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排名上升222位!今年,广州大学迎来合并组建20周年!
悠悠岭南,苍苍云山;风物变迁,教泽传承。今年,广州大学迎来合并组建20周年。二十载栉风沐雨,二十载薪火相传,合并组建以来,广州大学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培养出30多万名英才俊彦,进入全国百强高校之列。在与广州这座城市共长共荣、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广州大学实现了办学发展的历史性跨越。11月19日,《广州日报》推出专题报道:《广州大学迎来合并组建20周年 扎根南粤 砥砺前行 奋力创建一流创新型大学》。
薪火相传 崛起小谷围岛
2000年,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我国高等教育迎来大变革。200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大学、广州教育学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广州大学。
合并组建的广州大学很年轻,其办学历史却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世纪。1927年,广东台山籍教育家、经济学家陈炳权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发起组建了广州大学。1944年,广州大学师生为抗日捐献战斗机。上世纪50-90年代,广州教育学院等五校相继设立,为新广州大学合并组建奠定了发展之基。
2005年,合并后的广州大学主体迁入大学城。2006年,广州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6年,广州大学全面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学发展驶入快车道。
根据上海软科、U.S.News等机构的最新发布,广州大学综合办学实力进入软科中国内地高校百强,居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70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60位。
"广州大学是一所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大学,更是一所年轻的大学。"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表示,合并组建以来的20年,广州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和省、市高水平大学建设历史机遇,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奋力创建一流创新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各方面提升显著,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了恐怖片质的飞跃。
育人为本 数载桃李芬芳
大学之大,在于育人。广州大学大力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合并组建至今,已向各行各业输送逾3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已是社会中坚、科技拓路人、行业骨干、学术英才。
校友,著名小说家、剧作家陈残云,创作了抗战诗集《铁蹄下的歌手》、电影剧本《羊城暗哨》、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等作品。校友、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从上世纪50年代起投身文物考古工作,主持了南越文王墓等重要遗址的发掘。校友、1987届工民建专业毕业生、"中国房地产30年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奖"获得者、奥园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郭梓文,近年来,带领奥园集团累计捐出人民币3.9亿元用于慈善公益事业。校友、2015届毕业生王浩兵,创立国内首个"智慧托管"连锁品牌"五六点教育",勇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项国赛金奖,已在全国开设近四百家连锁分校,成长为线上教育行业的一支新秀。校友、2018届毕业生刘楠鑫,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毕业后公益基金"发起人,探索"中国留守儿童精准关爱体系"解决方案,获评"广东好人",广东向上向善好青年,进入福布斯中国2020年度30岁以下精英榜。……
合并组建以来,广州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一流专业+金课"建设为牵引,以学年礼为抓手,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经典阅读推广中心、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大学生语言能力教学中心、学生劳动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的建设,撬动"三全育人"新格局,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现在,广州大学已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国际联合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获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持续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创新驱动 聚人才促发展
在不久前的广州大学天文系成立大会上,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首任系主任樊军辉教授回忆起天文学科在广大的发展历程:1993年,樊军辉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博士毕业,1994年他在广州师范学院建立天体物理中心,当时整个中心只有他一个人。2000年,广州大学合并组建,天体物理中心迎来大发展,天文学科聚焦国家天文学发展需求,紧跟国际天文学发展态势,参与了平方公里阵、中国空间站光学巡天望远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先后取得了广东省重点学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等建设成果。
合并组建以来,广州大学专任教师人数从当初1131人发展到2038人。他们中,有中国工程减震控制体系的开创者周福霖院士、研发设计"AI-MATHS"人工智能系统的张景中院士、利用"奇异波"理论开展南海洋流运动、大气流动对极端现象形成的机理研究的郭柏灵院士,"中国防火墙之父"方滨兴院士,燃料电池电催化和催化剂层/MEA设计的顶尖专家叶思宇院士等,以及长江学者、杰青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在广大高水平师资手中,诞生了一批批令人瞩目的成果。学校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分别进入ESI全球前5‰;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8个学科上榜,入选数位居全国第51位。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73项,获批经费5796.2万元,近三年连续进入全国前30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获得立项 986项,获批经费超4.7亿元,近三年位居全国前80位。近四年,连续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共13项 。
聚焦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广州大学全面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能""信息+智能"创新枢纽。在减震抗震、机械振动、智慧交通等领域,组建了以周福霖院士、徐建院士、杜彦良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在计算科学、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电子与通信工程等领域分别组建了以张景中院士、方滨兴院士、郑志明院士、段宝岩院士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围绕计算科技、网络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搜索与安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先后在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与鹏城国家实验室开展系列深度合作,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20项目《面向区块链关键机制的安全分析与增强技术》等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专项。
