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9地市市委书记谈落实
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广东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省委、省政府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全省各地迅速行动响应,蹄疾步稳抓好落实。
1月28日提交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作为2019年全省十个方面工作之一。这一重要布局,引发代表委员高度关注。如何把握发展大势和重大机遇,真正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如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发展?如何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实现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者?南方日报邀请了参加会议的9个地市市委书记共同作答。
■珠三角核心区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推动产业、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深度一体化。
省人大代表、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建设珠西发展主引擎和大湾区西部发展极
“珠海要在‘一核一带一区’中发挥经济特区应有作用。”省人大代表、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指出,珠海是珠江西岸核心城市、沿海经济带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极点,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交汇点上,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加快“二次创业”,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发展的主引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发展极。
郭永航表示,珠海要“构建一个枢纽、建设一个平台、打造一个引擎、营造一个环境”。要构建以港珠澳大桥为龙头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一核”内外的联通水平和辐射能力。加快完善港珠澳大桥衔接路网建设;加快伶仃洋公铁通道规划建设,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加快珠海机场扩建,争取开通国际口岸。
要建设粤澳特别合作区。紧紧围绕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借鉴国际自由港经验,建设“一国两制”体制结合部、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主平台、大湾区澳珠增长极核心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
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瞄准以智能家电、机器人、高端芯片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聚焦芯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引进“瞪羚”创新龙头企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
要建设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全面提升城市活力和生活品质,推动建设功能布局高端齐备、公共服务优质便利、交通往来快捷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城市文化开放创新的青春之城和活力之都。
省人大代表、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抢抓机遇谋划推进三大平台建设
“江门要以新担当新作为把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省人大代表、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表示,江门将抢抓“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划推进三大平台建设。
林应武说,围绕“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江门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以功能区为引领,将江门市划分为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通过发挥各区域优势,差别化发展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当前,江门正谋划推进三大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粤澳合作新模式,依托银湖湾滨海地区积极与澳门共同谋划建设跨境合作实验区;围绕对接港珠澳大桥,加强与珠海协同协作,谋划在珠海西部和江门东南部、南部区域共同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与港澳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重大平台。
林应武还透露,目前,江门正谋划建设大广海湾LNG接收站项目,首期投资100亿元、年接收能力300万吨,远期投资600亿元、年接收能力达到1200万吨。
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是关键环节。林应武说,今年江门将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推动珠江肇、广佛江珠城际等项目规划建设,争取深茂铁路深江段年内动工,做好黄茅海通道前期工作。同时,加强机制“软联通”,推进与珠三角城市之间国土空间规划、审批服务、社会治理、法治环境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与港澳民生领域的深度合作。
■沿海经济带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建设,培育壮大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阳都市区,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
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拥抱”大湾区 建设发展极
“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汕头要紧密依靠大湾区,全面对接大湾区,紧紧融入大湾区。”1月28日,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在汕头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表示。
方利旭指出,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省域副中心城市,要主动在“融”字上下功夫,加强规则衔接,持续优化投资和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加强交通互联,着力构筑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汕头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大力提升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发展水平,在规则、发展、建设上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汕头正在全力推进建成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突出发展现代化临海产业。”方利旭说,汕头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超10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布局落地,培育发展一批产值超500亿元、超1000亿元产业集群。加快上海电气风电智能制造和近海浅水区5个风电项目建设,带动海上风电上下游产业发展,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方利旭表示,接下来汕头将着力补齐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进程、城市软实力“三大短板”,突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科教文卫中心、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壮大高端现代服务业“四个重点”,打造自由贸易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国家高新区、汕头江湾新区“四大平台”,奋力把“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落到实处,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把汕头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委书记石奇珠:把汕尾建成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省人大代表、汕尾市委书记石奇珠在汕尾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表示,汕尾市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奋力把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石奇珠介绍,汕尾将大力发展海岸经济。对接省重大产业布局和珠三角产业转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招商选资,串珠成链发展现代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蓝色崛起之路。
同时,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完善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交通架构。着力推动广汕高铁、天汕高速、珠东快速等陆路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高铁和高速公路延伸至海丰,推动汕尾至香港海上交通复航,打造陆海空统筹、立体并网、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
“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石奇珠说,汕尾将努力学习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先进经验和体制机制,加快建设高效便捷、管理规范、综合成本低的公平优质的营商环境,让汕尾成为企业、人才、客商向往之地。
石奇珠指出,要打好乡贤牌,大力实施千企回乡兴汕工程。目前,在港澳和珠三角的汕尾籍人士有200多万人,创办大小企业约3万家。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汕尾将大力实施千企回乡兴汕工程,制定具体政策,创造更好条件,为乡贤回乡投资兴业提供十足便利,推动乡贤把更多的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带回汕尾、造福家乡,助力汕尾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的靓丽明珠。
