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真的能够成就在线教育吗?监督小孩容易,管控自己就难了

  国内疫情好转,国内复工的人暂时松了一口气。但随着国外疫情愈演愈烈,大家从对自家孩子学习的关注上,渐渐转移到了对国外留学生的担心。

  其实有那么好几天,我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索性不如转移注意力,写写有关学习的事情,留学生群体的现状,引发了我不少关于英语学习和选择的思考。

  一,现在学英语还像以前那样有意义吗?

  千禧年后我还在上大学,尽管那时我很懵懂,但起码知道外企是个很高大上的就业所在,一如后来热播的《杜拉拉升职记》里描绘的那样,外表光鲜亮丽,出入高档场所,薪资福利以及升职空间,都很有吸引力。那时外资企业入驻国内不久,需要大量优秀的本地人才,来帮助他们尽早在中国落地生根。于是,比我大十岁左右的70后们,赶上了这波幸运行情。

  那时,我的同学们都疯狂的背单词,努力过四六级。

  “专业课不说,英语一定要好”,这是我大一大二时,高年级的男生们宣扬的理论。

  外企在中国高速发展十余年间,我们确实是有明确的学英语需求的。那时走在上海的繁华街道上,两边林立各种价格不菲的外教语言机构,以至于我时常有种,世界本就应该如此的感觉:我们每个人本该说好英语,世界本该这样要求国人。

  结论最后变成,如果想要过得好,一定要优秀,至少,得会一门外语吧。

  直到2010年左右,我工作好几年之后,关于知名外企迁出中国的消息不绝于耳,我认识的外企人员也频繁跳槽,他们对于外企的评价,远没有杜拉拉经历的那么阳光。

  那么问题来了,高考还要考英语,考研究生的重头戏还是英语。国人依然得为了英语,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

  归根到底,无论经济形势怎么样,世界还是一体的。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许不一定和外国人直接打交道,但是不可能一辈子没有读取国外信息的机会。即便像我这样写文章的人,为了甄别一个国外消息的真假,也需要尽力在国外的报道中,找到支持我论证的原版信息。

  二,绝大多数人最初的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学第二外语中诞生

  学英语可以说是很多人成长中,最早涉及到理论结合实际的一个实践机会,因为学英语涉及到人类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质:学说话。

  人从出生,到开始牙牙学语,母语的学习不需要什么理论,只是下意识的将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哪怕不知这个声音代表什么含义,模仿就是了。

  婴儿在第一次说出“妈妈”之前,有没有模仿意识呢?一定有。但他不是突然会发出mama这样的声音的,在第一次叫妈妈之前,他已经听了无数次“妈妈”这样的发音了。等他突然有天想说话了,开口的,肯定是自己最熟悉的发音。这就是所谓的母语式无意识学习法。

  那么,人在长大之后,还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再学一门外语吗?完全可以!

  但有个地方需要注意,我们不可能再次像小时候那样,进入完全的无意识学习状态,一定还是受意识的影响的,尤其是我们母语思维的影响。如果在涉猎实践不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学到一口中式英文不能自拔。

  意识的影响分好坏,作用也不绝对,看每个人的头脑,或者说成熟度。道理就跟商学院的学生一样,学很多经济理论,有的人就会灵活应用,广交人脉,合理配置资源运作,很快赚不少钱;有的人仅仅就是会背书,混个毕业,出去卖卖保险等等。

  知识本身不分好坏,也不是说一本就一定比二本强多少,而在于,你有多强的实际使用意愿。

  意愿,也就是长久愿景,是除了资源之外,造成我们人和人差别巨大的原因。

  三,成人课程的学习效果为何不如少儿?

  做教育培训的公司,同样是做产品,成人课程的效果,很多时候不及少儿课程,效果和口碑都差。

  为什么呢?明明是同一家公司,同样的产品研发和师资,大人又是“天然”比孩子成熟自律,怎么会这样呢?

  真相不得不服:大部分成人,没有自己的孩子学习意愿强烈。

  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为人父母的天天监督孩子可以,要是自己也被监督,那可就不干了,而且理由还多的是。这也是很多教育机构,监课班主任很无语的地方。

  对于这类成人学生,督促是无用且无解的,因为有很多理由,各种生活不易,工作不易,各种忙碌没办法。你还没有办法去辩驳;反倒是小孩,无条件服从,什么都不去想,反倒学习效果好。

  比如当下疫情,很多家庭都会受影响,但是真的就到了静不下心来的地步了吗?也不见得,其实只要衣食住行能够维持,在外界无力操心的情况下,定定心心的学门课程,时间和精力还是有的。

  别光盯着孩子上在线课,觉得孩子遭学习的罪理所当然,自己只要发挥天然的权利欲就可以了,这种权利欲还被进一步美化为负责的父爱母爱。

  其实这些都是错觉。

  家长应该主动把自身变得越来越好,使得孩子因羡慕而产生变好的愿望,进而孩子会采取主动,哪怕仅仅是表面的模仿也是好的。

  正确的选择总是更难实施,所以才更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