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70年

  2020年就要到了。

  这对于即将满30岁的90后来说,或许是“恐慌”的一年。他们会面对千禧宝宝投来的关爱目光,成为众人眼中不想长大的“老年人”。

  对于学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一年也会有特别的意义。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当年人口出生率12.95‰,成为近15年最高。到2020年,这批曾为母婴行业带来巨大红利的新生儿,终于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

  学前教育又将遭遇新一轮冲击。

  供给侧:幼儿园数70年增长147倍,安全与质量更受关注

  1950年,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中国开始进行学前教育建设。在这一年,全国共有1799所幼儿园,14万名在园学生,幼儿园毛入园率仅为0.4%。到了2018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增长147倍,达到26.7万所,有4656.4万名在园学生,增长331倍,毛入园率从0.4%增加到81.7%。

  回顾中国幼儿园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1995年,企事业单位改革开始推进,企业办园减少,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建设,解决教育资源缺口。这一年,可以称为民办园元年,随后中国幼儿教育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快速地发展,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开始施行,使社会力量办学步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

  2010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扶持“普惠”幼儿园的发展,此时已成为市场主导的民办园,面临“转向普惠”和“维持盈利”的选择。

  一、1995-2010:民办园逐渐成为幼教市场主流

  1978年,原国家教委恢复了幼儿教育处,次年,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987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学前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逐渐成型。这一阶段,幼儿园数量和入园人数呈波浪式增长。

  到1994年,全国幼儿园共17.5万所,入园率达到41%。

  1995年是中国幼儿园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让幼儿园办园体制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大批企业办幼儿园停办。

  所以,1995-2001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下降,从41%降至最低点35.9%,在园儿童数则锐减689万人,其中2000-2001年下降最多,减少了222万。《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到,2001年的幼儿园数量由于入园人数骤降,比上年减少6.41万所。

  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99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首次出现民办幼儿园数量这一数据,此后,民办园数量呈现逐年持续增加的趋势。即使是在幼儿园数量骤降的2001年,社会力量办(民办)幼儿园的数量也依然增加了209所。

  1995年9月,原国家教委等七部门颁布了《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幼儿教育逐步走向社会化”。

  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进一步给了民办幼儿园法律上的合法名分。

  2004年,民办园数量首次超过了公办园数量。

  2018年,民办园数量占比达68.57%。

  虽然民办园数量快速增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办园仍是家长的首选。

  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在2007年已经占到幼儿园总数的60.1%,但在园学生数占比仅有36.99%。

  此时的民办园,规模较小。考虑到公立教育的消费惯性,民办教育的存在主要是调节“公办园容纳人数有限、入园难”的现实问题。

  2012年,民办幼儿园的在园人数占比首次超过公办幼儿园,此后逐年提高,2018年这一数据达到了56.69%。

  如今,民办幼儿园不再仅仅是公办园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家庭对高品质教育有需求,也促使一些民办园向高端化、国际化持续迈进。

  二、2010年至今:政府主导,学前教育走向“普惠”

  “入园难”、“入园贵”在2005年成为了一个社会话题,一直被热议到2010年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民生问题。

  这样的背景下,政策也由此转向,学前教育开始向“普惠”发展,提高毛入园率、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成为核心目标。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开启了中国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探索历程。

  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

  这是教育部门首次明确提出“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80%”这一目标。

  2010年开始,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儿童数都有了快速增长,普惠性幼儿园的占比也在近两年得到快速提升。

  2018年,全国共有普惠性幼儿园18.29万所,比上年增长11.14%,占全国幼儿园的比重为68.57%。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402.23万人,比上年增长4.72%,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重为73.07%。

  2010-2018年,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儿童数均保持着快速增长,民办园的普惠化,解决了很多家庭在学前教育花费大的问题。

  不过,民办园普惠后学费大幅度的降低,让普惠园生源陡增。以某北京民办园举例,原30人的满班容量,在教室未扩容的情况下,新学期已满40人。

  针对此,国家随即出台相应幼儿园硬件配套政策。但我们必须看到,短期内师资短缺、经费不足依然是民办园面临的问题,而与之相应的,家长关注的学童安全和教育质量也成为普惠后新的挑战。

