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打卡图书馆1424次的就是她!这位复旦女生却说:我不是“卷王”

  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

  上周公布大数据:

  一年打卡1424次登顶的“打卡王”

  一下子红上热搜

  (详细报道点这里了解)

  

  不少网友看到统计

  留言感叹:

  “比我聪明的人,真的比我更努力!”

  被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新馆评为“打卡王”的孔同学引发很多网友的好奇:她是何人?她是怎样做到一年打卡图书馆1424次的?

  据了解,这位孔同学正是成功报上抗疫期间走红的王牌科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孔怡德。

  

  孔怡德

  几乎每天,孔怡德都会在早上六点半起床,去往图书馆。一直到深夜十二点,除去上课、吃饭的时间,她都待在图书馆里。

  众多美德中,孔怡德最欣赏的是坚毅,她想做一个坚毅的人。来看报道:

  “我不是唯一一个

  自习室里有三十多张熟面孔”

  一年打卡1424次,平均每天打卡3.9次图书馆,孔怡德坦诚说,“我没想到会登上首位,毕竟身边的同学都很努力,大家都是医科馆常客,次数差距不会太大。其实自己一年来不在校时间也就40来天,有时要吃午餐、晚餐,会临时离开位置,这就显得打卡次数多了。”

  宽敞明亮又现代的康泉图书馆,设立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所在地。医学生们聚集在此,每门课程的教科书几乎都是蓝色封面,厚一些的近千页,中等篇幅的约五百页。有一段时间,孔怡德觉得腰疼,她猜测:“可能是书包太重了,因为里面放了好几本教材。”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图书馆外景

  孔怡德是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在即将结束的本科学习阶段,她几乎都在背诵:“一堂课就能上几十页的书,一个礼拜要背的内容能超过一百页。”她甚至能以此分辨自习的同学,桌上放着蓝皮教材、浏览着PPT的,是本科生,而浏览文献资料的则是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业内容背都背不完,哪有时间去读文献。”

  自习室位于地下一楼。二楼往上的图书借阅空间有着明确的开放时间,最开始是早八晚十,后来调整为提前半小时开馆,孔怡德推测:“可能是原本的时间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吧。”

  自习室是24小时开放,大约能容纳六百人。孔怡德几乎每次都在深夜十二点离开,“那个时间点,自习室里大约还有两百人。”

  除去上课、吃饭,孔怡德在图书馆里的食堂、走廊和自习室间穿梭。孔怡德认为自己比较敏感,简直无法在熟识的人面前自习:“我试过在寝室里自习,但大半天过去,我一行字都看不进去。舍友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注意到,就分心了。很奇怪。”

  

  

  孔怡德的学习笔记

  2017年,医科新馆开馆,孔怡德开始试着在图书馆里自习。除去吃饭、上课的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半——有时也会起晚了,不会迟于八点钟,到夜里十二点,她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

  这里的一张大桌子可以容纳六个人,面对面坐着。桌面宽敞,一个人的空间,可以同时放下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一摞书和水杯,孔怡德说:“即便是社恐也不会焦虑。”

  孔怡德摸清楚了一些规律:清晨时光是记忆力较好的时候,可以坐在自习室里无声背诵;午饭前后,记忆力下降了,只能离开自习室,走动着出声背诵;下午三四点,记忆力又上升了;到了晚上,记忆力则变差了……

  自习室每天都会有一位工作人员拍照,对方站在一角,试图拍下全景。孔怡德没有见过照片,但她大概能够描绘:一个学期里,最开始大多是研究生在自习,期中和期末是人数最多的时候;一周里,周五晚上几乎没有人。

  孔怡德记住了一些熟面孔,大约有三十人,整个学期总是在自习室里。每到期末,孔怡德会看到有一个女生坐在角落,无论孔什么时候经过,她都在学习,“好像完全不会离开,我很佩服。”

  “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喜欢待在图书馆里的人。这儿有很多学生在坚持。”孔怡德猜测,她的打卡记录登顶或许是因为进出次数多。

  和孔怡德一起被医科新馆发现,喜欢泡图书馆的医学生中,有的一年到馆301天,有人一年预约了单人研究室264次。

  

