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职业教育从业者,谈一谈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这几年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这让职业教育一改往日颓废不堪的面貌,以新的姿态立于世人面前。尤其是职教高考改革实施之后,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正在发生着转变,观念也在不断改善。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大批量学生放弃就业,改走升学,让很多中职学校转变育人目标。升学,仿佛成了唯一的教育目标。

  作为一名一线职教从业者,看到这种大幅度的转变,着实有些担心。我不断思索,我们国家提倡加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难道职业教育多培养一些本科生,研究生就算是高质量吗?

  我认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应该是金字塔尖似的尖端人才培养,而应该是高质量的普惠教育,即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找到自己能够适应的工作方向。当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职业能力的提升,那么整体上来说,我们才算是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而要实现每个人的成长,就需要一套完善的育人体系,一个能够实现按需教育的育人系统,一个能够实现校企深入合作的办学机制。

  

  目前职业教育的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中职和高职教育相对成熟,但本科教育稍显稚嫩。

  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相对发展时间比较长,已经渐渐形成了各自的人才培养体系,职教本科由于建设时间比较短,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合职业教育高端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和体系。

  问题二: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够清晰,尤其是实训方面缺乏系统性

  目前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的育人目标还是存在各自为政的状态,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中职、高职或者本科阶段会重复学习相关课程,而且实训项目没有关联性,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各个学校对专业的理解不同,导致同一个专业育人方向不同,因此将来学生升学后,面对高职或者本科阶段的专业,应具备的专业基础不一致。这就导致了资源重复和资源不均两种矛盾现实。

  这两个问题,在客观上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得到针对性的能力提升教育,并且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整个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缺乏互动、串联,形成不了整体,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堆没有穿线的珠子,散乱无序,需要找到那根线,把他们串联起来。

  

  我的建议:

  1.明确中职教育的专业定位——夯实基础。

  我们国家已经在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定位,即与普通高中同等重要。但是我这里要说的定位,则是中职教育的专业定位。所谓专业定位,其实就是指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到底应该教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过去强调就业的办学时期,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联系紧密,企业需要学生会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而且多数是学生马上就能上手的课程。但是现在学生的升学需求比较高,而且企业也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就不能很随意地开设相关课程了。

  我建议:明确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即夯实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加强基础类专业课程的开设,通用类课程的开设,为后续高等教育学习打基础。

  2.寻求串联职业教育各办学层次的那根线

  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之间的联系,需要一根纽带,这个纽带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技能证书,一个联合办学体系。目前社会上看到的基本是以下几个载体:

  第一,依靠企业这根“线”,这是目前见到最多的形式,一些企业通过同时与中职、高职甚至本科合作,通过企业这个载体实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但是这种模式一般都是伴随着高收费。

  

  第二,依靠“1+x”证书这根“线”。这是目前最新的串联模式。通过“1+X”证书的不同级别考证,将中职、高职和本科串联起来。中职负责初、中级证书考核,设置对应的专业教学要求;高职负责高级证书考核,设置对应的专业教学要求;而本科则负责技师证书考核,设置对应的教学要求,这样就可以清晰地串联起整个职业教育实训体系,而且前面所学的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和技能关系紧密,且不重复。但是问题是,一个专业分好几个证书项目,中职所考的初、中级证书项目,未必是高职阶段的高级证书项目。因此,还是需要教育部门在整体上把控一下,方便学生在择校时可以选择自己对口的证书项目。

  第三,依靠联合办学这根“线”。目前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例如3+2、3+3),是比较成熟的联合培养模式,中本贯通培养模式(3+4、3+2+2)则是最近两年推出来的新型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本意都是非常好的,各办学层次互相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多数还是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因此,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管理,尤其是加强高等院校在这类办学中的主导作用。

  3.从职业教育整体角度,丰富职业教育各班学层次的育人标准

  目前教育部发布了中职、高职的专业标准,但是现实情况是同样一个专业,育人目标不同,其人才培养方案差别还是很大的。在中职教育中,同样一个专业,可以分为升学班、3+2班、就业班,这三个方向显然育人目标是不同的。

  升学班根据职教高考制定培养目标,更强调文化课和升学专业课程的强化;3+2根据联办高职制定培养目标,更偏重于联办高职的要求;就业班则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因此面对不同需求的职业教育,还是应当根据办学需求设置各层次育人标准。

  

  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凡事喜欢做到极致,现在中职开始实施职教高考,升学成了主流选择。中职的应试教育是不是也就开始了?这是我的担心。

  中职教育面对的学生非常复杂,其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学习目标都不同,这一点与高中单纯的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相比,显得比较麻烦。

  根据目前各省中职学校教育情况,尤其是已经实施职教高考试点的广东、山东等地区来看,唯职教高考的现象并没有出现。就业班、中高职贯通班、订单班、冠名班等各类班型都依然存在,而且还都办得挺好。那这就说明,中职教育就目前而言,升学是主流选择,但不是全部选择。

  因此,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不能紧紧围绕升学来搞,还需要兼顾其他需求。

  我建议:对学生实施分层次、分功能的按需教育,家长根据自己孩子情况,选择适合的班型、学制,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有升学意愿,且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可以优选升学班。中职设置专门针对职教高考的升学班,通过设定分数分级录取,细分冲本班和大专班,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和目标学生的升学需求。

  有升学意愿,但是成绩一般者,设置中高职贯通培养班级,诸如3+2.3+3等,通过贯通培养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有就业需求的学生可以选择订单班或者冠名班。这类班级主要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强化就业创业教育,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通过以上班型设置,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类,每个层次每个需求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培养通道,这才能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职业教育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首先让校企合作进入深水区,校企之间实现高质量合作,这是发展的基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利益分配。学校不愿意出让既得利益,企业得不到后备人力资源支撑,那就只能进行浅层面的劳务输出。

  跟一些企业交流过,双方比较苦恼的就是合作的结合点和利益分配问题。在目前中职不能高收费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企业想真正培养专业人才,想要有回报只能从生均经费中获取,但是这是学校发展必要的资金,不会轻易出让。因此,很多合作就很难进入深水区。

  而且目前的校企合作基本都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处于附庸状态,双方并不是一个平等的状态,也就很难实现对等的合作,更别提想要让企业来串联整个办学层次之间的联系。

  因此,关于校企合作,我觉得订单班还是最好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各取所得利益,学校得到经费,企业得到想要的人才,实现双赢。

  

  以上就是我对职业教育的几点浅薄理解,希望同仁共同探讨,给予宝贵意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