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杂感
2022年第三十一期(总第608期)
得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一模”。这个词对于年轻朋友来说完全不陌生,但凡上过初三高三,有谁没被这个“一模”“二模”之类的折磨过呢。但是,对年长一些的朋友则就需要解释一下了。因为在他们上学那会儿,可没这么多的“花样”。
所谓“一模”,就是中高考之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一般而言,这种考试,都不是所在学校单独命题,而是由学校所在地区统一命题,在“一模”之后一般还会有“二模”。
奇葩的是,最近几年来,又出现一个所谓“零模”。啥叫“零模”?就是模拟模拟考试,为了准备“一模”,然后就来了“零模”。大概照这样下去,不刹车的话,将来还会有模拟模拟模拟考试,模拟模拟模拟模拟考试吧?简化起见,这些考试可以名之为“负一模”“负二模”……
那什么是“杂感”呢?就是随便谈谈,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未深入思考的。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您就别较真,一较真就输了。
一
两个半小时,如果是平常,一转眼就过去。如果是监考,那就不同了。手机不能看,书不能瞧,觉觉也不能睡,非但不能睡,还得盯着学生。穷极无聊,总得想点儿办法打发一下时间。
于是,我就仔细观察考场上的每一位学生,观察观察着,我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一个考场三十多个学生,绝大部分学生的握笔姿势不对。有的手指离笔尖实在太近了,简直要碰到笔尖了,写一笔挪动一下手腕,完全不符合距离笔尖一寸的姿势要求。也有食指弯曲得极为厉害的,仿佛为了牢牢地握住笔杆而使出了全身的气力,完全能感觉到长年不停写字带来的那种伤痛。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写字时,脸几乎就要贴在试卷上了。由此,再观察有多少戴眼镜的学生,数一数,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戴眼镜,从眼镜的厚度和眼睛的变形程度,能非常明显地判断出有些学生不但是近视,而且是高度近视。
看到这些,想到小时候听过的一首童谣来了:“南北大炕,书桌摆上,长年累月,罗锅朝上。”这是讽刺科举私塾带给人的伤害的童谣。但今天又如何呢?
大约握笔姿势是小事,近视也是小事,那么教育中什么是大事呢?如果我们把教育中的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是不是教育这件大事就自然而然地会变好了呢?
二
学生在考场上奋战,等学生在考场上奋战结束之后,就是老师在阅卷场上奋战了。
按照从前的惯例,一般“一模”之后总会休息调整一两天,这样让学生们能够有一个放松的时间,可以缓冲一下。老师也可以从容地阅卷,但是,这次学生不放假,照常上课,老师阅卷也要同时进行。
然后呢,一般语文试卷即使是“单评”(所有试题只评阅一次),也要两三天时间才能批改完,毕竟字数很多,需要逐一去看,再加上作文,批改起来就更不容易了。通常都是语文学科第一个开始考,第一个开始评,但是直到别的学科都已经评完试卷了,语文才最后一个完成试卷评阅。
这一次,因为是“一模”,非常重要的考试,所以需要“双评”(所有试题均由两位老师背对背评价,作文取平均值,而其他试题如果不是同一分数,还需要“三评”,确保公平公正)。然而,因为各种因素,阅卷时间只有区区一天半。
当天上午考完,下午阅卷,我晚上快九点钟才回到家,第二天早上八点开始,晚上我都十一点半才到家。筋疲力尽,回到家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六点爬起来接着要去上班。
回想起监考时看到的情形,很多学生也是疲惫不堪,他们的脸上没有少年应有的活力和激情,也没有要考试时的紧张和兴奋,更多是成人常见的漠然。原来,不仅仅是学生累,老师也非常累。
这让我耳畔响起一首老歌:“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这样的疯狂地“卷”起来,到底是为了谁呢?这样疯狂地“卷”起来,真的一定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吗?打破脑瓜仁儿我也没想清楚。
三
考完了试,也批完了卷子。接下来就是讲评了。
老师关心成绩,学生更关心成绩。更多人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具体的试题乃至评分标准上,某个题的答案是什么,某个题为什么会被扣分。
然后呢,可能接下来就是各区的模拟试卷雪片一样地飞来了。距离中考还有五十多天,做完了“一模”题,做“二模”题,学生在题海里“遨游”,可等到快要出水,快要面临中考的时候,依然心里惴惴的,没有把握,缺乏底气,不知道哪个会了,哪个不会,对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达到了什么状态缺乏基本的衡量。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来我们是出发得太久,以致于忘了初心。为了让学生找回初心,我没有一开始就讲卷子,而是讲讲如何看待“一模”试卷。
怎么看待“一模”试卷呢?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瞻前顾后,瞻前就是要站在一模试卷基础上看这个试卷和前一年乃至前若干年的中考真题,有什么样的继承和发展。顾后就是要由此进一步推测未来将要面对的中考可能会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唯有如此,才能把精力用在正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才真正见效。
五年前,我就写了文章谈“一模”前后该如何复习更高效。《讲真!你知道“一模”前后怎么复习最高效吗?》(点击前面书名号中的链接即可查看该文)直到到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个基本观点,我在带学生复习过程中也是这么实践的,而且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不过,我依然时时充满很强的无力感,因为我能影响的学生和老师毕竟太有限了啊。
在很多人看来,“分数就是硬道理”,我不反对这话。但是英雄可以不问出处,分数总要问问来路吧。毕竟,那依靠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粗放型的备考模式注定无法持续,对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带广告】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新书《减法教育》,写给减负时代焦虑的家长们的一本书。本书是我公众号的文章精选。想了解关于本书的更多内容,您可以在公众号中搜关键词“减法教育”。建议您在当当、京东的自营或者中信出版社的官方旗舰店购买,以免买到盗版书籍,给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