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人物|青年职教老师杨光义:秉持着一颗“匠心”教书育人
“大创赛”“互联网+”……在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楼315办公室,青年教师杨光义正在细数过去一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双创”比赛获得的奖项。
今年已40岁出头的杨光义,是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主要担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以美润心、砺奋向前”,是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也是他搏击青春、笃行逐梦的精神动力。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杨光义
2014年秋,他怀着憧憬从国有煤炭企业离职,进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走上新的岗位,杨光义始终怀着对学生关怀备至、对待工作孜孜不倦、对待事情精益求精、对待生活充满激情的态度,逐渐赢得学生的认可,也因为一头标志性的白发,同学们更爱称呼他“老伯”。
勤勉好学 孜孜不倦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杨光义的座右铭,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仁爱之心,才能育生成长,才能更好地示范引领与感化学生。
2014年,刚入职的杨光义在教学科研方面没有任何的经验与基础,为了更快融入教学,他不断地请教身边的同事,不断打磨备课环节和讲授技巧,凭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操,加上风趣随和的性格,顺利完成了煤矿开采以及矿井通风专业《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杨光义向身边的同事请教教学技巧
这边才刚刚走上正轨,又迎来新的挑战。2016年,由于煤矿类专业生源连续三年急剧下滑,专业开办生源不足,不得已停招。当时摆在杨光义及同事们面前的路就只有“教师转型转专业发展”这一条。对于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大考,也意味着他和所有的同事都得用加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接受新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
“面对挑战只有迎刃而上,克服困难。”从2016年起,杨光义白天要完成当天的课程教学工作,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和晚上进行“充电”,每逢假期,他主动放弃休息,赴企业进行深造,除了学习新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得抽出时间来充实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学校学不完的,回到家里继续学,白天学不完的,夜里静下心来学,经常一学就是整夜。
讲授技能实操课
对待工作和学习,他总无尽的精力和动力。截至目前,他所学的课程不下10门,涉及地矿、测绘、经济、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的应用分析工具Supmap、Maya、CiteSpace等近10个,主持及参与完成厅级以上课题《中华诗词艺术融入工科专业教学的研究》等4项、指导教师成功申请立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牛精神视阀下新时代贵州高职“四有”高职院校教师培育路径研究》1项,参与副主编规划教材2部,独立及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9年论文《多彩贵州文化与地方高校美育融合策略研究》获评贵州省艺术科研论文成果评选二等奖,2018年获评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心中“第二届最美教师”荣誉等。
激情四溢 倾囊相授
任教近10年来,杨光义从来不落一节课,上课从不迟到早退,虽然住处离学校有近30公里距离,但他每天都坚持提前早早地在教室里等候着学生到来。他的课堂上从来不乏激情,天生的高音嗓门,老远就都能听到他在课堂上的“呐喊声”。
指导学生户外实操
“当老师就是做父母,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养。”杨光义常把一些重要知识和技能耐心反复地讲,教学大纲没有的知识点,只要是他觉得对学生有用的,他都会延伸拓展开来讲授,把自己知会能做的都道出来,生怕学生不会不知,掌握不牢不深,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技不如人会吃亏。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他很深知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非常重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了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氛围,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他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
把诗词运用于课程教学
“地位标绘有妙计,始点数值先分析。命令工具眼不离,指定一点移鼠击。平直极角记心里,逗符输入点漂距。小前长后逆角计,多点速成@(键盘符号)到底。……”他曾经凭借着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以及平时爱写作的特点,将一些专业课程如《测绘工程CAD》等里面的某些知识内容,结合现场工作实际和情境,按照诗词的旋律和节奏,编串成一首首好记的诗词运用于课程教学,这也是他当时主持课题《中华诗词艺术融入工科专业教学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如今,他又把“岗课赛证融通的育人模式”“以思政为底、戏曲为核、脱口秀为形的‘中式脱口秀’式工科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他未来的探寻,只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课程教学。
跨界创新 笃思躬行
一直以来,杨光义喜欢创新,他把创新作为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最大兴趣和热情,不局限于他所学的专业范围,常常关注周围新奇的事与物,只要是他看上的,都会不竭余力地思索。
他同样很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他始终秉持着一颗“匠心”,用心指导、大力支持和激励学生做创新尖兵、当创业先锋,力尽所能、亲力亲为地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认知国情、了解社会、关注民生、仰敬传统,一起陪伴着学生们受教育、学真知、长才干、增本领,向着美好追求。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赛,促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目的,他每次都会克服各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用进一切心思,不论是指导学生们从校赛走到省赛决赛,还是从项目策划到撰写计划书等,都只会见到他形影不离地陪伴在学生们的身旁,与他们一起共同探讨和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直激励着他们向前冲、为他们鼓劲加油。
从2017年他第一次指导学生们参赛算来,有他指导的项目累计获省级奖10余项,第三届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铜奖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省赛银奖,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贵州省赛三等奖、2021年贵州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效专项赛)银奖等。
指导学生利用贵州农特产品研发食品
近年来,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和参与指导的项目从云系校园直饮水到云系花脸面点、黔景云端游、黔彩中秋月饼、核颜悦色及魔芋锦鲤、菠萝……这些都是紧紧围绕贵州的特色优势选题,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旅游、农业农产品等诸多方面,目前,他和学生们出于对“梧桐絮”的关注,正在探索着、策划着一场“变絮为宝”的实践。
杨光义说,要让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既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也要注重观念转变、思维优化,为乡村培养更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乡村人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编辑 梁珍情
二审 袁航
三审 岳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