控,提升了训练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研究了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感觉统合能力、睡眠的影响。”
宁波镇海区张和祥小学对学生运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估。受访者供图
王宗平则认为,就义务教育的“中考”而言,目前语数外等所谓主科,主要是结果性评价,一考定终身。体育不同于其它科目,应该增加过程性评价,但也应该有个比例,过高的过程性评价比例则会弱化整个评价的权威性。茹秀英建议,过程性评价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建立学生健康考核卡,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评价,进入初中,以小学6年各学期的平均成绩为过程评价结果;中考可以计算小学到初中9年的平均值;高考可以计算小学到高中12年的平均结果。此外,她认为,不可否认的是,考试的分值是学科重要性的表征体现,因此体育中考和高考的分值相比语文、数学分值,还应有所提高。
无体育不教育,体育是育灵魂、育精神、育品质的,在当下“双减”的大背景下,体育承担起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体育教育更要入脑、入心、入灵魂。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体育教育行业专家学者,都需要在新课标的框架下,多思考、多探索“如何上好体育课”,只有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从中真正受益,从而健身心、强体魄,得到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