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圆满闭幕 用思想推动未来教育
2019年11月11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圆满落幕。
本届论坛由国内研学教育机构世纪明德承办,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聚焦教育政策解读、教育信息化、研学旅行与实践教育等核心教育议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5000名教育工作者参与交流和讨论。整体论坛共分为两大板块,其中11月9日-10日为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主题论坛,11月11日为在清华附小、北京中学等地举行的分论坛。
大咖云集,打造中国教育思想交流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副部长、原国家总督学顾问张天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副部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周远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央民大附中总校长田琳,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主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芬兰萨翁林纳市副市长、芬兰萨翁林纳国际教育中心主任Markku Kankkunen,世纪明德董事长、总裁李岩,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执行主席、世纪明德董事、常务副总裁黎明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参与论坛交流。
在近20场的主题演讲中,各位名家深度阐释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探讨了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特性,还探索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已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利与弊,寻找有效方式应对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发展都至关重要。
对此,世纪明德董事长、总裁李岩认为,网游、手游等各类精神鸦片正不断侵占学生的时间和心灵,“我们必须努力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和互联网的纷扰中抢出来,让他们放下手机、远离电脑,和伙伴一起回归集体、融入自然。”
世纪明德董事长、总裁李岩
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也值得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认为,互联网创造了教育的“第三空间”,“互联网+教育”将对教育进行深度重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
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主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阐释了他对教育目标的看法:“培养能够为他人服务的人、能够改变社会的人、能够成就人类性格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主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强调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必须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
对此,著名战略问题专家、少将金一南在演讲中也鼓励教育工作者,要用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影响下一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著名战略问题专家、少将金一南
如何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论坛的焦点话题之一。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认为,教育不能一刀切,要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化教育,培养差异化人才。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表达了他的看法:“要让全社会都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艺术素养,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全局性、基础性的大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
民办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从自身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对民办教育的期望:“我最想说的是,民办教育,既要讲利益相生,更要讲仁义相生。要永远铭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叶翠微
思想交融,探讨中国基础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语文”概念逐渐兴起,成为日渐火热的教育话题。
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这一话题,知名主持人张泉灵提出,语文应该成为孩子的底层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能力,并且这个能力应该迁移到所有学科当中去。
知名主持人张泉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诗词大会》专家评委康震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每一本教材都是一个价值观的体系、一个知识的体系,也是一个民族传承其精神的重要体系,尤其是语文教材。康震强调:“学习语文,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知识点,更应该带领他们发掘源源不断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是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充实自己的灵魂,肩负起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责任的宝贵养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诗词大会》专家评委康震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如果说教材影响着教育的下限,那教师的能力则直接关乎教育的上限。因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强调,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育人质量,为此要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
具体应该提升哪些方面?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自我领导力”、“群体领导力”、“创新领导力”以及“社会领导力”。只有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这也需要强大的资源做保障。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认为,要抓住教育中最重要的理念、观念、模式、课程开发、世界胸襟、国际眼光等关键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提升和赋能。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
展望未来,共谋教育发展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因此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同时,论坛还着重探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表示,当下学校课程建设缺乏价值引领、体系构建以及课程整合能力,未来要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教育的课程能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重点分析了新高考改革。针对改革内容,王殿军提出,未来学校管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后勤服务、基础建设等一系列学校建设,都要进行智能化、信息化升级,要让数字管理成为一种常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面向未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晓燕认为,应该加强实践育人的建设和研究,“首先是实践育人的体系化,根据不同的省情、域情、校情和生情,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并将其落实在学校教育的日常课程中。”她还表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质量评估的科学化,实践育人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实践育人的规范化,以及安全性和品质化等,都是未来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教育难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晓燕
虽然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仍有诸多不足,但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也告诫大家不可妄自菲薄:“这几年我们能看到,也有很多欧美国家的教育人士来学习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习上海的教育。这说明我们现在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和其他国家是平等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提供自己的新的方案、新的经验、新的模式供世界参考,因此我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某种经验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
理念交融,为中国教育贡献群体智慧
事实上,除了众多教育专家和文化学者,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的另一大特点是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和各地方教育局长参与交流,本届论坛就有近5000名教育工作者参与现场交流和讨论。
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管理者,还是文化学者、一线教师,明德论坛汇聚了国内最专业也最具实践性的一批教育专家,大家交流探讨,共同为中国教育出谋划策,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学子的成长贡献更多群体智慧。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正力图融合各方智慧,共同推动中国教育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