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帕金森病日系列访谈】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获益 对话许予明:走进帕金森

  前言:每年的4月11日为“世界帕金森病日”,近年来,中国的帕金森患者不断增加,这一疾病威胁着大众健康。为了向大众传递权威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和防治帕金森,在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河南广播电视台健康大河南邀请省内各大医院知名专家,作客健康大河南演播室,为大家传播医学知识,助力健康中原。

  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专家委员、国家帕金森病质控专家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会长、河南省神经遗传变性病临床诊疗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医院院长许予明教授做客演播室,为大家讲讲帕金森病的问题。

  

  本期要点:

  问题一: 许多老百姓近年来开始越来越多的听说“帕金森”这种病,许院长能不能先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到底什么是帕金森病?

  答:帕金森是仅次于老年痴呆的第二大神经变性病。所谓变性病,是以神经元渐进性凋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通俗的讲也就是神经老化。帕金森病是由脑内一种特殊的神经元—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手段有限,对生活质量影响大。最早是由英国医师 James Parkinson报告了6例患者,首次提出了“震颤麻痹”一词。后来的科家及神经学家认为Parkinson医师为这类疾病的认识作出了最重要的奠基工作,也因为他的重要贡献,因此该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帕金森病。同时也将他的生日: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日。

  问题二:目前帕金森病在我们国家的患病情况怎么样?

  答: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为1.7%,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会上升至4%左右,男性稍高于女性。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王志会教授团队2021年底发表的最新流调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37%,意味着我国现有PD患者约362万,占全球的一半,已成为全球“帕金森病第一大国”,而河南省大概有30万左右,占全国的10%。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问题三:我们都在老化,为什么一部分人会得帕金森呢?病因是什么呢?

  答:发病的根本原因科学界也还没有定论,目前认为并非单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还是老化。另外比较公认的危险因素还有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一种名为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PTP)的化学物质是比较公认的可以造成帕金森病的神经毒素。它最早是1982年,在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的“嬉皮士”吸食的合成毒品里发现的。医生发现这7位患者虽然年纪轻轻,行动却像百岁老人一样迟缓,并伴随有肢体震颤的现象,和帕金森病的表现十分相似。后续被很多研究证实MPTP确实可以诱发帕金森症状。还有遗传因素,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来携带的基因,有些基因的变异可以直接导致帕金森症状,有些基因易感性可使患病概率增加,但并不一定发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基因及变异被证实与帕金森相关。但是我们患者如果已经得了帕金森病,不用纠结自己究竟为什么得病,因为发病机制本来就不十分明确,很多因素也是我们不能干预改变的。比如年龄、基因等。及时就医、规律服药、坚持康复还是最重要的。

  问题四:帕金森患者经常出现抖动,这也是帕金森的显著症状吗?手抖了就是帕金森吗?

  答:帕金森病的三大主要症状就是运动迟缓、僵直和静止性震颤。震颤确实是帕金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是并非手抖了就一定是帕金森病。手抖还有很多其它的原因,比如甲亢、情绪紧张,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病叫良性特发生震颤,也是以头部、手甚至声音的震颤为特点的。帕金森的震颤有它的特点,是以静止性震颤为主,也就是放松的时候抖,活动的时候反而不抖,以单侧肢体、远端起病常见,典型的有手部的搓丸样动作,频率比较恒定。帕金森的诊断有非常严谨的标准,是不能单单以手抖来判定的。

  问题五: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往往想不到自己会得帕金森,所以经常忽视这一疾病。除了手抖之外,出现什么样的症状意味着要警惕帕金森病,需要及时就医了呢?

  答:帕金森早期的症状不特异,很多患者是以非运动症状起病的,比如说抑郁、便秘、快动眼睡眠障碍(也就是睡眠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疼痛、嗅觉减退、不宁腿综合征等。这也造成了临床上早期诊断的困难,也是现在国际研究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团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对我们大众来说,如果发现自己或亲人出现面部表情有点呆,走路动作有点儿僵硬,转身费劲,系扣子啊、戴手表皮带这些手指的精细活动不灵便,写字越来越小,睡眠中有大吼大叫、拳打脚踢,这些症状的时候,需要警惕帕金森病,需要及时就医。

  问题六:帕金森能治愈吗?

  答:我知道这是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老百姓最喜欢问这个病能不能除根。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个病不能“除根儿”。但是,这个病不影响寿命。历史上很多名人也受到帕金森病的困扰,包括拳王阿里,才华横溢的好莱坞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困扰患者的主要是运动能力受损后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目前的治疗手段是以药物为主、康复及DBS手术作为有效的补充。我们作为主要研究者,与中国科学院周琪院士合作,带领我们团队参与的国家先导项目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就是希望能在将来彻底根治帕金森病。我们刚才也谈到了帕金森病是由脑内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引起的,而我们这个研究项目就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来直接补充死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根治帕金森病。

  问题七:为什么说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受益?尽早治疗真的能有效阻止疾病的进展吗?