省人大代表、阳江市委书记焦兰生: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对阳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遇。”省人大代表、阳江市委书记焦兰生表示,阳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省委给阳江确立的发展定位,切实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阳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焦兰生指出,在宜居方面,要提升中心城区的能级和首位度,强化阳春、阳西、海陵三大市域副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在宜业方面,阳江将全力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和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引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
在宜游方面,推动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全民参与的幸福产业,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全域旅游强市跨越。
焦兰生还表示,阳江要开工建设广湛高铁阳江段,谋划赣深铁路向阳江延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北部湾城市群乃至大西南联结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学习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东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服务效率高、管理更规范、综合成本低的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高地。加大创新资源投入,通过委托研究、合作研究、对口协作等机制增加科技创新力量,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
省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国家和省赋予湛江前所未有的发展定位,给予鼎力支持,把湛江送上了发展快车道。”省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在湛江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视察广东时要求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串珠成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广东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要求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郑人豪指出,下一步,湛江要重点抓好“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力争把雷州半岛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先行区,打造国家级改革创新发展新平台,助力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湛江应有贡献。
郑人豪表示,“一通道”,就是积极参与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通过加快快速立体交通设施网络建设,打造对接海南自贸区(港)、联动北部湾、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连接“一带一路”以及国家大西南、大西北的重要出海口。
“一港区”,就是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区)。推动湛江港和东海岛纳入广东自贸区扩区的片区,强化湛江港与港澳地区的港口合作,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海南的对接合作、相向而行,坚持错位发展临港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等产业,共建琼州海峡半小时经济圈。
“一示范”,就是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认真做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现代化农海产业、军民融合“四篇文章”,把湛江打造成为创新临港重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验基地和展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窗口,成为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
省人大代表、茂名市委书记许志晖: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
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茂名如何主动融入?省人大代表、茂名市委书记许志晖在茂名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表示,茂名要做到“向海而兴,大抓产业,山海联动”。
许志晖指出,茂名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自由贸易区三大国家战略连接的几何中心位置,具备人力资源优势和海洋优势,近年来加快交通基础建设,按照省委部署,全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2019年是茂名建市60周年,未来60年茂名将向海而兴,树立陆海一体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山海联动。”许志晖说。
他表示,要把产业作为茂名立市之基、兴市之本,大力发展向海经济。重点发展五大产业,一是临港产业,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港口物流业发展,打造区域性港口枢纽和物流中心,形成华南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能源大通道;二是精细化工,依托石化产业基础,重点做好“化尾”文章,打造石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三是医药健康产业,推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四是滨海旅游康养,立足优质滨海资源,全力打造南海博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五是城市经济,高标准布局建设大型消费商圈。
■北部生态区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坚持生态优先,严控开发强度和产业准入门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全省绿色生态屏障。
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委书记丁红都: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与地缘优势
省人大代表、河源市委书记丁红都表示,河源正努力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排头兵,将充分发挥粤北山区的生态优势,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河源;充分发挥毗邻珠三角地区的地缘优势,打造产业兴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现代河源,构建生态、现代协同发展的新优势,实现在高水平保护下高质量和较快速度发展。
丁红都指出,河源将守好生态之“本”,切实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治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核心竞争优势。推进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作为生态河源建设的重要推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绿色发展,对接大湾区大市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医养等产业,推进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充分挖掘优美生态的经济社会价值。
“我们将打造现代之‘魂’。”丁红都说,河源要坚定不移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顺应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需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完善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体系,做大做强都市经济主体,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构建完善的市域交通体系,不断提升高速、高铁等交通网络的辐射水平,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产业园区为主平台,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延伸、企业转移,推动各县区形成1—2个特色支柱产业,推动县城提质扩容和中心镇适度扩容,增强城镇产业承载和服务能力。
省人大代表、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坚持把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
省人大代表、梅州市委书记陈敏指出,梅州将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助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换道超车”。
“要坚持把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陈敏说,梅州将以生态功能区为引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环境管控体系,强化以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管控为保障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确保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不断夯实生态基础,守好生态底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局、有机融合,努力创建享誉全国的生态高地。
在加大生态环境修复方面,梅州将持续实施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绿满梅州”绿化行动,加强森林抚育,改善林分林相,开展崩岗等水土流失治理、“牛肝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强损毁山体、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此外,陈敏表示,梅州将全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8%以上、力争达到100%。适度超前规划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争先的重要抓手,积极规划建设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和危废、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扩能或新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构建市委提出的“5311”绿色产业体系,依托生态优势,努力让文旅、体育、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加快培育大健康、大农业等产业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辛均庆 陈晓 梁涵 董有逸 陈芳庭 曹嫒嫒 王雅铄 汪棹桴 尚黎阳 姚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