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博士学位,才等于古代科举的第一关!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实比现代中国的义务教育和应试制度要苛刻得多。虽然现在很多人都抱怨应试制度的各种不完善,素质教育的缺失。但相对比科举制度,高考制度的那些所谓的弊端就又显得有些不够看了。简而言之,现代的高考选拔制度,应试教育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小到大受到教育,都能获得相应的改变机会。但科举并不然,在小农经济的社会格局里,能读上书的人,在人口比例中万分之一都不到,可一旦考取功名,那含金量也不是现代那些高端学位可比拟的。

  博士在目前的考级制度中,应该可以说是公认的最高学历标准。但在古代,博士的学位和意义,仅仅只能和科举制度第一关乡试之后的解元或者亚元相当。古代的学历制度难以和现代的学历制度进行等量的换算和对比,因为在古代获得功名即获得一切,现代的世界则是,拥有了知识文化和学历,还要通过孜孜不倦的印证和创造来实现价值。虽然古代状元颇有一步登天的意味,但状元在每一次的考试之中,也只能有一个,可想而知,偌大个华夏文明,只有一个状元,那般地位难以揣度。

  现在随着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的持续进步,最高学历也并不止步于博士,所谓学海无涯,总有人在文化科技多个领域坚持不断向前,于是现在还有着所谓的博士后。博士后是指在博士学位的基础上,持续在领域深耕,意义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博士。那这种地位还算是在学术圈内比较高的了,而在古代,这种学历地位就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第二关会士中的贡士,这就相当于在各省最优秀的那些个学子之中,汇聚一堂,从这里再进行一次选拔,来争取殿试的名额。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会试制度就是文化的一种持续开发。它并不止于获得某种虚名,而是把握本质地专研领域深层次内涵,这种精神是一样的。通过了乡试,就能有机会在省城获得官职,成为地方官员了,而通过了会试,那就代表已经可以成为朝廷的中层官员,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在现代,博士后往往都是科研领域的带头者,机构或者单位的领导,这些都是在一群优秀的人之中,脱颖而出,于是又凌驾在这群优秀的人之上,并且带领他们完成文化和科研使命。

  科举制度最后一关,那就是殿试了。作为科举意义的至高峰,殿试选出状元,榜眼,探花。毋庸置疑,这三人无论谁先后,都必然是未来的人中龙凤。殿试除了笔墨的考核,特色点更是在于皇帝的亲自监考。到了审核完毕笔试后,还有着类似现在HR面试一样的面对面考核,那就是皇帝问,你来答。通过综合评价,就会产生相应的排名和人选。那这个时候,殿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就已经可以说是成为皇帝左膀右臂的雏形了。科举制非常难,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都还不及万分之一,但一旦成功,便又一飞冲天。

  和科举不一样的是,现代更加看重能力的运用,才能获得相应的地位和权财,但古代科举,虽看似繁琐严谨,但在培养和磨练上,缺少了重要的过程。不过也不能否认,古代科举也让中华文化发挥过极致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