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是花钱租留学生,而是内容的国际化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兼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在一段视频中表示:我们国家给非洲定的奖学金标准很低,一个人一年也就10万块钱!小编想问:他们是来求学,还是求财?

  一、非洲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6月,中国手机网友超过8.16亿,其中7成网友月收入不到5000,月收入超过8000的只有13%,换句话说,一名非洲留学的奖学金超过了我们国内87%的网友。小编疑惑:莫非那些有钱人真的不上网,都是秘书给传达消息?这是个副本问题,暂时不讨论。

  非洲是什么样子,小编不知道,但是据BBC曾经的报道:全球学校排名榜中,亚洲居前,非洲垫底。在2003年,在中国的非洲留学生只有2000人左右,但是到2015年,则已经增长到近5万人,增长近26倍,增速最快。

  2017年,清华大学宣布,“留学生本科招生,全面取消笔试,无需参加考试,只要提交申请材料、面试,然后等待审核通过即可”,这一年,清华大学用这种“无需考试”的方式招收了300名留学生。

  教育部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刘京辉在《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上的留学生相关会议上的发言,提到了:吸引留学生“脑子里还是要有数量”,“只谈质量属于头脑发热”,“不宜制定统一的留学生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就能理解清华大学取消考试以招收更多留学生的初衷了。

  二、教育不是送钱送文凭

  中国有一句古话“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是有钱之后,鬼神都会主动来打工。有了这些钱,我们购买美债,发展基建,做海外投资。但是,有些事情跟时间有关,跟金钱的关系不大,比如教育。我们给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甚至提供“学伴”和更宽松的考试条件,真的是为了他们成才成长吗?

  如果,真的是为了这些不远万里来求学的留学生着想,最好的方法是提高要求,配备最好的老师,而不是降低门槛,自降身价,否则就真的成了“卖文凭”的机构了。自己倒贴巨额奖学金,还送名牌大学学历,到底图什么呢?

  以非洲为例,截至2018年底,我国在非洲设立的各类企业超过了3700家,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60亿美元。2018年中非贸易额同比增20%,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三、教育内容的国际化才是真正的目标

  从2000年开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财政。自2006年以来,中国设立了奖学金目标,以帮助非洲学生来中国学习。在2015年的最新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18年为非洲学生提供3万份奖学金。3万份奖学金,是不是就意味着3万留学生呢?

  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教育资源成为“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贸易增长带来的财富,以奖学金的形式“返还”给非洲留学生。我们有时候只看到某个棋子落地,却没有足够的视野看清整个棋局。所以,留学生的奖学金,跟我们国内的学生并没有太大关系,它是贸易的一部分。

  最后,小编希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是花钱“租”留学生,而是内容的国际化。凭借教育内容本身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青年学子,才是真正的教育强国!

  不知你对此有何评价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