  相信下一步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解决幼教机构的依法规范办园和具体的管理问题。

  消费侧:从价格敏感到品质敏感,消费需求多元化

  2010年以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学前教育的消费需求正在进行分层:一端,普惠园解决了“学费负担重”,成为很多对价格敏感的家庭的选择;一端,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显示,“当公立教育系统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会转而到私人教育市场上寻求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当免费政策实施之后,公立学校更加偏向于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导致一些家庭对教育的差异化需求无法在公立教育系统内部得到满足。”可见,高收入群体对于能够提供更优质、更丰富教育产品的民办园,有着日渐强烈的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第一批“国际幼儿园”、“双语幼儿园”出现在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国际交流较多的大城市,到今天“双语园”、“高端园”的概念开始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发展20余年后,已经出现了大批面向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类型和特色教育服务的中高端幼儿园。

  虽然,政策鼓励公办园、普惠园的发展,挤压了营利性民办园的生存空间,但从消费角度来说,这一举措也给营利性幼儿园提出了更高的办园要求,给了真正优质的民间办园资本发展的机会。

  家庭收入的增长和教育消费观念升级,是优质营利园发展壮大的基础。

  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并保持每年约8%的增幅,到2018年,达到3.9万元。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近6.8万元。

  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形成了消费“梯度”。反映在学前教育上,幼儿园不再仅仅承担“托管”的责任,而是被视为终身教育的起点。

  根据《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在学龄前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39%。中国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也让30%的家庭愿意支付超出消费能力的学费。

  市场也为家长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经统计,2019年这一区域内的幼儿园平均学费为1018元/月,最高18850元/月,最低600元/月,非普惠民办幼儿园的平均学费则在3306元/月。不同类型和收费的幼儿园,也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

  以北京为例,2015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显示,北京平均年收入为25.6万元的群体(约占北京人口数55.4%),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其他群体的近3倍。

  由此可见,他们更注重子女的教育,也会更多地为孩子安排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孩子的未来有更多期待。在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消费上有更高的消费欲望,消费观念上也更加“品质敏感”,在选择学前教育产品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质量、师资及环境等都会纳入考量,甚至会追求个性化的教育体验,对于“小而美”或者具有差异化的教育产品更有兴趣。

  当普惠性幼儿园覆盖了80%的幼儿园市场,能够提供更高教学质量、更好园所环境的中高端园占比相应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有条件选择高质量教育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与市场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怎样调和,也是需要思考的话题。

  智库分析学前教育发展预测从80年代公办、集体办、国有企业办园为主导,到以市场为主导的民办学前教育异军突起, 30年间学前教育经历了两个较大的政策变更周期。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到2018年后一再强调“普惠”“公办”,政策导向性非常明确。目前来看,不分地域、不分消费者群体的限价及补贴政策,较难平衡多元的消费能力及需求。受影响最大的民办普惠幼儿园,如无颗粒度更细的管理及差异化补贴办法出台,将与公办园进一步拉开差距。若未来民办资金退出学前教育领域,用于补贴的财政压力持续增大,在师资培训、教学研发、技术应用上无法倾斜资源,长期持续将对整体学前教育供给的质量产生影响。营利性学前教育的空间营利性幼儿园作为单体园存在,只要提供与其周边消费能力匹配的产品,一般可以收到合理回报。对营利性幼儿园而言,办学场地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资源,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快速增长和扩张。而且幼儿园办学地域性很强,在不同的区域,同样的准备条件也会遭遇牌照拿不到的现实问题,因此,实现全国规模化可能性不大。营利性学前教育,作为非营利性学期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建议专注于线下园所的精细化、差异化教育运营,打造自身教育品牌。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多维度影响民促法修订案等各项政策发布或实施之后,更多的学前教育从业者把目光放在了第三方服务上,而“互联网+”成为共同探索的一个命题。“壹点壹滴”、“联帮在线”等都是在这个领域所做的尝试。包括威创股份入资的“幼师口袋“,在今年九月推出的“教赋联盟“幼儿园运营管理平台,都是希望在幼儿园第三方服务的维度上做出创新,成为整合幼儿园全产业资源、提升管理和教学效率的服务提供者。在师训、教学、管理等各个维度,技术所被需要的层级不尽相同,如何找到打开“高频”应用的切入点,将是草莽英雄们实现从“0”到“1”,坐稳江湖地位的关键。

  数据来源:

  1978-2018年中国教育年鉴

  1998-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朝阳区幼儿入园登记服务平台 http://yery.bjchyedu.cn/

  参考资料:

  魏易.《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现状》

  上海研究院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上广社会中间阶层调查报告》

  高丙成.《数说学前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

  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