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学子宁波科技创业大赛获佳绩随感四则
“2006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于9月24日在宁波高新区圆满落幕,66个高质量的参赛项目分获大奖。中科院在院内“大赛”的基础上遴选出19支团队参赛,50余个院属单位的研究生和青年职工代表参加了比赛,其中6支团队分别获得本次大赛的优秀奖、新秀奖、新苗奖。以下四篇文章是组织者和同学们获奖后的感想。
依托青年创新基地发挥核心技术创新的辐射魅力
——记中科院青年创新研究与实践(宁波)基地
中国科学院团委
9月23日,笔者随队参观了2006中国宁波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位于会展中心4号展馆的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成果展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同志在大赛成果展区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的汇报,对展区中众多的与中科院系统相关的项目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科院声学所与三博公司合作的高保密无线智能卡系统、自动化研究所的Fingerpass嵌入式指纹识别系统、孵化于中科院系统的宁波中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天一无线互动系统、宁波斯凯科技有限公司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合作的项目“用复合膜技术生产的氢气敏感元件”孵化于中科院计算所的宁波振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Zigbee的半导体照明控制系统”(获得2006年大赛的特等奖)等。
2004年,院团委与院青联一同和宁波共青团组织、科技创业中心等单位合作,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研究与实践(宁波)基地,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中科院团委组织青年学者、学子参加宁波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根据当地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和难题攻关,定期组织研究生到宁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优先、优惠向当地企业推荐拟转移项目,以促进当地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科院还将每年推荐10到20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宁波创业或加盟重点企业,每年选派2至3名中科院青年科技人员到该市企业短期志愿挂职服务。宁波市将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中科院青年科技人员和企业共同申报产业化项目。院团委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先后与地方团组织、科技局等单位合作开展了中国宁波创业计划大赛、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日等深受我院青年学者、学子欢迎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是我院青年突出的特质。投身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在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实践中大展宏图,是中科院青年建功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院团委书记胥伟华博士表示,中国科学院团委在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围绕院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工作,服务于知识创新工程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院团委一贯重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一贯重视与地方团组织的共建与合作;一贯重视青年创新研究与实践基地的创建与落实工作,为中科院青年在实践中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一贯重视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广泛开展青年创新项目对接活动,努力把中科院的青年创新成果扎根于祖国大地。
HIT太阳能电池项目团队创业大赛参赛感想
HIT太阳能电池项目团队
从组队参赛至今已经四个多月了。在这短短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除了达到了我们的阶段性的目标外,还收获了许多许多。我们了解了许多公司组建方面的知识,我们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了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作用。
因为从组队到对两个大赛交初稿的时间有限。而且当时正值我们团队中的三个研一同学考试的时间,在加上我们六个人在组队前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此次项目的启动花费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但是,在现在看来,我们的工作还是很出色的。我们在宁波大赛中获了新苗奖;而且我们也顺利进入了天惠杯的复赛。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当然跟我们团队中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除了这些,我认为还有其他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的项目是一个好项目。太阳能作为一个清洁、持续、可再生的能源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技术,而且拥有和新技术的三项发明专利,从一开始我们团队中的所有人对我们的项目是有很大信心的。
其次,我们团队的组成很合理。我们并非通过熟人组成的团队,而是通过创协组织的宣讲会和电子公告板的方式组成;人员配备紧凑而全面。我们的团队成员的背景中,有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能源市场与能源政策研究的、市场营销的、经济与金融市场管理的;提高了我们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点是我们团队的协调性很强。组队之前大家对太阳能这个概念从专业角度并不清楚,在第一次团队讨论之前张群芳博士把所有的相关文件给了大家,因而,第一次讨论我们就能够把创业公司各部分大概的运营目标和相应的运营方式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它保证了我们以后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很协调。再做具体分工就很容易了,事实也证明了我们当时的安排是正确而且合理的。
我们在参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时间的协调困难,我们交流时间的有限。最后,我们要感谢组办天惠杯和宁波大赛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给了我们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真心地说一句,谢谢大家。
执著探索,勇于实践
——记中科院计算所科技创业计划团队
计算所团委
