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买公益证书加学分 互联网竟成“公益造假”重灾区
志愿服务经历也能造假?
只要你需要,这些加盖公章、写有志愿者姓名、志愿者服务时长的公益证书,明码标价,都能在网上买到。证书还被分为官方版、精装版、普通版等多种类型。有的商品链接中还有“高级防伪,唯一证书编号”等字样。
公益证书明码标价
只需交纳220元“证书制作费”
据调查,一些学生出于拿证书加学分、申请奖学金、升学等目的,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购买公益证书。
在某购物网站,只需交纳220元的“证书制作费”,你就可以收到一份印有“志愿者荣誉证书”等字样的公益证书,上面清晰地写有姓名、服务时长等信息。
据报道,当记者收到卖家寄来的证书,该证书显示:感谢您参与“2020某某马拉松赛”志愿者服务工作,共计服务70小时,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特此证明并予感谢。
令人担忧的是,证书本身不是假的,而是“真”的。记者以某高校教师的身份联系上述马拉松赛组委会核实真伪,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需将志愿者荣誉证书拍照发送至组委会官方邮箱验证。几日后,该马拉松赛组委会回复邮件确认该志愿者证书由他们组委会所发。
由此可见,背后很有可能是一些“内部人”在取得盖有公章的空白证书后在网上出售。事实上,一些组织公益服务的机构只管批量印制证书,在公益服务活动结束后向志愿者发放时甚至不写名字,让志愿者自己补充填写,一些剩下没发放的证书也不会及时销毁。也许在一些管理者看来,这样的证书“含金量”不高、“没什么用”,但有些人看来是不可多得的“商机”。
互联网成“公益造假”重灾区
大学生是主要买家
当你在电商平台搜索“志愿者证书”“公益证书”等关键词时,瞬间会出现大量的“志愿服务证书”“荣誉证书”“感谢信”“爱心公益证书”等商品。
这些商品大多销售火爆。一件名为“专业定制证书内芯”的商品月销量突破1万、并有多达771条评论,在该商品展示页中,明确标有“不做假证”的字样。不仅如此,商家还配文称:“对学校评选评优,获取奖学金、考研加分、毕业后找工作等有巨大帮助,编号唯一可查。”该商品标价为120元,评论区有网友回复表示:“懂的都懂。”
公益证书造假的背后,是和证书相关的利益。现实中,购买公益证书的多数是大学生,而造假的证书,可以帮助他们加学分、评综测、申请奖学金,对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等也有好处。
毕业证、资格证、职称证
这些证书网上也能办?
毕业证、执业资格证、职称证……这些证书也能办?如果你相信了,那么就上当受骗了!据央视记者调查,对外宣称可以通过“特殊渠道”帮助客户轻松取得各地“正规”的职称证书的这些机构,其实都是假的。
首先,他们会寄给你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证书。每本证书都对应一个档案袋,里面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委托查询的回复函等材料一应俱全。尽管申报表格的内容都空着,留给证书使用者自己填,但上级审批部门的公章早已全部盖齐。其次,卖家会告诉你官网可查。当你查询时,确实是可查到的,这是啥原因呢?卖家会通过黑客手段把证书信息的查询链接“塞进”官方网站,如果官网难以侵入,就“山寨”一个仿冒的官网。种种费尽心思,只为给假证书制造一个“上网可查”的假象。
骗子这么费尽心机,只为能从你口袋里骗取钱财,只要你付款之后,卖家将火速撤离,绝不给你反应的时间。
江苏南通警方2017年就曾成功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的“特大仿冒国家机关网站制售假证案”。2000多枚伪造印章,光专案组民警清点归类,就花了一周时间。而涉及到后台人员的数据就有三万多,意思就是说有三万多人都是办、买假证的,而且这些证大部分都还流通在社会。
伪造印章最高可判三年
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刑法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可判处犯罪嫌疑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律师表示,定制证书的行为已涉嫌伪造相关单位印章罪。一经查实,这些商家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会受到相应处罚。部分希望“走捷径”的学生也会因造假获得的相应处分。
优秀的志愿者经历、公益履历的确可以为大学生赢得一定优势。但对于依靠伪造的公益或志愿服务证书取得加分的行为,必须予以谴责。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行为不仅与道德相违背,也会被法律所不容。
多家媒体评论表态
公益造假打的是“诚信”的脸
对于此事,多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表明态度:
光明网:《公益证书都是买来的?诚信教育必须抓紧了》
正因为失信的代价微不足道或遥遥无期,失信行为带来的“收益”显而易见,少数学生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选择这样一种不体面、不正当的证书交易。公益服务或许是“小事”,但“小事”就要作弊、就要造假,那么对他们来说,人生的“大事”是不是也要想方设法“走捷径”呢?为了一己之利,为了装扮履历而产生不珍惜信誉、不顾及规则的想法,是十分危险的。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买公益证书,人生岂能掺假?》
如果公益造假现象继续泛滥,无法被有效纠正和治理,将扭曲纯粹无私的公益精神,催生出浮躁功利的风气。对大学生来说,只有带着一颗纯粹的心,才能更好地投入公益活动之中。那些企图造假的学生,要悬崖勒马,纠正自己追名夺利的浮躁心态,坚守做人的诚信底线。
长城网:《买来的公益证书,假的终究是假的》
假的终究是假的,这种低劣的做法,不可能成为主流,也不可能长期使用。如果证书是假的,真相被审核者发现,也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在当前高校对学生诚信行为要求如此严格的当下,冒着巨大风险去买假证书,实在是划不来。
工人日报:《公益服务证书不该成为一种商品》
现实中,公益服务证书为何会成为一种商品?大力践行公益,并因此获得了一定加分和荣誉,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做公益的心,却通过购买证书、假装自己做过公益并因此获取利益。应该认识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才是获得公益服务证书的正确路径。假证书或许可以成为一时的“捷径”,但这样的事一旦被曝光,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诚信污点,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巩小龙 综合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央视财经、光明网、海报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