  答:以前大家都有一个错误观念就是,药要省着点用,特别是美多芭,要留到后面病情严重的时候再用。现在的理念已经不这么认为了,一但诊断就应该尽早启动抗帕金森的药物治疗,当然在药物的选择上要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多数病人药物治疗的蜜月期在5年左右,然后就进入了需要不断调药、会有症状波动的阶段,再往后还会出现运动并发症,合并各种不好管理的非运动症状。整体来说,药物还是能从很大程度上控制症状,所以说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获益。另外坚持康复也是保持运动能力的能效方式,后期药物控制不理想的时候可以寻求手术帮助。整体来说,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主流的手段都是以控制症状为目的,不能有效阻断其进展,希望我们的干细胞研究能带来新的突破。

  问题八:如果我们怀疑自己或者亲人得了帕金森病,应该做什么检查能确诊呢?

  答:帕金森病是帕金森综合征这一大类疾病谱中的一种。这个病的诊断主要还是靠专科大夫的评估,详细的病史询问、查体、药物反应。一般的磁共振检查是为了排除其它类似的疾病,比如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在有条件的中心可以做比较特异性的检查,比如分子功能学的PET-CT,它可以精确的评估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多巴胺转运体,或者囊泡转运体的水平。这项检查非常敏感,可以在出现运动症状之前就发现是否存在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但是费用比较昂贵。我们团队在国内首创的皮肤活检,来检验皮肤的神经吉末梢中是否存在磷酸化突触核蛋白---这是帕金森病和一些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病人中才有的特殊蛋白质。这项检查的特异性比较高,创伤也不大,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胃肠道、唾液腺、下颌下腺、周围神经等其它组织活检。整体来说,帕金森的诊断还是比较复杂,特别是症状不典型的病人,这时候这些特异的辅助检查就有重大提示意义。

  问题九:许院长,您说到帕金森病主要还是在老年人中发病,是不是年轻人就不会得这个病呢?会遗传吗?

  答:确实,所有的神经变性病,当然也包括帕金森在内,都是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的,也有很多早发型帕金森的病人。一般来说,我们建议40岁以前发病的群体进行基因筛查。大多数帕金森病是散发的,即便确诊是基因突变的病人,由于他可能是家族中第一个突变的,常常没有家族史。早发的病人常常是有基因突变的遗传学背景,这类病人的症状特点、病情发展转归可能会和一般的病人有所区别,并且致病基因是会遗传的。进行基因筛查一方面是帮助确诊,也对长期的精确管理有帮助。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这类人群的后代也可以进行基因筛查,再有生育需求的时候可以提前进行产前咨询、提前选择,以阻断疾病在家族中的延续。这也是我们优生优育、国民大健康中的重要一环。

  问题十:最后,大家都很关心的,对我们还没得病的人来说,怎么才能预防帕金森呢?

  答:很遗憾,帕金森病没有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是我们确切的知道在一些人群中帕金森的发病风险是比较高,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避免,或者说一旦出现我们要积极治疗,比如皮肤疾病、抑郁症。还有在前面我们提到的特发性震颤中晚年转成帕金森病也是很常见的。除此之外,一些药物、环境中的毒素摄入过多可以引起类似帕金病症状的帕金森综合征,如前面提到过的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它的结构与除草剂百草枯相似,所以需要避免接触,必须接触的做好防护。还有锰离子可以在脑内沉积致病,电焊工常常会接触到。药物因素包括精神类药物,还有一些常见药也有类似的副作用,比如西比灵(氟桂利嗪)、黛立新、利血平、北京降压零号。这些药物都应该尽量避免长期服用,需要服用的话遵医嘱,时间不宜过长。

  本期嘉宾:

  

  许予明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中原名医,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从事神经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年,长期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脑血管病、神经遗传变性病等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罕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机制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现任国家卫健委脑血管防治重点实验室(共建)主任,兼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控制与预防分会常委、河南省卒中学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脑卒中防治中心主任、河南省脑血管病临床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脑卒中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河南省神经遗传变性病临床诊疗中心主任、河南省神经遗传变性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在Lancet Neurology、Brain、Annals of Neurology、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Neurology、Strok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0。任《Annals of Neurology》、《Brain Pathology》、《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Aging》等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联合重点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课题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863项目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1项,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1项等。主编《实用吞咽障碍治疗技术》,任“十三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2版副主编,参编教材8部,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奖”,河南省卫健委2021年度医疗管理卓越贡献奖;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2022年全国神经内科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中名列第25位,入选全球学者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