造福社会 服务民生福祉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应用了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团队实施的多灾害背景下的隔减震技术,将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从抗7度提升至抗9度,为世界首创。多年来,周院士和他的团队成员为近海交通工程、超高层建筑、人工岛礁、核电站、高铁、桥梁等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隔震减震保驾护航,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等历史文物的隔震保护中,共计赢得11项"中华之最"。在四川雅安7.0级强震后,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因采用了周院士团队的隔震技术,成为地震后当地唯一正常运转的救护中心,被誉为"楼坚强",为抢救伤员、救治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福霖院士
港珠澳大桥
为国家贡献"广大智慧",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广大支撑",合并组建以来,广州大学深度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先后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广州无线电集团等近百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被列为在穗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单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2004年以来,广州大学获得横向项目6381个,合同经费达9.5亿元。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国际重大展会等得到充分应用。2016年以来,连续4年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2017年发明专利"定向纤维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制备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学校国家专利奖零的突破。
广州塔
今年9月,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等6个"信息+智能"类科研团队和5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驻广大与广州开发区共建的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服务广州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更加突出。广大还与中山市人民医院共建生命医学联合研究院,探索医工结合的"新医科"发展模式;与清远高新区管委会等三方合作共建清远广大协同创新研究院,重点围绕新材料、环境、化学、生命与健康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
融通中外 留住文化之根
从图书馆"经典百书"专柜到诵读角,从古籍书库到粤剧社,在广州大学,文化的浸润无处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广大品牌。广大教授、岭南建筑专家汤国华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流砥柱",主持修缮了孙中山大元帅府、广州沙面海关红楼、香港景贤里等一大批重要古迹,在为古建筑延续生命的同时,也为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之根。
开放交流、守正创新。合并组建以来,依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广州大学的"朋友圈"逐步扩大,先后与 3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2018年,广州大学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现有联盟成员大学11所,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服务湾区 未来大有可为
2019年,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首个内地与港澳地区高校合作举办的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
如今,在广州南沙,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拔地而起,将集聚全球菁英资源,深化两校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开创新路、做出示范。
不忘初心,作育广大英才;不忘来路,廿载风雨传薪。从1927年广大初创,至五校并立,至合并组建廿年跨越,广州大学扎根中国大地,一代代广大人继往开来,心怀对教育的热忱、对国家的赤诚,共同构筑美好愿景,写就高等教育奋进之笔。
延伸阅读:
——"数说广大"
广州大学合并组建20年来,已向各行各业输送逾30万名毕业生。招生人数从2000年招收2449名本科生发展为2020年招收7569名本科生、2579名硕士研究生、104名博士研究生。专任教师人数从当初1131人发展到2038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6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长江学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并校之初仅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拓展为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相关机构最新发布显示,广州大学综合办学实力进入软科中国内地高校百强,居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名第70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60位,分别比上年进步222位、22位。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冲进ESI全球前5‰。在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网络空间安全列全国第4位,统计学列全国第7位。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8个学科上榜,入选数位居全国第51位、广东省第5名。现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2013年以来,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3项。"朋友圈"逐步扩大,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重点建设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现有联盟成员大学11所。进入新时代,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表示,广大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强化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早日建成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具有学科、城市区域和国际化优势的一流创新型大学,为推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动新时代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