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洵、苏轼、苏辙”身上看苏氏成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古往今来人们始终都要谈论的一个话题。

  一份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与未来成就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古有孟母三迁教孟子,让孟子在良好的环境之下学习,终使得孟子成为一代伟人;有岳母刺字教岳飞精忠报国,终使得岳飞成就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有欧母画荻教欧阳修,在家境落魄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使其高中进士,成就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之名。

  而在宋代时期,同样有这样一个家庭,在前三代均没有人进入仕途的情况下,通过成功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一个著名的散文家(苏洵),两位在文学上和官场上都有出色做为的进士(苏轼和苏辙),更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位置,成功振兴了苏轼家族。

  本文主要通过这父子三人的一些成长经历谈谈著名的苏氏家学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以自身行为给孩子做榜样,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正是这一理念前半部分的阐释。

  晚年的苏序为了督促儿子们读书,自己也开始读书,先让自己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

  并且教导孩子读书的时候必须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读,而不是盲目看一遍。

  反观现在的家长,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如此这样?

  大人一下班、孩子一下学,整个家庭基本上就充斥着网络、视频、游戏,大人看,身体力行之下,有样学样小孩子也不甘落后跟着刷,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沉心静气去学习,去探索学问中的乐趣呢?

  而对小儿子苏洵的教育中,苏序则又是另一种方法。

  他明白也喜欢苏洵豪放不羁的性格,因此不愿意把这份性格给扭曲掉。

  尽管苏洵十八岁时考试不第,二十七岁时还一事无成,他也并不担心苏洵不学。

  相反正因此苏洵彻底告别了当时科举制度的枷锁,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最终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这样的意识、思想与做法,在现代家庭教育之中也是可以借鉴的,即遵循孩子的兴趣而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愿意学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2.有远见卓识,且审时度势;

  在过往人的思想之中,大多是遵循代代相传的传统。

  通俗点说就是我上一代是怎么做的,我这一代也怎么做。

  苏洵父亲对苏洵的教育在外人看来无疑是成功的,更是可圈可点的。

  但当苏洵面对下一代的苏轼与苏辙之时,他立刻明白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若想顺利及第,自己所得到的教育注定只是个教训。

  于是乎他立刻转变方向,考虑将两兄弟送到眉山城西寿昌院进行声律教学,同时教授两人如何学习文学知识。

  在之后,更是敏锐感觉到科举考试中将诗赋转变为联系实际的改革趋势,马上对儿子进行了相应的教育。

  正是他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现代教育背景之下,面对高考中的各项改革,面对自主招生、奥赛等各项及第捷径的终结,有的家长心烦意乱,有的家长则处变不惊,早就为孩子做好相应的打算,这就是差距。

  3.善于鼓励,引导孩子奋发上进;

  在苏轼那个年代,科举入仕虽可以激励士人竞相投身于举业,可终究科场如战场,对于不经事的少年学子,适时不断地加以激励,能够更好催促他们奋发向上。

  不管是苏洵还是苏轼都深谙此道。

  苏轼之名就是最大的提现,苏轼字子瞻,轼为名,本意是车箱前供人凭椅的横木;瞻则是望的意思。

  含义就是苏洵希望儿子从小就能够登高眺远,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日后功成名就。

  这是怎样的一种激励!寓教于名更是一种终身的家教!

  在之后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苏轼也继承了这一原则。

  苏轼对长子苏迈的诗才很是欣赏,曾作诗鼓励说: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短诗膝上成,聊以感怀祖。

  意为杜甫的儿子名宗武,大诗人曾在诗中夸誉儿子聪明好学,能继家法。

  苏轼在这自拟杜甫父子,对苏迈自然是很大的鼓舞。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倘若父母能够从烦躁、无耐心中稍稍分享出一丝丝的鼓励,在孩子看来,都是莫大的赞许,这会让他们有更强的动力。

  正如之前一个很有名的教育故事中说:老师问孩子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孩子们说像小船、像镰刀都得到了老师的赞许与鼓励,唯有一个孩子说像豆角却被老师纠正。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是被教育生生灭杀的,面对教育,我们或许应该有更多的思考。

  4.修身养性,面对得失时淡泊名利。

  读书科举、治国安邦是家庭教育的外在目的,家庭教育的内在目标则是修身养性,这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什么?

  是休养高尚的品德,比如孝敬、仁爱、诚信、清廉、刚直。

  也正因此,苏轼为官后一身正气,忠心为国,敢于直抒政见,不希合权贵,不随波逐流,以刚直闻名于朝,甚至差点丢掉性命,然初心始终不改。

  尽管苏家境优越,在苏母程夫人的教育中,并没有娇惯孩子这一条。

  相反,为了培养两兄弟吃苦耐劳的精神,苏母曾让二人有意思“日享三白”,即每天的饭菜都是一撮盐,一碟萝卜,一碗白饭。

  后来苏轼谪居岭南时,能津津有味吃粗粮做成的胡饼,流放海南时,也能够忍受没有粮米的生活,都是得益于此。

  这些是现代大多数家庭教育中都欠缺的。

  不能吃苦、没有自己的观点、孝敬仁爱缺失是更多现代孩子真实的写照。

  除此之外,在苏氏的家庭教育之中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在此不再一一陈述,只希望以上观点能够给各位带来思考。

  观点中欠缺或者表达有误的地方,也欢迎各位老师进行指正!

  参考资料:1.宋代眉山苏氏的家庭教育;2.三苏家庭教育的目标;3.从“三苏时代”看苏氏家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