中科院计算所博士研究生杨宇同学兴奋地说:2005、2006连续两届大赛(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计算所的参赛团队都获得了一等奖(优秀奖),2005年的参赛项目是“基于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2006年的参赛项目是“基于IPv6的传感器网络微型路由器”;这两个项目的都是在我们参与的国家发改委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的基础上撰写了商业计划书的,也是我们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探索的一些心得。参加这两次创业大赛,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是对我们在宁波的产业化工作的一种肯定。2006年的特等奖项目“基于Zigbee的半导体无线照明控制系统”也是采用了我们的专利技术由我们孵化出来的。
我们团队的主要人员来自计算所先进测试技术实验室(test.ict.ac.cn),骨干是一群充满激情,渴望创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还有一批在宁波聚集的同仁(我们人员简介:http://www.wsn.net.cn/crops/memeber2.htm),团队带头人为计算所李晓维研究员和徐勇军博士。
两年来,我们依托中科院和计算所、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研究与实践(宁波)基地,扎根宁波地方,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两年来,我们已先后研发出GAINS系列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AINS系列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套件,无线传感器网络工控模块和无线传感器网络Testbed等多种相关产品。我们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工作目前已获得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信产局三大计划项目支持。产业化方面,我们GAINS系列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套件已被国内逾四十家高校、研究所和公司采用,我们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承接并完成了"宁波招宝山大桥斜拉索振动控制"和"余姚太平洋称重有限公司工业现场控制"等项目。目前,我们事业部已初步形成以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为核心,辐射地方企业技术提升这一发展模式。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技术在不断改进,我们的产品在走向市场,我们的团队在日臻完善。两年来,我们吃了苦头,但是,我们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更多,相信我们后面的路会越走越宽!
担当时代责任 科技造福社会
——“北京科仁疫苗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参赛感言
微生物所团委
9月24日,第五届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在宁波市科技园区创业大厦顺利落幕。这也标志着我们为期将近四个月的努力,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我们“北京科仁疫苗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的“克艾”--艾滋病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项目,在所长、所团委、产业发展处、人教处老师的关怀以及多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从众多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此次比赛的新秀奖(三等奖)。回顾这几个月来的创业历程,我们收获颇丰。
收获之一,应该留在国内做点事情。随着全球格局变化,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作为研究生,如何将自己正确定位投身社会已经刻不容缓。不少专业的博士毕业大多是出国继续深造做博士后。以前,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在今天,在世界都在看中国的时候,不一定!看着众多闲置的科研成果,如何将它们造福于社会?我们也许应该做些事情。
收获之二:学会了撰写商业计划书。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团队成员胡坤、张玉霞、刘兴宇、张莎、李娇、李萍、闫娟、常萌,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互补性创业团队为创业成功增添了不少砝码。最初,集体讨论项目相关的各个方面,确定了计划书的基本框架;然后各成员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个人优势,负责自己熟知的相关章节的资料收集及撰写;最后汇总,相互讨论修改,参与其他章节的撰写与完善,直到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不仅要完成自己负责章节的工作,还要对其他章节提出修改意见,因此必须对整个项目都相当了解,这样一来,负责技术的人了解到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而负责市场和财务的人则了解到相关技术的行业,不同学科知识和经验的交叉融和使每个人都更加直观深刻的学习到了以前未曾接触过的知识。
收获之三: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除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段时间里,我们一方面积极需求所内和院内领导以及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走出校门做社会调查,得到了国内外该领域专家的亲切的教导与真诚的鼓舞。几位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还给我们提了很多真知灼见。在此过程中,我们真正走近社会,思路和眼界也大为开阔,并且提高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受益良多。
收获之四:学会了时间管理。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科学院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本身就肩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在为创业计划奋斗的这些天里,学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是我们另一个收获。此时我们尚身在校园,待真正走向社会,事务更加纷繁复杂,必须有效率的利用时间方能能够有所成就。
收获之五:学会了团队组织和项目策划。参加这次创业大赛就是我的一次尝试。经过这次创业演习,作为团队的领导者,我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但也受益良多。确实像上面所说的,我在组织策划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我体会更深的却是思想上的收获。做事情很难,找钱难,找项目难,找人难…… 虽然浅显,但至少这些我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在整个过程中我体会了边学边做的乐趣,这对自己的成长很有益处。现在想想,也许最初不想纸上谈兵而想真的做一点东西的定位促使我们整个团队和项目的成功。
凡事无绝对,在经历了思维由点到线到面再到整体的提升之后,我们跨越了这么几个阶段:知道我们能做什么,知道我们不能做什么,知道谁会做。我们正年青,但时间紧迫。最后,用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给学生们的寄语结尾,让我们共勉: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