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优秀团

  截至2022年12月23日,帮扶16个乡镇卫生院,培训乡镇医护人员1000余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这是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自2009年8月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据悉,该团队始终以“情系群众、传递健康”为宗旨,通过开展优质资源下基层帮扶、义诊义检、免费送医送药、健康巡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切实提高了基层服务质量,更是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义诊义检,把优质医疗“送”进村户

  

  ▲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义诊义检活动(龙石站)/图源 余佳

  2022年10月25日早上7点多,大足区龙石镇卫生院的大门被三五成群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因为再过1个小时,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将在这里开始今年的第21次下乡义诊工作。人群中,龙石镇村民李文香(化名)看上去一脸疲惫。她表示,自己这三年来几乎每晚都会失眠,严重影响了日间正常生活,但今天是她第一次为此病前来就医。

  

  ▲睡眠心身中心医生正在为村民分析病情/图源 余佳

  “失眠很多时候与情绪有关,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不要总是责备自己,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该团队睡眠心身科医生曹婉悉心开导有些焦虑的李文香。

  “大爷,患肺气肿一定要来办理慢病卡,国家有补助,办理后每年都有1000元的看病钱。”该团队呼吸科主任医生商建东在宣传册上写上了办理慢病卡所需的证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递给前来咨询问诊的村民。

  在龙石镇卫生院义诊现场,前来问诊的村民络绎不绝。该团队护士长为村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坐诊医生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诊断病情,最后根据诊断结果,免费为他们发放药物。“既帮我们做检查,又送药送好政策,真好。”在药房处领到药的村民向德先(化名)笑得合不拢嘴。

  龙石镇卫生院的义诊刚结束,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就辗转到2.6公里外的大足区青山村六组,为李绍见(化名)一家上门送药。据悉,今年74岁的李绍见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和肝硬化,难以下床;他的老伴患有高血压,并且腿脚残疾,行动不便。

  该团队胸心科护士刘俊秀为李绍见的老伴测量血压,全科医生蒋璐为李绍见面诊,呼吸科医生商建东在一旁察看他们的用药情况是否合理、是否实惠……从走进李家大门,整个诊疗队没停下过脚步。“他们腿脚不便,平时就医很不容易,我们每次下乡就想尽可能多做些,让他们少跑些路。”蒋璐说。

  近5年来,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共计投入医务人员1580人次,为当地及周边群众开展义诊活动232次,免费送药近11.11万元,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7.36万余份。

  要实现医疗服务“送”进村,除了送医、送药,还要技术联通,让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村民在我们卫生院做完检查,通过远程系统,其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就可以传到区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的医生直接出诊断报告,既方便又专业,对村民来说很有益。”龙石镇卫生院副院长袁菲菲说道。目前,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已建成远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在医共体内实现了较为成熟的远程诊疗机制,现已为16家乡镇卫生院出具放射诊断报告4779例,远程心电报告3083例。

  志愿服务,让关爱厚植群众心田

  在大足区龙石镇青山村,18岁的小浩(化名)过着“猫头鹰”式的生活。原来,自父亲2年前去世后,他白天就不再出门。青山村村委了解情况后找到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该团队睡眠心身科医生曹婉对小浩进行了心理救助。

  “我们敲了很久的门他才开,开门后也一直不说话。”据曹婉介绍,小浩从小就失去母亲,父亲生前带着他靠卖杂货为生,父亲去世后,他愈加封闭自己。“我就以他父亲卖的杂货为切入点,找机会和他聊天。”在曹婉的心理辅导下,小浩渐渐开始愿意与人交流了。“他的眼睛亮闪闪的,能看出来反应很灵敏,但很少说话,眼睛也不敢看人,有重度社交恐惧症,”曹婉说,“针对这类青少年,我们会定期开展心理帮扶,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关爱。”

  卫生“下乡”,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关键。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儿童抑郁检出率达25.2%,其中留守儿童面临着更大的心理疾病风险。为增强辖区内青少年心理健康“免疫力”,近5年来,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不仅为800余名青少年开展个体心理辅导,还走进各乡镇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我的情绪我做主”“防性侵心理健康教育”“与压力同行”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等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课程、讲座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

  除了青少年,妇女、老人也是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的关爱对象。据了解,5年来,该团队已为1600余名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健康指导,免费为养老院的老人测量血压、血糖,进行喜剧片专业护理服务500余场次;为农村妇女开展“两癌”筛查1.3万人次。这些志愿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帮扶指导,把人才队伍“建”在镇上

  

  ▲大足区龙石镇卫生院病例讨论/图源 余佳

  近日,龙石镇卫生院在医院会议室组织开展了一周一次的病例讨论会。“27号病床今天出院,要给他带口服激素回去,不然病情会反弹。”蒋璐作为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驻龙石镇卫生院的帮扶副院长,为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作了重点病例指导。“针对病情较严重的患者,我们会同卫生院医生一起查房,督查他们的医疗质量,点评用药处方,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性和规范性。”蒋璐介绍道。

  据了解,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依托医共体,对大足区16家乡镇卫生院落实“一对一”帮扶指导。近5年来,该团队选派了151名医、药、技、护理、院感、行政管理等科室业务骨干,每人每周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坐诊、带教查房、技术指导。2021年,该团队在乡镇卫生院开展专家基层巡讲活动200余场次、专题讲座64次、护理查房72次。

  “不仅要指导,还要进行同质化培训、考核。”蒋璐表示,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每年从院本部医疗队伍和高年资护理骨干中,遴选出护理专家和驻点骨干,下派到各乡镇卫生院,协助卫生院负责人建立健全护理、诊疗等管理实施细则、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并通过集中理论授课、操作技能示范等方式,组织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接受同质化理论及操作培训。“每一季度,我们都会对各卫生院进行处方点评、医疗质量考核打分,通过评比的方式,促进他们进步。”蒋璐介绍道。

  “规范化后专业水平提升了”,当提到“三下乡”团队帮扶所带来的变化时,龙石镇卫生院院长覃邦茂说,“经过区人民医院的帮扶,我们医院焕然一新,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在区人民医院的帮扶带教下,我们还创办了特色医疗——疼痛康复专科。”覃邦茂介绍称,龙石镇卫生院疼痛康复科就是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手把手带出来的。

  搭建特色专科平台,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根据16个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水平、发展方向以及辖区内居民健康需求,通过制度建设、人员培训、业务指导、专家坐诊等帮扶方式,重点打造一院一特色专科。同时,还依托院士工作室、华佗工程带动基层对于眩晕、鼻出血、咽部异物、耳鼻咽喉外伤等疾病的科学诊治。

  “如何有效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我们团队一直探索和实践的命题。”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负责人席家庄说。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大足区人民医院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16个乡镇卫生院成立了区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关系。医共体紧紧围绕“医通、才通、人通”“绩效同考、信息同网”的“三通两同”建设目标,着力在优化资源、共建共享、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

  (文/余佳)

  原标题:大足区人民医院“三下乡”团队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编辑:牟小容

  责编:黄蔷

  审核: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