  曾有当兵经历

  专业知识荣获女兵第一

  孔怡德所在的班级属于2017级,但孔怡德是2015年入学的。入学时,孔怡德就读于护理专业,而后,她参军入伍两年,重回校园后转入了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

  参军的一个原因,是孔怡德高中时的愿望:“我那时就觉得,军人非常坚毅。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希望能去历练一下。”

  她告诉记者,这段当兵经历并未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军事化,反而是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复旦学生身份。“最初进入复旦时,我们会因名校光环找不准自己定位,而刚进入兵营,排长会直接质疑,复旦来的又怎样?带着这一反思,我也逐渐寻找新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小孔不肯轻言放弃,当兵两年里,专业知识上荣获女兵第一,还成为训练新兵的副班长,渐渐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复旦来的果然不一样!”。回到校园后,她更以拼搏精神在象牙塔里不断冲刺。她说自己很喜欢内科,感染科虽是内科又不那么“内科”,会有一些具体操作,非常有挑战。

  “我心里有个长远目标

  为它奋斗可超越‘卷’的层次”

  在图书馆自习,孔怡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也是个俗人,希望能够保研。”

  事实上,刚进入图书馆学习时,孔怡德只能静坐一两个小时,而后开始“抓耳挠腮”。于是,孔怡德试着把手机放在寝室里,只用电脑登录通讯软件。

  “就这样,自己一点点减少玩的时间,减着减着可能就没有玩乐了。”孔怡德给自己的假期是考试结束后的三天时间,“感觉普通的假期有点太长了。”有时,在考试结束的当天晚上,孔怡德正看着电影,心中也会突然涌出看书的冲动。

  孔怡德曾经被朋友开玩笑地抱怨:“跟你在一起,你总想着学习,这样怎么能玩得好?”也有朋友感叹:“你像个小太阳,靠近你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想要上进。”

  

  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新馆

  不管刮风下雨都“泡”在图书馆,无数日夜,孔怡德与许多医科学子一样,为了自己的小目标努力前进。考“感染学”这一门课时最难,她依稀记得,自己复习到深夜12点半,次日一早5点半在考场外继续突击,最后终于取得了满意成绩。

  勤勉认真的她与记者分享身为学霸的学习小窍门:首先喜欢做规划,一旦立下flag(目标),就不轻易打破;其次会选择把手机留在寝室,避免因为使用手机而切分大段时间;最后每天离开图书馆前做小小反思,回想自己完成的事,这种“回馈感”可以督促自己,有利次日再作规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九月小孔顺利进阶:成功报考华山医院感染科张继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至今,她依然难忘收到录取短信的幸福瞬间:“我在张老师门诊时递交了报名材料,此后一直没收到音讯,好几天后,突然来了一条老师短信——欢迎你加入。当时我陪同学在排队,愣在原地十分钟没反应过来,真的太激动了!”

  

  有人说,上了大学就可以自由了。孔怡德对此表示困惑:“我的心里有一个目标,它不是一两天就能达成的。要实现它,我没有时间去思考关于‘自由’的问题。”

  也有人说,她简直是“卷王”——“内卷之王”。孔怡德觉得:“他们说我‘卷’,我也欣然接受。但我觉得‘卷’可能只是一个小目标,单纯为了拿第一而拿第一;而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而奋斗,可以超越‘卷’这一层。”

  在高中时,孔怡德模糊地觉得,自己想要从事科研工作,“那时我坚信要用科研改变生活。”而学医后,孔怡德希望自己能一直走下去,做出一点具体的成绩,留下自己的痕迹。

  “医生集合了我喜爱的各个特点,帮助别人,有价值感,能做科研……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职业。”孔怡德憧憬着。

  

  据了解,生活中的小孔是全面发展好学生。3000米跑步曾拿到过12分27秒好成绩,日常爱听音乐唱歌、运动类项目大多信手拈来。阳光自信、勤奋拼搏的她,其实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莘莘学子里的一个缩影。

  你和孩子会经常去图书馆吗?图书馆哪些地方吸引你?欢迎文末写留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