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孔乙己”走不出的困境:鲁迅在民国写悲剧,我在今天照镜子

  最近一位女大学生的毕业演讲,深深震撼了我,题目为《如果我没上过大学》。

  “如果我没上过大学,那我就会放下身段,心安理得地去当服务员、保安、流水线工人。但如今的我已然做不到,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我,无论如何都无法脱掉长衫,我活成了当代孔乙己。”

  

  诚然,放在20年前,又有谁敢相信,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会沦落到当保安的地步。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凭什么大学生就不能去当保安,这不是歧视吗?

  但说出这些话的人,请拍着胸脯想一想,当你培养十几年的大学生子女,毕业后去当保安,你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

  你能当着所有亲戚的面,骄傲地说一句:“我儿子、女儿大学毕业,现在正在当保安呢!”

  他们又是否能在人前谈论职业时,挺着胸膛为自己的保安职业骄傲?

  恐怕不能,这并不是职业歧视,而是赤裸裸的社会病态。

  

  这便是“当代孔乙己”永远也走不出的困境:鲁迅在民国写悲剧,而我在今天照镜子。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角色,是酒馆中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他虽然穿着长衫,但又旧又破,说话满口的之乎者也,浑身充满穷酸文人的清高劲。

  但这样的自命不凡,并没有让他过得更好,恰恰相反,他反而因为迂腐过得贫困潦倒。

  他每次来酒馆,都只会点最便宜的大碗酒和茴香豆。

  因为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久而久之,他便成为被众人嘲笑的“孔乙己”。

  

  当初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对“孔乙己”嗤之以鼻,既然没能力爬到更高的地方,就应该踏踏实实俯下身去干活,人想要谈清高、谈理想,最起码要先把自己的肚子填饱。

  但等我真正长大了,成为“孔乙己”后,再看着他,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了。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银行做了三年客服,除了和客户“互怼”之外,我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微薄的薪资、无望的晋升,让我下定决心要离开。

  从那之后我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要继续浑浑噩噩地过下去,还是想找个自己喜欢的行业,一直坚持下去?

  思来想去,我选择了后者。

  

  虽然薪资依旧没能达到我的理想,但我心中多少舒服些。

  因为在外面,我不必再说自己是个客服,而是可以挺起胸膛说,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

  这何尝不是一种病态?

  我知道,如果我肯脱下长衫,进入工厂打工,我的收入将比现在更高。

  但这件长衫,我脱得下来吗?那跟撕我一层皮没什么区别,且我进入工厂后,等待我的又会是怎样的命运?

  在我看来,人活在世,无非两种寄托,一种是精神,一种物质。

  有人愿做梵高,即使身无分文、贫困潦倒,也要活在精神世界里,做独属自己的“英雄”。

  

  而更多人则愿意做马云,想着只要我放弃梦想,好好的工作,早晚能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这就是“人生规划”,也是在学习生涯中,学校教给我们最实用的东西。

  但谁能告诉我,我去送外卖、做保安、当工人,能在十年之后实现财富自由、工作稳定吗?

  显然不能,因此,即使我脱下长衫,脚踏实地,依旧看不到未来,还会失去我仅有的尊严。

  因此,有人宁愿躺下当“阿Q”,也不愿意将身上的长衫脱下来。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角色。

  他居无定所,只能住在土谷祠中,靠打短工为生。

  

  他也幻想着,能过上富家老爷般的生活,因此,他工作努力,想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但一拿到工钱,他便往赌博摊上跑,一阵吆五喝六之后,将一天的工钱全部输了进去。

  之后,他只能躲在一边,替别人摇旗呐喊,一直到晚上,才垂头丧气地回到土谷祠,第二天继续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Q”还是那个“阿Q”,没有成富家老爷,甚至连名字都被人遗忘了。

  现在很多在家“躺平”的年轻人,何尝不是现代版“阿Q”?

  他们脱不下长衫,却又无法用学来的知识,在社会上给自己开辟一块立足之地。

  

  久而久之,他们便彻底绝望,与其累死累活地给别人当“工具人”,不如得过且过,能过一天是一天。

  如果这个社会,能给予他们的一些希望,能对读书人多一份尊重,我想他们不至于堕落至此。

  有人可能会说,今时不同以往,现在大学生多了,学历贬值得厉害,学历不值钱了。

  但我想说的是,从一开始,我们提出的口号便是:“科教兴国,科教强国!”

  如果我们费尽大功夫教出来的高材生,毕业之后,依旧要去从事最基础的体力劳动,那知识还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不让他们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工作,四年下来,怎么也成个领班了吧。

  这并不是“科教兴国”该有的样子。

  在我看来,社会应该做出改变,调整结构,主动适应日益提高的国民素质。

  而不是让大学生去适应越来越畸形的就业环境,长期以往下去,无异于饮鸩止渴。

  也正是因为此,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这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抗争?

  但话又说回来了,其实我对这种行为,并不是很提倡。

  

  抗争的方式有很多,何必用“自残”的方式,毕竟“躺平”,浪费的可是自己的青春。

  因此,很多年轻人不甘心当“阿Q”,想要努力一把,却又怕自己成为“祥子”。

  “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黄包车夫。

  他唯一的愿望,便是努力赚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这样,他就不用再起早贪黑去挣车份钱,攒够钱后,还能风风光光娶心爱的女人为妻。

  只可惜造化弄人,无论祥子怎么努力,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被打击得遍体鳞伤的祥子,最终丧失了对生活的一切追求和信心,堕落成一个社会阴暗面中的末路鬼。

  很多人从“祥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也害怕自己的努力,换不来任何结果。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都是进入私企工作。

  私企和国企不同,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破产倒闭。

  自己年轻还好,大不了换份工作,但等到了三四十岁,还有哪个单位肯要呢?

  找不到工作,为养家糊口,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去工厂打工、送外卖,以期望先稳住生活。

  但当你踏入这些行业后,你会发现,自己将很难再从其中抽身。

  

  久而久之,千遍一律的工作,便会消磨掉一个人的意志,让其彻底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也就是所谓认命了。

  这就是如今年轻人的状态,他们见识广博,所以无法脱下长衫,去投身最基础的工作。

  于是,他们选择躺平,用这种无言的方式,和这个畸形的社会环境做抗争。

  但有时候,他们又不甘浪费青春,也想着努力一把,却又害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他们愤怒、他们抱怨、他们渴求,他们竭尽所能,让自己在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发声机会,却很快被淹没在大海,掀不起一点涟漪。

  

  这其中,有社会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唯一能做的,便是先改变自己,不负韶华、拒绝躺平,为自己的未来努力一把。

  正如伟人们所说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却终究是你们年轻人的。”

  等我们成长起来,在社会上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便有足够的底气,去改变这个令我们不忿的世界。

  

  有人说,这个世界60年一轮回,文人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但在我看来,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行进,我们终究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因此,我们总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对吧。

  举报/反馈