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王旭东、周国平、郝景芳… 38 位文艺科技大咖求解科技与艺术融合
" 在我小时候,也有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又爱上了话剧。渐渐地,我发现了在科学之外,另一种抵达真理、表达情感并最终实现美的方式,那就是艺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可以为人类带来什么?这是当年的我曾经思考过的问题。" 开幕式上,腾讯集团副总裁兼腾讯影业 CEO 程武表示。
科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当科学遇上艺术将擦出怎样的火花?艺术在科学的融合下又将带来哪些创新?伴随着当下科技的迅速发展,这样的问题愈发引发关注。
11 月 9 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国际知名艺术家徐冰、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科幻作家郝景芳等 38 位来自文化艺术与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在第四届腾云峰会现场,共同探讨艺术和科技交融。在他们看来,如何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跨界融合,将成为未来时代发展的重要课题。
" 科技本身是没有善恶的,科技的向善归根还是人的向善 "
现场,程武说起自己最近抽空追了部剧《切尔诺贝利》,这部讲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美剧,让他深有感触。
" 由于人类的傲慢、自私和无知,原本伟大的科技创造变成了人类自我毁灭的武器。但人类又是幸运的,当危难时刻降临,总有美好的人挺身而出,展现出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程武分享到。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看到了科技带给我们物质生活、娱乐方式乃至精神领域的巨大进步,但科技的另一面究竟是怎样的,当人类不能正确恰当的运用科技又将带来怎样的结局,也成为专家学者担忧的问题。于是,当 " 科技如何向善 " 的问题被抛出时,探讨随之而来。
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看来,科学本身不存在善与恶,当人把科学转换成技术、转换成人类生活所需为人服务时,善和恶才可能产生。" 我们要谈‘科技向善’,事实上应该谈人怎么向善,当人的善大于恶时,我相信科技一定会向善。当人的恶超过善时,科技一定是向恶的,或者它的主流方向是向恶。科技的向善主要还是人的向善。"
专注哲学领域的周国平则从更加详细的四个层面给出了他对 " 科技向善 " 的理解。
" 科技向善有四个层面,第一是功用层面,即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各领域带来进步和便利,对人类文化的保护作用。第二是社会层面,即公平正义,科技普惠,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的兼顾。第三是伦理层面,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如何去尊重最基本的人性价值和人类伦理价值,要从伦理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的边界问题。第四就是精神层面,即对精神价值的尊重。科技能否让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好的发展。" 周国平解释到。
周国平提出,科学本身是中性的、没有善恶之分。技术是对科学的运用,但技术本身是有善恶的。科学是大自然的知识,技术就是用这种知识来改变事物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对于周国平的担忧,从事科研近 35 年、腾讯科学家张正友则笑称自己是 " 非常乐观的技术主义者 ",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经历过多次技术革命,但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他相信人类有足够智慧解决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同时社会、政府需要有政策和伦理规范,企业也要从社会价值、人类价值角度选择,负起责任来。
" 艺术作品如果只有科技,科技艺术就会马上成为旧艺术 "
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同时,文化艺术也在和科技碰撞出更多的创新力和可能性。
数字故宫、VR 小程序、故宫游戏等,从表情包、漫画、音乐、小游戏到再到数字化、云化、AI 化,文化产业正在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互动体验式娱乐,激活产业链条,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对此,王旭东表示,数字时代需要树立共享的理念,要利用数字技术把保护成果、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要让文物尽快地数字化,建立起实现共享的数据库平台、传播平台。" 数字时代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共享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公益性质,初期投入有一些要投入需要收到,但到一定时候希望就是免费的。"
不过,面对科技和艺术,国际知名艺术家徐冰则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当下艺术与科技成为特别流行的词,但艺术在今天到底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人类越来越不清楚。过去人类对于艺术是清楚的,但到了今天艺术到底是什么变得非常不清楚。
徐冰举例到,他曾看过一些科技科技艺术展,往往是只有科技而没有艺术,缺乏艺术的思想波动。" 艺术作品里面如果只有科技,艺术家不能够提供很强有力的艺术概念,科技艺术马上就会成为旧艺术,因为总有新的科技出现。"
徐冰认为,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对艺术家,而是对所有人都有挑战。当下徐冰认为数字科技带来的未来世界,会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手机配合,随时演双簧发布给世界,那发布给世界的是真实的你还是另外一个你?或者是假的你,我们其实越来越没法判断。"
徐冰坦言,作为艺术家,他其实并不关注科技技术本身。" 我关注的是这个科技技术给我们的生活方式、给人类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从中提取出一种创作能量,更多的支撑我们创作的思维、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