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云组会、云活动……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线上教育不停歇

  央广网上海3月7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张婷)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上海市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和错峰开学等要求,华东理工大学积极部署,通过线上课程安排,精心打造“云课堂”;通过线上师生互动,召开“云组会”;通过线上主题教育,开展“云活动”和“云读书”,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精心打造“云课堂”,在线授课不停学

  在研究生院的统筹协调下,各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在线“云课堂”,全校共开设研究生线上课程406门、授课教师406人,3月2日线上教学第一天,共有78门课程开讲,2229名研究生参与网上学习,有效保障了本学期春季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精心打造“云课堂”(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化工学院教师袁佩青本学期承担研究生“专业英语写作基础”课程教学。袁佩青有着录制MOOC课程的丰富经验,但为了本次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师生互动环节,因此在授课语言节奏的把握方面,袁佩青增加了很多切合实际的考虑。从最初的一次性录完,到后续分段录像剪辑,每一课的处理都逐渐积累经验,目前已经完成了8次课程的录制和上传任务。

  商学院教师杨剑侠本学期承担了专业课“行为经济学基础”。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课程效果,杨剑侠依托Zoom云会议系统和华东理工大学多层次信息化教学平台相配合,辅以课程邮箱、课程微信群和线上小实验,形成了“五重保障”的新模式,使研究生们能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课程的在线学习,积极与授课教师的互动。

  师生互动“云组会”,科研创新不停歇

  对于研究生而言,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是永恒的主题。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之下,广大研究生导师及其科研团队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召开“云组会”开展学术交流,指导研究生论文撰写。

  疫情期间,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催化研究室通过社交网络的“云组会”打破空间阻隔,为科研组的师生们搭建了一座学术沟通的桥梁。2月24日召开的组会上游智能和郑宇璁两位博士生详尽介绍了近期科研进展,之后师生共同讨论了Nature Chemical Biology、JACS等知名期刊上的最近刊发的科研进展。

  

  师生“云组会”交流讨论(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2月26日,张立新教授领衔的分子生物学科研团队开展了假期以来的第三次线上组会。谭高翼等16名师生共同参与组会讨论,本次组会围绕硕士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研一同学的文献综述展开。毕业班同学利用屏幕共享功能,介绍了课题背景、方法和创新性以及实验结果等内容,并展示了论文框架。老师从题目拟定、方法的严谨性、文章逻辑与重点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同学们就该课题中的难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两场组会课题不同、内容有异,但是有一个环节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科研交流之后,导师们都仔细地、逐一地了解了研究生同学们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大家分享自己对疫情防控的看法,多位研究生导师号召同学们要勇于承担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生的使命,这次疫情虽然没有亲自上战场,但是每个人都该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科研进展,结合自己的专业投身防疫科普,利用媒体普及知识,为大众答疑解惑,同时珍惜宝贵时光,做好科研,努力学习,毫不懈怠,用知识武装头脑,时刻准备投身科研、报效祖国。

  线上开展“云活动”,思想提升不停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方显责任。华东理工大学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建立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开线上组织生活、在线听讲座、举办线上战“疫”读书会等“云活动”全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引导。

  为了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月6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别成立了湖北籍研究生临时党支部,寒假返乡的资环学院党委副书记饶志雄和化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傅翠萍分别担任所在学院临时党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通过线上组织生活,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疫情、传播科学防控知识,动员全体同学做好防疫工作,讲述身边人的防疫故事、自己的防疫体会,帮助身在疫区的同学们走出心理阴霾,带领身边同学正确认识看待疫情,坚定打赢防控战的信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党员做好家人及周边亲友的防疫科普宣传和心理健康建设。

  

  “云活动”全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引导(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研究生科研诚信的教育是常抓不懈的主题。2月28日下午,学校组织研究生通过哔哩哔哩(bilibili)视频直播收看了中科院院士蒲慕明作的题为“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的学术道德宣讲。在疫情防控时期,这场特殊宣讲直播无疑成为科研工作有序开展的压舱石。许多研究生在收看后表示,科研不只是在探索未知,也是在修正“已知”,最关键的是要对“已知”提出适当质疑与有效检测,而科研诚信就是科研人员的“生命线”,必须向防范新冠病毒一样防范各种科研不端和学术作假,守住科学研究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